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原告陳某的妻子孫某與被告朱某于2009年5月18日簽訂《租房合同》,約定由原告陳某及其妻子孫某將共同所有的房屋出租給被告,合同中約定了租金數額、租金支付方式等。后被告朱某開始使用該房屋,但其未在合同約定的租金支付時間支付租金,在原告陳某催討之后仍拒絕支付租金。故原告陳某起訴至法院,要求法院判令解除原、被告所簽的《租房合同》,被告遷出涉案房屋且恢復房屋原貌,并支付2010年1月至實際交付房屋止的房租。被告辯稱,租賃合同可以解除,但要求原告賠償被告損失。被告計劃在訟爭房屋開辦飯店,于2009年6月至8月對上述房屋進行了裝修,后于2009年6月18日取得企業名稱預先核準通知書,2009年9月14日,被告以預先核準的企業名義向當地的排水中心排水管理科申請排水接管。2009年9月22日,排水中心排水管理科出具了訟爭房屋不具備納管條件,按退件程序辦理。2009年9月24日被告才得知因無排污設施而不能辦照,已經造成被告不能正常經營。因為無法取得合法經營權,導致工商稅務等國家機構給予罰金等多方處罰以及被告因裝飾裝修的損失,被告要求原告承擔被告因此造成的損失。最終經法院判決,解除雙方之間的租賃合同,被告在限期內辦理訟爭房屋,原告賠償被告裝飾裝修損失39009.2元,被告給付原告欠付租金的20%,原告自行恢復房屋,不再退還被告押金。
分析:本案是租賃合同糾紛,雙方的爭議焦點是承租人是否應當支付欠付的的租金以及出租人是否應當賠償承租人裝飾裝修的損失?
租賃合同是出租人將租賃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本案中,租房合同雖為原告妻子與被告簽訂,但原告對此予以認可,故原、被告簽訂的租房合同是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應為有效,雙方均應恪守。現原告請求解除原、被告簽訂的租房合同,被告亦表示同意,故法院同意雙方解除租賃合同。
至于雙方的損失承擔問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城鎮房屋租賃合同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9]11號)第九條到第十二條的規定,承租人經出租人同意裝飾裝修的,對于租賃期間屆滿或者合同解除的,未形成附合的裝修物、承租物可由承租人拆除。因拆除造成房屋毀損的,承租人應當恢復原狀。承租人請求出租人補償附合裝飾裝修費用的,不予支持,因此導致出租人對附合裝飾物無償享有。對于因合同無效而導致租賃關系終止的,根據我國合同法的締約過失責任,合同當事人依過錯責任的大小承擔相應的責任。對于因出租人的違約而導致合同終止的,上述解釋第十一條規定承租人有權要求出租人賠償剩余租賃期內裝飾裝修殘值損失。對于承租人違約導致合同解除的,承租人要求出租人賠償剩余租賃期內裝飾裝修的殘值損失不予支持,但承租人同意利用的除外。對于雙方的違約導致合同解除的,對于剩余租賃期內的裝飾裝修殘值損失按各自過錯的程度承擔相應的責任。本案中,原告作為出租人,負有在租賃關系存續期間保持租賃物合于約定的使用收益狀態的義務。現原告向被告出租的房屋,因未納入污水管網,致使被告無法辦理排水接管驗收證明及營業執照,原告作為出租人,負有對訟爭房屋的瑕疵擔保義務。原告出租的房屋不能為承租人正常使用收益,原告的行為顯屬違約,故原告應當對合同解除后的損失承擔主要責任。同時,被告租賃訟爭房屋后,在未能明確訟爭房屋是否納入污水管網,是否能夠辦理相關證照的情況下,即對訟爭房屋進行了裝修,由此引起了裝修損失的產生,故被告對合同解除后的損失亦應承擔部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