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隨著中國企業走向海外,國際仲裁涉及中國當事人的案件數量不斷增加。但是,中國企業在國際仲裁中敗訴的比例很高,甚至被形容為“十案九輸”。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并非是“國際仲裁歧視中國當事人”,更多是由于中國當事人對國際仲裁不應訴,或者雖然應訴但是采用處理國內仲裁甚至國內訴訟的思維和習慣方法去處理國際仲裁造成的。
國內企業處理國際仲裁案件必須注意的三個問題:
· 承認國際仲裁操作慣例與國內仲裁習慣做法有巨大的差異
· 承認歐美白人目前在國際仲裁界占統治地位的現實,不宜強行選擇中國籍仲裁員
· 做好證人證言和證人出庭準備
以下內容,是根據李清律師講座整理的純干貨,以饗讀者。
國內仲裁與國際仲裁的主要區別
從實務的角度而不是從學理的角度講,對比國內仲裁和國際仲裁的主要區別,最簡單的對比方法是從頭到尾對比。第一步提起仲裁,國內怎么做,國外怎么做;第二步仲裁提起以后怎么做,然后第三步怎么做。用這個方式,大家可以看出來,國內仲裁和國際仲裁的區別還是非常大。
第一步提起仲裁。國內是提交一份仲裁申請書給仲裁機構;而提起國際仲裁用的文件是Request for Arbitration或者Arbitration Notice,對應中文是提起仲裁申請書和仲裁通知。名稱不是關鍵,關鍵在于提起仲裁的文件的內容,能看出國內仲裁和國際仲裁的差別非常大。 國內的仲裁申請書重實體輕程序;而國際仲裁的提起仲裁的申請書或通知是重程序輕實體。
國內的仲裁申請書中可以說絕大多數提到程序問題的只有一項—仲裁的依據,即提起仲裁依據的是某某合同的某個仲裁條款,其他的基本就不提程序問題了,只提實體問題,寫法幾乎跟寫法院起訴狀是沒有什么區別的。 寫的就是事實理由,然后實體請求是什么。全部是實體的事實和實體的法律分析,包括實體的仲裁請求,而不去討論任何仲裁程序問題。而國際仲裁的中的申請書也好,通知也好,里面的內容關于實體的事情極少的。只是簡要地寫一下仲裁依據是何時跟誰簽了合同里的仲裁條款。下面簡要地把事實說一下。一般就是簡要說我認為對方違約了,對方給我造成的損失大約多少錢。簡要地就說這么幾句就可以了,且并不把仲裁請求寫的特別詳細。重點是放在程序上。 除了講明仲裁的依據以外,更多的是講應該適用什么仲裁規則,仲裁的語言應該是什么,仲裁庭的組成應該是一個仲裁員還是三個仲裁員,開庭的地點在哪里等仲裁的程序的安排。
國內的仲裁申請書是重實體輕程序,國際仲裁的申請書或通知是重程序輕實體。這個區別背后的原因跟收費方式有關。國內仲裁交了仲裁申請書以后,仲裁機構審查以后認為確實有管轄權,會給申請人發一個繳費通知。繳費通知是根據仲裁請求計算的。仲裁請求方面國內仲裁機構的要求非常詳實,甚至要對方承擔的律師費金額都得寫得非常清楚;如果要索賠利息一定得算到提起仲裁申請的截止日為止。仲裁機構要根據這些算出來的數字為基數計算仲裁費并收費。這是國內仲裁機構普遍的做法。而國際仲裁可以把仲裁請求寫得很模糊,比如請求大約是索賠3000萬美元。因為國際仲裁此時的收費是跟仲裁請求沒有什么關系。如果是機構仲裁,比如說國際商會仲裁院、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或者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的仲裁,在這個階段只收一個注冊費,數字都不大。也就3000美元或5000美元。說白了只收一個注冊初步審查的費用。然后機構就會是否有管轄權。初步判斷有管轄權后,機構就會把文件轉給被申請人。被申請人怎么去回應是下一步的問題。 而臨時仲裁,即國際仲裁中常見UNCITRAL規則,即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制定的臨時仲裁統一規則下的臨時仲裁,就更沒有收費問題了。因為臨時仲裁的仲裁通知,是申請人自己發給被申請人,連注冊費都沒有。
第二步是確定仲裁程序開始后組成仲裁庭,在組成仲裁庭的操作方法上,國內跟國內國際差別不大,基本做法都是雙方當事人各指定一個,然后首席仲裁員或者由雙方指定的仲裁員去協商,或者由機構的秘書長或者主席指定。我們下一步講第二個重點就是國際仲裁中的仲裁員的指定。
第三步是仲裁庭組成后,程序該怎么推進。 國內仲裁從仲裁庭組成到仲裁案件開庭這個階段,基本上什么都沒有。這一塊是國際仲裁中跟國內仲裁區別最大的地方。而國際仲裁在這一階段要建立仲裁框架。常規做法是由仲裁庭跟雙方當事人進行溝通,最主要的溝通辦法是電子郵件。然后開一個大家都參加的電話會。先通過電子郵件把一些基本的東西先鋪墊出來,然后通過電話會大家再協商一下,最后確定整個仲裁程序的框架。程序框架主要是把仲裁語言、仲裁地點、雙方在庭前交換文件的輪次(一般是2~3輪)、每次提交的時間、開庭時間安排等,幾乎所有的程序問題都在這一個電話會議中大家商定,然后仲裁庭再發一個一號程序令,通過一號程序令來把大家商量的這些所有的程序安排全都確定下來,這就叫建立仲裁框架。這個框架的非常詳細,把各方能想到的仲裁程序可能涉及到的問題都列出來講一遍,然后列出一個詳細的時間表。 每一個仲裁的動作都有一個明確的時間點,一直到最后開庭那一天。仲裁程序每一步怎么做,哪一天會發生,都有一個詳細的時間表,這樣把程序框架建立起來,方便當事人做好自己的準備工作。 對比國內仲裁,仲裁庭組成了以后,直到開庭前什么工作都沒有,當事人往往就是被動地等仲裁庭的通知。開庭之前幾乎什么文件交換。國內仲裁現實中很多的案子被申請人甚至開庭前什么文件都不交,直到開庭當天才把自己的答辯文件和的證據再拿出來。而在開庭前國際仲裁把什么細節都做完了。這是國內仲裁和國際仲裁最主要的區別。
這一階段除了是否建立程序框架,國內仲裁和國際仲裁的另一個重要區別是證據的提交方式和證據的審查方式。國內仲裁一般就是做一個證據目錄,然后把書面證據列到后面就完了。而國際仲裁的做法是引入證人證言,通過證人證言把所有的書面證據串起來。 因為國際仲裁中并不認為一個死的文件能說明什么問題,而是需要一個證人證言把證據串起來。即用證人去講一個故事,說明這個事情來龍去脈是怎么回事,而證人講的故事用證據來支持。 而國內仲裁中基本上沒有證人或者很少有證人。在審查證據方面,國內仲裁審查證據就是三性,即: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這個做法難免有些呆板。簡簡單單的用三性審查證據,有時候不能反映事實的全貌。而國際仲裁的做法首先是有證人證言,然后通過盤問證人的方向來確定案件事實。對于文件本身,只要當事人沒有提異議,一般都視為認可。
國際仲裁和國內仲裁因為證據的使用方式不同,審查方式不同,再加上開庭前國內仲裁和國際仲裁有沒有準備工作差異,導致國內仲裁和國際仲裁開庭的目的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別。國內仲裁沒有不開庭的案子,開庭成為一個必經程序。背后的原因也是因為國內仲裁開庭前經常被申請人什么都不交,不開庭就不能看到被申請人的意見和證據。 所以必須開一個庭才行。一般國內仲裁開庭的主要目先是質證,包括核對證據原件,再就是雙方發表辯論意見。因為庭前被申請人這邊幾乎什么文件都沒有,雙方的具體意見只能庭上再說。 而國際仲裁開庭前有多輪文件交換,雙方的主要的意見,法律問題也好,事實問題也好,都已經基本都講出來了。剩下的工作主要是盤問證人。假如雙方沒有證人(比較少見),或者雖有證人,但是雙方都認可對方證人講的也基本都是實話,沒有什么可挑剔的地方,這種情況下就不需要開庭。因為國際仲裁的開庭費用很高。如果雙方不需要盤問證人,就不需要開庭。以節省費用。
仲裁開庭結束了以后,國內仲裁國和際仲裁班都有提交庭后意見的程序,這一點上國內仲裁的國際仲裁的做法是一致的,沒有什么區別。
交了庭后意見了以后,一直到下發仲裁裁決前,國內仲裁是沒有任何安排的,提交了庭后意見就等著裁決。而國際仲裁還有一個程序,即雙方當事人要交費用陳詞。費用陳詞中要說明己方參與此次國際仲裁請律師的費用、預交仲裁庭的費用等,做一個總結表。 如果仲裁庭覺得當事人提交的費用表沒有問題,就會給與確認。確認了以后怎么分擔是另外一個問題。而國內仲裁在提起的時候申請人已經把仲裁費交了,索賠的項目包括律師費是多少都寫得非常清楚了,所以各方的總費用是多少庭審后不用再說。而國際仲裁提起的時候只交了一個注冊費,后續仲裁庭的費用是在仲裁庭組成前,由國際仲裁機構比如說ICC發出繳費通知,預估一個大致的費用數字讓申請人和被申請人各交一半。而律師費此時還沒有發生,只能到最后提交費用陳詞的時候才知道律師費是多少。 如果國際仲裁中的臨時仲裁,因為根本沒有機構來收費,完全由仲裁庭自己來主導。一般都是按工作小時收費。雙方先預交費用給仲裁庭。按小時計費的這種方式,無論是仲裁庭的費用,還是律師的費用,只有到案件馬上要結束了,到仲裁庭快寫完裁決的時候才能知道。
國內仲裁和國際仲裁的裁決下發以后,都還有一個小的程序,即裁決書補正,是針對裁決書中的筆誤,數字錯誤等。這方面國際仲裁和國內仲裁沒什么區別。
這樣把國際仲裁和國際仲裁案流程從頭開始到一直做完仲裁做一個對比,可以看到中間的過程差別還是非常大的。總結一下:
在啟動仲裁階段,國內仲裁和國際仲裁提起仲裁的申請文件內容不一樣,交費方式不一樣;
在啟動仲裁后的仲裁庭組庭階段,國內仲裁和國際仲裁區別不大;
在組庭后的書面階段,國際仲裁要建立程序框架并有多輪次文件交換,國內仲裁沒有,這個階段國際仲裁與國內仲裁差別最大;
在開庭階段,國內仲裁和國際仲裁的開庭目的不同,證據提交和審查方式也不同;
開庭結束后,國內仲裁和國際仲裁都要提交庭后意見。但國際仲裁多了一個提交費用陳詞程序。
國際仲裁中仲裁員的選擇
首先國際仲裁機構不像國內仲裁機構,沒有仲裁員名冊。并且對仲裁員本身也沒有硬性的門檻,只要當事人認為某人有能力,并且會公正的審理這個案子,就可以指定了。
仲裁庭組成的時候,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但是對國內企業參加國際仲裁案件,核心問題就是是否一定要選中國籍的仲裁員。
很多中國企業常認為國際仲裁會歧視中國當事人,所以覺得只有中國籍的仲裁員才能保護中國企業的利益。這個想法非常偏頗,并且在現實中有很多不好經驗教訓。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目前的國際仲裁界占絕對主導地位的游戲規則制定者是歐美白人。中國籍的仲裁員在國際仲裁界有影響力的幾乎沒有。 而無論國內仲裁還是國際仲裁,當事人選擇仲裁員的目的和出發點都是希望自己所選的仲裁員在仲裁庭中為自己說話,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一個事實。雖然名義上每一個仲裁員都是獨立公正的參與仲裁案件,而且沒有利益沖突。但在實際既然被一方當事人選了,就是對仲裁員是一個地位的認可。仲裁員無論如何多多少都會替選自己的當事人說話。這是個現實問題,不必回避。
鑒于一方當事人選一個仲裁員,如果兩個仲裁員為選自己的當事人說話,首席仲裁員的態度就至關重要。所以選擇仲裁員要考慮他說話對首席仲裁員是否有影響力。如果他對首席仲裁員有影響力,甚至對對方選的仲裁員也有影響力,這樣才能夠說選好了仲裁員。但目前中國籍仲裁員因為在國際仲裁中影響力有限,很難起到這個作用。 而如果中國企業選擇一個歐洲有名的國際仲裁員,會不會因為他是白人,因為歧視中國人而不為中國企業說話甚至說對中國企業不利的話? 這個情況在國際仲裁中可能性基本沒有。因為這樣做就是違背一個仲裁員基本的職業道德。 一般來說,只要選了一個人做仲裁員就是對他的一種認可,不出意外他自然會替選擇自己的當事人你說話,剩下的就是他的意見對首席仲裁員乃至對方選擇的仲裁員有多大影響力的問題了。
以筆者自己參與處理的4個有中國企業參加的國際仲裁案件為例,三個是在瑞士,一個是在亞洲,兩個是ICC即國際商會仲裁;兩個是UNCITRAL仲裁規則下的臨時仲裁。在這4個案件中,有兩個案件在中國企業的堅決要求下選了中國籍的仲裁員;另外兩個案件中,中國企業接受了律師的建議選擇了仲裁地的外籍仲裁員。最終由三名外籍純白人組成仲裁庭的案子中,都是3:0一致裁決中國企業獲勝;而另外兩個選擇了中國籍仲裁員案子,仲裁庭都是2:1做出了對中國企業不利的裁決。其中一個案件的裁決甚至可以說簡直是一個災難性的后果。比我們原來預測的最壞情況還壞很多很多。 從這幾個案例看,至少在目前這個階段,希望選一個中國籍的仲裁員在國際仲裁中起到保護中國企業的作用還是不太現實的。反而選一些比較有職業道德、在國際仲裁界有影響力白人仲裁員去來影響首席仲裁員和對方選的仲裁員效果會更好一點。
如果仲裁地在亞洲,比如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或者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中國企業的選擇范圍就大一些。有有很多非中國大陸籍的華裔可選,比如香港的袁國強大律師或者楊良宜先生。
國際仲裁中的證人證言和證人準備
國際仲裁開庭的最主要的目就是盤問證人。由于國內證人往往不講英文,都需要翻譯。即使國內的證人懂英文,開庭的時候也不建議證人用英文去作證。因為一方面證人的英文能力能否準確地把握仲裁庭或者對方律師盤問的刁鉆問題不好說;另一方面,即使證人英文很好,用中文回答問題,有來回翻譯時間的緩沖,可以思考一下問題,做更好的回答。所以翻譯安排這種很小的事情做不好可能會引起大麻煩。如果有可能的話,最好對翻譯做一個面試,或者做個模擬開庭,試試翻譯能力怎么樣。如果實在找不到合適的翻譯,如果是機構仲裁可以要求仲裁機構去推薦;如果是UNCITRAL臨時仲裁以讓 PCA,即海牙常設國際仲裁法庭推薦。
關于證人的準備,首先是證人證言的起草,必須是證人自己寫,不能讓律師代寫。如果證人不知道怎么寫,可以讓證人寫一個流水賬,把事情經過講一遍,然后律師幫證人去修改。律師把不重要的、對己方不利的部分刪除掉(回避一些對己方不利的東西不代表撒謊),同時出重點。律師一定要告訴證人希望其證明的主要是哪幾個問題,讓證人明白自己證言的重點。其次,向證人說明說對方律師可能會問證人的刁鉆問題,避免證人被對方的問題誤導。。
準備證人證言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讓證人說實話,確定證詞是自己知道、熟悉的事實。律師只是對證詞做文字上的修改,而不去修改事實,最多回避一些對己方不利的東西。一定要避免讓證人形成“這是律師讓我這么說的”概念。否則開庭時被對方律師問出來就是災難性后果。
此外,告訴證人,即使對方律師提出一些意料之外的問題也不要驚慌。因為國際仲裁中對證人一般是交叉盤問,本方的證人一般先由本方律師提問,突出本方證人的證言重點,然后由對方律師盤問。即使證人在對方律師盤問中出現一些漏洞或失誤,本方律師還有再次提問,給證人補救失誤或漏洞的機會。
在實踐中,即使庭前做了很好的準備,也很難期望證人在庭審中有完美的表現。事實上,太完美的證言反而不可信。因為完美的事實這在現實中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 相反,證人出庭緊張,回答問題磕磕巴巴等表現在現實中才是正常現象。這樣表現的證人的證言反而容易被采信。所以在國際仲裁案件中,只要證人能勉強及格過線,能磕磕絆絆地把自己要證明的重點事實問題說出來,讓仲裁庭相信他說的應該基本屬實即可。沒必要期望證人有特別完美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