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逐步向前,權力逐步擴張,人生逐步充實。隨帶而來者,是一種歡樂愉快之滿足。
近代西方人生,最足表明像上述的這一種人生之情態。然而這一種人生,有它本身內在的缺憾。
生命自我之支撐點,并不在生命自身之內,而安放在生命自身之外,這就造成了這一種人生一項不可救藥的致命傷。
你向前追求而獲得了某種的滿足,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停止向前即是生命空虛。人生的終極目標,變成了并不在某種的滿足,而在無限地向前。
滿足轉瞬成空虛。愉快與歡樂,眨眼變為煩悶與苦痛。逐步向前,成為不斷的撲空。強力只是一個黑影,充實只是一個幻覺。……
你前一步,要感到撲著一個空,因而使你不得不再前一步,而再前一步,又還是撲了一個空,因而又使你再繼續不斷地走向前。
向外的人生,是一種涂飾的人生。而向內的人生,是一種洗刷的人生。……向內的人生,是一種灑落的人生,最后境界則成一大脫空。佛家稱此為涅槃。……外面一切沒有了,自然也不見有所謂內。內外俱泯,那樣的一個境界,究竟是無可言說的。倘你堅要我說,我只說是那樣的一個境界,而且將永遠是那樣的一個境界,佛家稱此為一如不動。
依照上述,向內的人生,就理說,應該可能有一個終極寧止的境界,而向外的人生,則只有永遠向前,似乎不能有終極,不能有寧止。
向外的人生,不免要向外面物上用功夫。而向內的人生,則只求向自己內部心上用功夫。然而這里同樣有一個基本的困難點,你若擺脫外面一切物,遺棄外面一切事,你便將覓不到你的心。
你若將外面一切涂飾通統洗刷凈盡了,你若將外面一切建立通統拆卸凈盡了,你將見本來便沒有一個內。
你若說向外尋求是迷,內明己心是悟,則向外的一切尋求完全祛除了,亦將無己心可明。因此禪宗說迷即是悟,煩惱即是涅槃,眾生即是佛,無明即是真如。
如此般的人生,便把終極寧止的境界,輕輕的移到眼前來。所以說立地可以成佛。
——錢穆《人生十論》
公眾平臺聲明
以上內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注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注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