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先秦軍事理論的集大成之作——《六韜》

在距今九百三十多年的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六韜》從汗牛充棟的歷代兵書中脫穎而出,與《孫子兵法》、《吳子》、《司馬法》、《尉繚子》、《三略》、《李衛公問對》一起被確定為武學經書,從此正式躋身古代兵書的第一方陣,成為兵學著作中最耀眼的七顆明星之一。它們彼此交相輝映,共同彰顯著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所達到的理論高度。僅就篇幅而言,與其他六部兵家經典相比,《六韜》的字數最多,今本近兩萬字,共分《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六卷,共計六十篇,規模龐大,論述精辟,思想豐富,被譽為先秦軍事理論的集大成之作,美國學者凱德·史密斯在《如何讀〈六韜〉》一文中,則認為它“像一本軍事百科全書”。


那么,這部杰出的“軍事百科全書”是何人何時創作的?這是學習與研究《六韜》必須了解的問題。歷代學人對此眾口不一,歧見迭出,概括而言竟至少有以下八種之多的說法。

其一,認為是殷商之際的軍事家呂望所作。《隋書·經籍志》是《六韜》一書目前所見的最早著錄者,稱有《太公六韜》五卷,為“周文王師姜望撰”。呂望,姜姓,名望,字子牙;又有呂尚、太公之稱。若認定姜望是《六韜》一書的作者,則該書的成書年代是商末周初。

其二,認為是由春秋時期齊桓公(前685—前643年在位)的官員整理成書。陳青榮在《重新認識〈六韜〉的資料價值》一文中說:“《六韜》一書是齊桓公復修太公之法時,齊官府據周室舊檔案整理成書的。”

其三,認為是戰國中期的作品。劉宏章在《〈六韜〉初探》一文中說:“《六韜》成書應在戰國,其下限在戰國中期。”

其四,認為是戰國中后期的作品。徐勇在《先秦兵書通解》一書中說:“《六韜》是基本成型于戰國中后期的兵家著作。”

其五,認為是戰國后期的作品。當代學者多持此論,代表者如孔德騏在《六韜淺說》一書中說:“《六韜》成書于戰國后期。”吳如嵩在《〈六韜淺說〉序》中斷定:“《六韜》是一部托名姜太公撰,實為戰國末期無名氏的作品。”

其六,認為是秦代一位在野人士的作品。張烈在《〈六韜〉的成書及其內容》一文中說:“《六韜》一書當是秦始皇統治時期一位在野之士所撰寫的一部反暴政的作品。”

其七,認為是楚漢之際好事者的作品。宋人羅泌的《路史·發揮·論太公》說:“要之楚漢之際好事者之所撰。”清人崔述在《豐鎬考信錄》中也說:“必秦漢間人所偽撰。”

其八,認為是魏晉以后談兵人士的作品。明人胡應麟在《四部正訛》中說:“考《漢志》有《六弢》,初不云出太公,蓋其書亡于東漢之末,魏晉下談兵之士,掇拾剩余為此,即《隋志·六韜》也。”

以上八種說法中的第一、二、八種,可被確定是不成立的。首先,《六韜》用了很多篇幅論述了騎兵的選拔標準、作戰特點及其與步兵、車兵的協同配合,這是騎兵大規模用于戰爭之后產生的理論成果的反映。趙武靈王在公元前307年的“胡服騎射”,拉開了戰國時期各國組建騎兵部隊的帷幕,據此可以推定《六韜》成書的上限不應早于公元前307年。其次,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武帝初年的墓葬中出土了大批竹簡,其中有與今本《六韜》前三卷《文韜》、《武韜》、《龍韜》的部分篇章相合的。1973年在河北定縣八角廊的西漢中山懷王劉修(死于西漢宣帝五鳳三年,前55年)的墓中,也出土了與今本《六韜》的篇題與文字相合的竹簡。銀雀山《六韜》竹簡不避西漢帝王諱,如漢高祖的“邦”字、漢文帝的“恒”字;同樣,定縣《六韜》竹簡也不避帝王諱,如漢文帝的“恒”字。這兩次出土的文獻,尤其是銀雀山漢簡,有力證明了《六韜》成書的下限不應晚于漢高祖劉邦一統天下之前的楚漢相爭時期(前206—前202年)。所以《六韜》的成書時間應在公元前307年到公元前202年之間,而上述關于《六韜》成書年代的第一、二、八種說法因在這一時間范圍之外而不攻自破。

在第三、四、五、六、七種說法中,筆者認為更合理的應是孔德騏、吳如嵩等主張的第五種,即《六韜》成書于戰國末期;至于作者的姓名、身份等,則已很難確考。認定此說的主要理由在于《六韜》一書整合了先秦時期不同學派的學說,其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美譽的確不虛。舉凡兵、儒、道、法、墨、陰陽等先秦學派的政治理念與兵學思想,均在《六韜》一書當中有所體現,反映了戰國后期天下學術趨于綜合的時代特征。此外,它與成書于戰國后期的《尉繚子》、《孫臏兵法》、《呂氏春秋》、《莊子》、《荀子》等書,在思想內容、語言表達等方面也有不少相似相合之處,這說明《六韜》與這些著作產生的歷史年代是十分接近的。

當然,《六韜》一書絕非屬于平庸的“雜家”,不是由各家思想簡單拼湊而成的,而是借鑒中有發揮,整合中有創造,顯示了作者卓越不凡的政治眼光與軍事素養。

軍事是流血的政治,是政治斗爭的延續,不能將軍事與政治割裂開來,而應充分地站在政治的高度觀照軍事,這一觀念在《六韜》當中表現得格外充分。大致說來,《六韜》全書的思想內容可以分為政治學與軍事學兩大部分,其中第一卷《文韜》與第二卷《武韜》的主要篇幅,探討的是君王治國之道,后四卷探討的是打仗用兵之術。

《六韜》采用的是對話體的撰述方式,全書基本上是由一段一段的對話連綴而成的。對話者僅三人——姜太公與周文王、周武王。在《六韜》作者的筆下,周文王、周武王雖貴為君王,但在姜太公面前卻十分謙遜,的確像是勤學好問的學生;而姜太公則有問必答,釋疑解惑,見識卓絕,不愧其“師尚父”的身份。出現在《六韜》前兩卷的姜太公,非常重視君主的行為規范建設,認為“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圣,則國安而民治”(《文韜·盈虛第二》),不厭其詳地從各種角度探討為君之道,使得為君之道構成了《六韜》政治學的核心內容。作者兼收并蓄了儒家的仁民愛物、墨家的尚賢節用、道家的清靜無為、法家的賞罰嚴明等,同時又多有發展與創造。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發展了“古者立天子而貴之者,非以利一人也”(《慎子·威德》)的思想,反復倡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文韜·文師第一》)、“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處之”(《武韜·順啟第十六》)的理念,并立足于此大力構建其利民主張。

類似的表述,亦見于《呂氏春秋·貴公》與《逸周書·殷祝解》。《呂氏春秋·貴公》作:“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逸周書·殷祝解》作:“湯曰:‘此天子位,有道者可以處之。天下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紀之,唯有道者宜久處之。’”仔細辨析兩者的語境與意蘊,可知《呂氏春秋·貴公》強調的是:身為“萬民之主”的君王不應將天下視為某一個人的天下,不應只偏私一人而罔顧他人。君王應效仿天地自然的公正無私,普施恩澤,關愛天下每一個臣民。再看《逸周書·殷祝解》,它著力傳達的是君位無常的思想,以此顯示推翻夏桀統治的商湯政權的“合法性”;認為天子之位只應屬于品行高尚的“有道者”,只有這樣的人才配擁有天下,治理天下。

與《呂氏春秋·貴公》、《逸周書·殷祝解》有所不同的是,《六韜》既無意營建與天道相通的“貴公”境界,也無意論證既得政權的“合法性”,而是站在維護君權的角度,放眼爭名逐利、計較得失的凡俗人世,盤算著怎樣才能幫助君主守住得之不易的王位。作者洞察人性的幽暗,認定“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文韜·文師第一》),“取天下者,若逐野獸,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武韜·發啟第十三》),因此君王不能獨享天下之利,而應與天下人共同分享好處。在《六韜》作者看來,能夠給天下臣民分利,關乎政權的安穩、天下的得失,所謂“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文韜·文師第一》),“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武韜·發啟第十三》)。只有以“利而無害”的方式“愛民”,才能“主尊人安”(《文韜·國務第三》);國君要懂得創造財富的重要,并肯把財富分給宗親,因為“不富無以為仁,不施無以合親”(《文韜·守土第七》)。不同于孟子“何必曰利”的理論姿態,《六韜》作者高度重視“利”,甚至聲稱:“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文韜·文師第一》)這里的“道”,雖然沒有道家“道論”的宇宙哲學的深邃,也沒有儒家“道論”的政治倫理的高標,卻能貼近現實民生,深切地體恤天下百姓的貧苦,認為君主應使人人獲利,只有這樣才能贏得民心,坐穩王位,否則就會丟掉江山,失去天下。歷史證明此論并非危言聳聽,秦王朝不正因為實踐了李斯只滿足君欲的所謂“獨擅天下之利”(《史記·李斯列傳》)的主張,竭澤而漁,剝削過度,最終導致民怨沸騰,快速滅亡了嗎?《六韜》的利民主張,提醒歷代君主關心民生,惠利百姓,如若不然,災難與悲劇就會接踵而至。它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并深化了先秦時期的民本思想,有利于天下蒼生的生計改善與利益維護。

作為兵學經典,《六韜》在軍事領域的建樹更為可觀,多方發展了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先秦兵學的理論成果,探討的范圍十分廣泛,涉及戰略、戰術、選將、練兵、編制、武器、通訊等,論述細密,創見頗多,至少有以下四點精華特別值得介紹。

一是服務于“全勝”戰略的“文伐”主張。

《孫子兵法·謀攻篇》曰:“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又曰:“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六韜》作者積極響應了孫武的這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思想,在《龍韜·軍勢第二十六》中指出:“善勝敵者,勝于無形;上戰,無與戰。”認為將領要清楚最高級的作戰是“無與戰”,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取得勝利。在《龍韜·立將第二十一》中,則對“兵不接刃,而敵降服”的勝利景象充滿期盼。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武韜·發啟第十三》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命題——“全勝不斗,大兵無創”,以精辟的語言揭示了無需戰斗、沒有傷亡,是抵達“全勝”境界的兩個必要條件。

實現“全勝”既需要強大的軍事實力,也需要“伐謀”、“伐交”的有效手段。《六韜》有效改變了孫武對于“伐謀”、“伐交”論述寥寥的缺憾,在《武韜·文伐第十五》中提出了用非軍事手段打擊敵人的十二種“文伐”之法。針對敵方掌握政治、軍事大權的關鍵人物,如國君及其身邊的近臣、忠臣、亂臣等,該篇設計了十二種詭詐之術以收買、迷惑、離間敵人,從而達到“不戰”而削弱、瓦解敵人力量與意志的目的,極大拓展了《孫子兵法》以非軍事手段挫敗敵人的理論思路。

二是豐富多樣的作戰形式與深入細致的戰術思想。

吳如嵩曾指出《六韜》在軍事學術上的一大貢獻,“就是它廣泛地論述了多種作戰形式的戰術問題,其篇幅之大,范圍之大,分析之細,在先秦的兵書中是絕無僅有的”(《〈六韜淺說〉序》)。針對不同戰場境遇所應采用的具體戰法,《六韜》作了十分詳細的探討。書中談到的地形,有森林、深草灌木、平原、山地、池沼、江河、險隘地、開闊地等;探討的戰法,有圍城、渡河、襲擾、偷襲、突圍、迂回、追擊、伏擊、防火攻、防夜襲、防突襲,以及山地防御戰法、江河防御戰法、“猝遇敵人”的遭遇戰法、“陳(陣)皆堅固”的陣地戰法等。不同地形條件下的戰場情境以及戰勝敵人的具體戰術,《六韜》都作了較為具體的描述與恰切的分析,反映了《六韜》作者對戰國時期復雜多樣的戰爭形態的精深研究。《六韜》提煉出的一些作戰指導原則,如“必出之道,器械為寶,勇斗為首”(《虎韜·必出第三十四》)、“凡三軍以戒為固,以怠為敗”(《虎韜·金鼓第三十八》)等,已成用兵者的座右銘。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六韜》一書還深入研究了三大兵種——車兵、步兵、騎兵的不同特性與作戰方法。《吳子》、《孫臏兵法》雖也有對三大兵種的戰術理論的探析,但其詳細程度是無法與《六韜》相比的。書中總結出了車兵的“十害”、“八勝”,騎兵的“十勝”、“九敗”,以及各自作戰性能的不同,即“車者,軍之羽翼也,所以陷堅陳,要強敵,遮走北也;騎者,軍之伺候也,所以踵敗軍,絕糧道,擊便寇也”(《犬韜·均兵第五十五》),“步貴知變動,車貴知地形,騎貴知別徑奇道”(《犬韜·戰車第五十八》)等。對于車兵、騎兵的選拔標準,《六韜·豹韜》中設有兩篇專文——《武車士第五十六》與《武騎士第五十七》,分別說明入選車兵、騎兵需具備的身體素質與專業技能,顯示了對這兩大兵種建設的高度重視。


三是思慮縝密的參謀總部人員編制理論。

《六韜》記錄了較為豐富的戰國軍事制度的內容。比如《犬韜·練士第五十三》記述了根據士兵的品質、性格、才藝、出身、經歷等挑選出十一種類型——冒刃之士、陷陳之士、勇銳之士、勇力之士、冠兵之士、死斗之士、敢死之士、勵鈍之士、必死之士、倖用之士、待命之士,并把特質相近的士卒編成一隊,共組建了十一種新型部隊。《犬韜·均兵第五十五》記錄了車兵與騎兵的編制——“置車之吏數,五車一長,十車一吏,五十車一率,百車一將。……置騎之吏數,五騎一長,十騎一吏,百騎一率,二百騎一將”。這些都是研究戰國軍制的重要資料。

此外,《龍韜·王翼第十八》對參謀總部組織架構與人員編制的記述,更是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視。這個參謀總部機構由72人組成,分工細致,周密完備,分別負責作戰、宣傳、間諜、天文、通信、工程、醫務、軍需等,其人員構成是:腹心1人,謀士5人,天文3人,地利3人,兵法9人,通糧4人,奮威4人,伏鼓旗3人,股肱4人,通材3人,權士3人,耳目7人,爪牙5人,羽翼4人,游士8人,術士2人,方士2人,法算2人。這與西方十七世紀以后才出現的參謀部的功能與作用十分接近,表明在《六韜》成書時期我國軍隊建設與軍事學術的早熟狀況。

四是嚴格周詳的選拔與考核將帥的方法。

《六韜》非常重視將帥對于軍隊乃至國家命運的決定性作用,認為:“故將者,人之司命,三軍與之俱治,與之俱亂。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龍韜·奇兵第二十七》)將帥的選用合適與否,直接關乎國家的生死存亡。如何才能選拔出眾望所歸的“賢將”?《龍韜》中的《論將第十九》、《選將第二十》等篇對此作了深入探討,提出了一套嚴格周詳的選拔標準與考核方法。《論將第十九》提出“五材”,即選拔將帥的五條標準——“勇、智、仁、信、忠”。“五材”與孫子的“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孫子兵法·計篇》)略有不同,多了一條——“忠”,顯示了新的時代條件下君主與將帥關系的特點。君主對軍權要絕對掌握,對將帥要絕對控制,將帥對君主必須忠誠不貳。《選將第二十》一篇則告誡君主選拔將領時一定不能只看表象,并列出了外在表現與內在品質不相符合的十五種情況,提醒君主不要被一個人外在的優秀品質與良好素質所迷惑。篇中還給出了“問之以言”、“窮之以辭”、“與之間謀”、“明白顯問”、“使之以財”、“試之以色”、“告之以難”、“醉之以酒”等八種深入考察將領的具體方法。上述選拔將帥的標準與方法,是先秦將帥論的重要收獲,為歷代治軍者所高度重視。

《六韜》既有“軍事百科全書”的稱謂,那么筆者以上四方面的介紹,自然無法涵蓋此書豐富多彩的內容,但因篇幅所限,不再贅述。

《六韜》的版本情況較為復雜,現存三個系統的版本。一是今本,亦即《武經七書》系統各本,重要的有何去非校定《武經七書》本、朱服校刊《武經七書》本、施子美《六韜講義》、劉寅《六韜直解》、李清《重鐫六韜集注》、沈津《太公六韜類纂》、張居正《增訂六韜直解》、黃獻臣《武經開宗六韜》、朱墉《六韜匯解》、涵芬樓《續古逸叢書》影印宋刊《武經七書》本等二十多種。這一系統的《六韜》實際上是何去非對古本整理精減并重新調整后的改定本,后世刊本皆祖于此。二是引文系統本,它來源于宋代《武經七書》成書以前引用《六韜》文字的各種古書,如《北堂書鈔》、《群書治要》、《意林》、《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該系統不如今本完整,但保留了不見于今本的內容。三是竹簡帛書系統本,它包括山東臨沂銀雀山和河北定縣所出土的《六韜》竹簡,以及敦煌藏經洞所出唐代寫本《六韜》殘卷。當代研究者一般采用今本為研究底本,而以引文系統本與竹簡帛書系統本為重要參考。


中華書局版的全本全注全譯《六韜》,是以涵芬樓《續古逸叢書》影印宋刊《武經七書》本為底本,以劉寅《六韜直解》、朱墉《六韜匯解》等的原文參校,參考銀雀山竹簡本、《群書治要》本的相關資料,同時還借鑒、參考了今人的一些校勘成果。為方便讀者閱讀與檢索,本書據施子美《六韜講義》為每篇加了序號;校勘成果除單獨列出者外,都以“又,……”的形式附于每條注釋最后。在注譯、整理的過程中,除了展示筆者對《六韜》的淺見之外,還較為重視吸納、采錄古往今來尤其是今人的研究成果。本書引用的書籍主要有:施子美的《施氏七書講義》(收錄于《中國兵書集成》第八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出版社,1992年版)、朱墉的《武經七書匯解》(共兩冊,收錄于《中國兵書集成》第四十二、四十三兩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出版社,1992年版)、劉寅的《武經七書直解》(岳麓書社,1992年版)、《中國軍事史》編寫組撰寫的《武經七書注譯》(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版)、孔德騏的《六韜淺說》(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徐樹梓主編的《姜太公新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版)、盛冬鈴的《六韜譯注》(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鄔錫非的《新譯六韜讀本》(三民書局,1996年版)、張文儒的《中國兵學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吳如嵩等的《中國軍事通史·戰國軍事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徐勇主編的《先秦兵書通解》(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鈕先鐘的《戰略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中國軍事史》編寫組撰寫的《中國歷代軍事思想》(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版)、黃樸民的《黃樸民解讀三略·六韜》(岳麓書社,2011年版)、薛國安等的《六韜新說》(解放軍出版社,2015年版)等,在此筆者致以深深的敬意與謝意!

 


極速兵典作品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姜太公兵書
中國古代十大兵法奇書
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兵書和群英薈萃的兵家
古代十大兵書
歷史人物---孫武及孫子兵法
在軍事理論上誰是歷史第一人?盤點古代十一大兵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西| 南郑县| 大兴区| 土默特右旗| 醴陵市| 正镶白旗| 巴楚县| 阳东县| 合阳县| 山西省| 漳平市| 沾化县| 阳山县| 武穴市| 荆门市| 乐昌市| 黑龙江省| 余姚市| 岱山县| 柳江县| 河池市| 惠安县| 云和县| 连山| 盐津县| 自贡市| 沙洋县| 左云县| 湄潭县| 洞口县| 固镇县| 西乡县| 宜城市| 迁西县| 临湘市| 习水县| 莒南县| 东阳市| 临漳县| 湖口县| 宁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