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意見》出臺后,所有法官在辦理案件時,都要對類案與關聯案件進行全面的檢索,并制作檢索報告,這又意味著什么呢?下面我以刑事案件檢索為例(截止8月29日9時),用一組數據告訴你這個工作量?
分類 來源(件) | 裁判文書網 | 北大法寶(司法案例) |
刑事案件總量 | 4091370 | 4589331 |
最高人民法院審結量 | 1004 | 1436 |
故意傷害案件總量 | 484457 | 560206 |
盜竊案件總量 | 863377 | 1040251 |
這組數據的對比下來,且不說目前裁判文書網公布案件數量是否全面,也排除網頁瀏覽人數過多重新加載等待及需要輸入驗證碼等情況,僅以故意傷害案件為例,正常速度下檢索到故意傷害罪下的全部案例需1分鐘 ,每個案件的全文瀏覽時間平均為3分鐘,在業務水平相當的情況下進行類案判斷假設僅需要3分鐘,平均一個案件僅需7分鐘,那全部檢索50萬個案件需要多久?如果只檢索其中最高人民法院審結故意傷害案件83件,算下來也大概需要9個小時左右,還要將檢索結果制作成檢索報告,在全國案件數量多,審理法官少的大背景下,這個工作量到底有多可怕,數據是不會騙人的。
信息化時代了如果還不輔以科技手段,再用傳統的方式去檢索保證同案同判的實現,是比較困難,不僅增加了法官的工作量,也降低案件審理的效率。其實類案與關聯案件檢索機制創設的初衷就是為了完善法律統一適用,統一裁判標準,增強司法公信力,那么這400多萬的刑事案件都需要逐一檢索嗎?都具有參照的法律效力嗎?特別是一些基層法院之間的同案不同判如何篩選?
接下來,問題來了,我們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提高檢索效率呢?
分割線——重點來了
刑事法寶——專注刑事實務
1、其實在刑事實務界對于可以參照的案例已經心照不宣的達成了共識,僅包括指導案例、公報案例、刑事審判參考案例、最高法院定期發布的典型案例四類,首先在400萬刑事案例中我們將這些在實務中可以直接參考的案例挑選出來,共計1664篇,不需要法官再逐一篩選哪些案例需要檢索,哪些可以不需要檢索。
2、以故意傷害罪檢索為例,通過刑事法寶罪名提綱,點擊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故意傷害罪——裁判規則,僅需要3秒,如果通過首頁重點罪名查看,僅需1秒就可以查看故意傷害罪下的相關案例。
3、檢索結果顯示故意傷害罪下共計100篇裁判案例,并對所有案件的裁判規則已經進行了提煉,平均在100字以內概括案件裁判要旨,僅需幾秒鐘對裁判規則進行瀏覽并與所辦案件的法律事實進行比對,平均水平下1分鐘就可以判斷出是否是需要參考的類案,那么100件案件僅需要1個半小時就可以完成故意傷害罪的類案檢索,并可將裁判規則直接復制至檢索報告中。
相比傳統的檢索并逐案閱讀判斷類案的方式,刑事法寶帶來的檢索體驗已經不僅僅是事半功倍了。
當然,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發展,實現的類案的智能類推及檢索報告的自動生成才是提高類案檢索機制效率的終極目標,例如即將上線北大法寶的智能定罪量刑系統,就已經實現了案件事實自動比對智能推送類案,當然實現大數據及人工智能背后的核心是數據分析,數據分析就永遠離不開好的數據和好的算法,刑事法寶的提供的案例深加工基礎數據以及用戶每一次檢索形成的法律大數據,都是實現智能類案檢索機制實現的必備條件。
來源:刑事法寶 作者:刑法專題編輯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