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zsieryou
思而優是蘇州首家致力于兒童全身心健康發展的機構,主要提供母嬰關愛、嬰幼兒早期游戲干預、游戲心理咨詢及團體課程等服務。我們搜集、編寫嬰幼兒中大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相關的文章,希望為大家提供新知識新視角,一起探討學習,更好地理解孩子、自己與人生。
......治療師的角色和母親的角色相似,母親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基地,讓孩子能探索世界。
——John Bowlby(1988)
根據Bowlby的說法,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的生命,從搖籃到墳墓,都圍繞著各種親密的依戀展開。
依戀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母親)之間的最初的社會實踐聯結,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志。在嬰兒同主要撫養者的最多、最廣泛的相互接觸中,在同母親的最親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嬰兒與母親之間逐漸建立起一種特殊的社會性情感聯結,即對母親產生依戀。
通常表現為,嬰兒將其多種行為,如微笑、咿呀學語、哭叫、注視、依偎、追蹤、擁抱等都只想母親;最喜歡同母親在一起,與母親的接近會使他感到最大的舒適、愉快,在母親身邊能使他得到最大的安慰;同母親的分離會使他感到最大的痛苦;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環境而產生恐懼、焦慮時,母親的出現能使他感到最大的安全,得到最大的撫慰;當他們饑餓、寒冷、疲倦、厭煩或疼痛時,首先要做的 往往是尋找依戀對象母親,接近母親的可能性大于接近任何其他人。
依戀對嬰兒整個心理發展具有重大作用。嬰兒是否同母親形成依戀及其依戀的性質如何,直接影響著嬰兒情緒情感、社會性行為、性格特征和對人交往的基本態度的形成。依戀不是突然發生的,依戀的性質也是有所不同的。
Mary Ainsworth對于依戀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可能最為重要的是她發現先天的、生物驅動的依戀系統實際上是具有可塑性的——此外,個體依戀行為在品質上的差異與照看著的行為差異有關。這個發現促成了對嬰兒期和成人期依戀風格的分類,這也是依戀理論帶給心理治療的核心部分。
Ainsworth也初步辨認出最可能產生安全型依戀的父母-兒童之間的互動類型,另一方面,也辨認出不同類型的不安全依戀。她意識到,安全或者不安全的關鍵,是在于嬰兒和照看者之間的溝通模式。Ainsworth最后的貢獻——以她的名字命名——這項貢獻幾乎成為依戀研究的代名詞:Ainsworth陌生情境實驗(the Ainsworth Strange Situation)。
說明:此視頻來自網絡,截取的一段為伊利諾大學莎拉曼格斯朵夫研究室人員所做的旨在激發嬰幼兒依戀行為的實驗
我們來了解一下陌生情境實驗的基本情況,1963年,Ainsworth采用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實驗:
片段 | 現有的人 | 持續時間 | 情境變化 |
1 | 母親、嬰兒和實驗者 | 30秒 | 實驗者向母親和嬰兒作簡單介紹 |
2 | 母親、嬰兒 | 3分鐘 | 進入房間 |
3 | 母親、嬰兒、生人 | 3分鐘 | 生人進入房間 |
4 | 嬰兒、生人 | 3分鐘以下 | 母親離去 |
5 | 母親、嬰兒 | 3分鐘以上 | 母親回來、生人離去 |
6 | 嬰兒 | 3分鐘以下 | 母親再離去 |
7 | 嬰兒、生人 | 3分鐘以下 | 母親回來、生人離去 |
8 | 母親、嬰兒 | 3分鐘 | 母親回來、生人離去 |
Ainsworth從陌生情境實驗中發現了三種截然不同的依戀模式,每個模式都對贏一個不同的母嬰在家庭里互動的模式:
1安全型依戀
這類嬰兒與母親在一起時,能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總是依偎在母親身旁,只是偶爾需要靠近或接近母親,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親、對母親微笑或與母親有距離的交談。母親在場使嬰兒感到足夠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環境中進行積極的探索和操作,對陌生人的反映也比較積極。當母親離開時,嬰兒的操作、探索行為會受到影響,嬰兒明顯表現出苦惱、不安,想尋找母親回來。當母親回來時,嬰兒會立即尋找與母親的接觸,并且很容易經撫慰兒平靜下來,繼續去做游戲。這類嬰兒約占65%~70%。
2 回避型依戀
這類嬰兒對母親在不在場都無所謂。母親離開時,他們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緊張、不安的表現;當母親回來時,也往往不予理會,表示忽略而不是高興,自己玩自己的。有時也會歡迎母親的回來,但時間非常短暫。因此,實際上這類嬰兒對母親并未形成也別密切的感情聯結,所以,有人也把這類嬰兒稱為無依戀嬰兒。這類嬰兒約占20%。
這類嬰兒在母親要離開前就顯得很警惕,當母親離開時表現的非常苦惱、極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暫的分離都會引起大喊大叫。但是當母親回來時,其對母親的態度又是矛盾的,既尋求母親的接觸,但同時又反抗與母親的接觸,當母親親近他,比如抱他時,他會生氣地拒絕、推開。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戲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時地朝母親這里看。所以這種類型又常被稱為矛盾型依戀。這類嬰兒約占10%~15%。其中,安全型依戀為良好、積極的依戀,而回避型和矛盾型依戀又被稱為不安全性的依戀,是消極、不良的依戀。
后續的故事: Ainsworth的學生Mray Main,在20年后,她又發現了一個之前沒有觀察到的依戀模型:混亂型(disorgaized)/迷失型(disoriented)的依戀。當依戀對象不僅被嬰兒體驗為安全港,同時也被體驗為危險的來源時,就會讓孩子陷入茫然混亂狀態,本來兒童先天預設應該是受到驚嚇就逃向父母,但如果此時父母也是危險源時,他就被“卡在”是該靠近還是避開父母的矛盾沖突之中。這是一個很難維持的處境,因為兒童對父母的依賴,讓他們無處可逃。在一個有關父母虐待嬰兒的研究中,82%的嬰兒被鑒定為混亂型,另一個研究表明,在高危人群樣本中,混亂型的幾率高到不成比例!在那些處于貧困、精神疾病、濫用藥物等類似壓力源下的家庭中。
早期得到善待的兒童,所形成的安全型依戀似乎賦予他們一定程度的心理復原力。相比之下,混亂型依戀從兒童期開始便成為重要的危險因素,邊緣性的患者通常具有混亂型依戀的歷史,回避型依戀被認為和強迫的、自戀的以及精神分裂樣的問題密切相關,而矛盾型依戀則與歇斯底里或表演性問題有聯系。
互動:請觀看下面視頻,在忽略兒童年齡等因素情況下,判斷哪個兒童是屬于安全型的依戀?請將你的判斷用留言的形式發送給我們,我們將在下期的推送中公布答案并詳細介紹依戀的四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