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孩子會不愿意分享玩具?這是自私嗎,該怎么引導?一起來看芭學園老家長龍兒媽和大李老師的一段交流。
【芭學堂這個欄目專門用視頻、語音或文字來解決家長的育兒疑惑。一定要關注這個欄目哦,滿滿的全是干貨!】
龍兒媽:小龍兒入園前,當他和小朋友進行社交活動時,小龍兒爸爸或是我總是在他耳邊嗦嗦叨叨的,諸如:“你是哥哥,小弟弟想玩一下你的玩具,你就讓他玩嘛。” “別哭,他不愿意還你,就讓他再玩會兒唄。”“別和小朋友搶,他不愿意讓你玩就算了,玩具是人家的嘛。”等等。
小龍兒肯定被我們的邏輯搞糊涂了,自己的玩具別人想玩就應當給人家玩,別人的玩具自己想玩卻不可以。
剛開始上幼兒園時,小龍兒在遇到與小朋友有爭議時,不知失措,只好委屈地哭,還是那種特別壓抑的抽泣,希望大人主動來幫忙解決問題。慚愧呀,當我們收到老師的反饋后,開始意識到了我們自身的問題。
小龍兒有一個小朋友,青青姐姐,比他大一歲半。青青是在傳統園上學,她的媽媽也甚為傳統,擁有很多中國的傳統美德,勤勞、克己讓人、以朋友為重。青青媽媽總是要求青青禮讓其他小朋友,小龍兒忒喜歡青青姐姐,可能就是由于青青每次都讓著他。
我內心也喜歡讓小龍兒和青青玩兒,因為知道小龍兒不會受到傷害。有時候,看著小龍兒固執地不讓青青動他的玩具,然而青青卻總是和小龍兒分享自己的東西,心里也常常出現不好意思的感覺,心想,瞧人家傳統園的孩子比咱的孩子懂事多了。
一次,我帶小龍兒去或或家做客,或或比小龍兒小,在李躍兒芭學園的另一個園區上學,那感覺可真是不同。
一進門,小龍兒就被或或的大汽車吸引,他剛想拿,就被或或喝住,“不可以!”小龍兒訕訕的停了手,轉身想去摸另外一個玩具,結果又被或或制止。或或媽媽無奈地笑了一下說:“李躍兒的理論又不讓強迫孩子分享玩具,只好隨他去了。”
小龍兒在處處碰壁后,縮到了一個角落,有些不知失措。我趕忙拿出幾本英文兒歌書(是帶給或或的禮物),然后招呼小龍兒說:“這是咱家的東西,來,咱們看書吧。”我抱著小龍兒,一起拍著手唱著兒歌,間隙中,我附耳對小龍兒說:“不要看或或,專心唱歌,我保證他會來找你玩兒的。”
果然不出所料,或或被我們陶醉的樣子吸引,也走過來,開始跟著節奏拍手。一曲終了,或或已經接納了小龍兒,倆人開始一起玩了。他們倆的玩兒法很有“李躍兒芭學園”特色,用的都是一些術語。“我正在工作,請不要打擾我。”“我在排隊等待呢,可以讓我玩一下嗎?” 倆人開始很有規則地享用每一個玩具。
從或或家回來后,我開始注意觀察青青,我有些疑惑,都是孩子,難道青青就樂意讓著別人?青青特別喜歡在我們家玩兒,因為我們家的環境寬松,她可以把裝玩具的紙箱子倒空,然后坐進去當船劃,她可以用沙發坐墊做成一個‘兔’窩兒......每次家里都被她和小龍兒折騰得一片狼藉,我們從來不覺得有什么。青青媽媽也不用陪著。
一次,青青和小龍兒發生了爭執,倆人各拿著一個玩具的兩端不松手,誰也不讓誰,忽然,青青松手了,像往常一樣放棄了爭奪。然后,我聽到她在和小龍兒說:“我讓著你吧,要不然你就不讓我到你們家玩兒了。”看來青青很怕失去友誼。我心里一動,難道我愿意讓小龍兒也這樣“怕”嗎?
有同事提出疑惑:“小龍兒在自己不玩的情況下也不許別人玩他的玩具,而且明知道別人也很想玩,這樣是不是缺少點人情味和同情心?如果這么培養下去,孩子會不會太以自我為中心了?”
我個人的理解是:孩子只有在確信完全擁有對自己東西的處置權后,才可能放松地享受與人分享的樂趣。如果他愿意和人分享,那他將是心甘情愿的分享,不會是因為迫于成人的壓力,也不會斤斤計較地惦記著回報。
李躍兒:龍兒媽媽,你說的對極了!人的生存本能會使他先將自己照顧好,才能有心力去照顧別人。這是自然賦予人類的特質。成人有了社會經歷,經過了漫長的教育時期,利用自己已經成熟的意識控制自己,有時會做出在自己食不果腹的時候仍然能將食物奉獻給他人、或寧愿讓自己凍死也要將保暖品讓給他人之類的壯舉。
當這種壯舉發生時,便要被大肆宣傳。之所以宣傳,就是因為這種壯舉不是人類輕易能夠做出來的,而是個人通過意識和思想所達到的。
兒童是沒有成熟的人。尤其在六歲之前,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自己的工作和探索建立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屬于自己的思維模式和人格狀態。生存的本能會使他們無意識地先保證自己的安全和自己的生存沒有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類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
如果孩子從小就學會不去建構自己的生活而去幫助別人,那么,這個世界一定不會是很美好的。就像在自己的家庭里夫妻情感已經出現了嚴重問題,家庭面臨破裂,卻每天忙于幫助別的夫妻修復關系一樣。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做,每個家庭都不會安定。家庭不安定,社會也不安定。
由此看來,每個人先讓自己生活得幸福了,才能真正幫助到別人,是符合人類生存規則的。
另外,兒童的情況與成人不同——他們每一個成長時期都有不同的任務。三歲之前,他們用自己的感覺器官去收集環境中的表象,為將來形成概念而準備好豐富的材料。三歲之后,他們逐漸脫離了對物質本身的探索,進入到物與事、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探索。
當他們發現了“我”之后,首先探索的是其它的事物與“我”的關系。在這個關系中,他們首先發現了哪些物是歸我的,哪些是別人的。我對“歸我的物”具有哪些權利?“不歸我的物”我應該怎樣處理?
在兒童探索的這一階段,成人幫助他們的最好方式是讓其發現世間的這一法則。如果這時我們急于讓孩子去學習大公無私的精神,只能導致他們概念的混亂。由于孩子內在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成人如果這時要求他們將自己的物品分給別人,就會造成他們對物質的沒有安全感,這種沒有安全感反而會使他們變得貪婪和自私。
自私的概念是:在明知道為了自己利益的行為會使別人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時,還要繼續選擇保護自己的利益去損害別人的利益。
孩子的自主敏感期是無意識的探索行為,不能叫做自私。人類成長機制像世間萬物一樣,是一個普遍的真理,無論什么國籍、什么人種、什么階級,他們的孩子都要經歷這樣一個成長過程。破壞了這個成長過程,也就意味著破壞了孩子的發展和自然規律。
有智慧的成人應該是幫助孩子發展的,而不是在孩子發展期將成人的道德觀念套用在孩子身上。我們如果想使孩子大公無私、關愛別人,一定要給孩子創造一個這樣的環境。孩子是環境的產物,他會吸收環境中的所有因素而形成自己的人格狀態。
孩 子 是 腳,教 育 是 鞋
www.liyue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