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股權融資一直困擾著想有所作為的合伙制律所,且目前律師法還未承認律師以外的主體可成為律所合伙人。
不過,近日一則湖南民企聯合投資律所成立的新聞闖入了法律人的視野,讓許多律師發問:難道律師法是有新的突破了嗎?
如上截圖,據中華工商時報報道稱,這家律所名為湖南維毅律師事務所,由湖南潤和茶業集團聯合三家民營企業與數位著名律師共同發起成立,致力于為湖南民企提供專業專注多渠道的法律服務,包括項目確定、合作各方涉及的法律風險予以事先規避服務。而湖南潤和茶業集團董事長陳社行同時也是該律所的合伙人。律新社通過網絡搜索發現,除了中華工商時報、華聲在線等多家媒體對此均有相關報道,為了求證,律新社多次致電湖南潤和茶業集團董事長陳社行,不過截止發稿前,電話仍未接通。
9月5日上午,律新社致電了湖南維毅律師事務所主任蔣術明律師,他告訴律新社,網上新聞媒體的報道有誤導,已對該所產生一定不良影響,正在追究相關責任。
蔣術明律師向律新社透露,湖南維毅律師事務所成立于2016年7月14日,由原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蔣術明、蔣敏,原湖南俊彥律師事務所劉勇等三人出資設立。上述三人均系執業多年的專職律師,設所條件完全符合我國《律師法》相關規定。作為湖南潤和茶業集團常年法律顧問,蔣術明律師經常聽到湖南潤和茶業集團相關領導層表示,民營企業維權之路很艱難,希望有律所能夠為他們提供專業法律服務,而這也是蔣術明律師與其他兩位創始合伙人創辦律所的初衷。
蔣術明律師向律新社表示,湖南潤和茶業集團只是為其律所提供了辦公室場地、律所裝修及法律業務方面的支持。陳社行本人并非為該律所的合伙人。目前,湖南維毅律所正在起草相關文件,要求有關媒體刪除網絡報道。上周五(9月2日),該所也已提交相關文件,向湖南省司法廳、長沙市司法局做了關于網絡新聞媒體報道其他企業成為其所合伙人的情況說明。并且,湖南維毅律師事務所也與湖南潤和茶業集團取得聯系,告知其以后對外相關文字報道要予以糾正。好吧,看到這里大家也都該知道怎么回事了,原來是一場
烏——龍——事——件。
(哎,白高興一場了。)
不過,這則新聞初在網上發布后,也引起了一些法律人的思考和探討。大多律師在接受律新社采訪時也都表示目前律師法還未放開律所允許資本投資,但這或許將會成為一種趨勢,因為目前合伙制律所的弊端飽受詬病,雖有很多律所在探索公司制律所管理,但終究還是擺脫不了合伙制律所的組織形式,有律師建議,希望推進制度創新,允許律所以有限公司、股份公司的形式來存在。上海市協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張訥律師在接受律新社采訪時表示:“傳統律所是采用傳統的合伙制形態,而公司制是先進的企業形式。讓非律師成為投資人和合伙人,實際上是引入資本概念,是一個制度創新,但在中國現有制度是不合規的。”
上海市協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 張訥
張訥律師告訴律新社,假若真的允許民企投資律所,其本人非常贊同這樣的制度創新。“我們現有的法律形態是合伙制,沒法做大做強,沒法引入資本力量和其他資源,會導致律所像手工作坊,沒有一個整體的企業概念,也沒有資源整合的概念,久而久之便限制了律師和行業的發展。如果變成公司制的話,有利于吸引資源和資本,也可引進專業管理人才。所以,我建議,這樣的創新要更進一步。我們不僅要允許律所引進資本,允許投資人來投資律所,甚至允許律所以有限公司、股份公司的形式存在。會計所、券商、評估事務所等都允許這樣的形態,為啥律所不行?”
張訥律師認為,所有的改革和創新都是對現有制度的突破。法律有滯后性,但現實生活發展有超前性,我們應該鼓勵創新,哪怕在現階段與現有制度有沖突,但也會帶動現有制度的變革。雖然現在律師行業有許多人在探索律所公司制管理,但張訥律師覺得應該在法律形態做到真正公司制,按照現代化、公司制的模式來運作。我們設想一下,假如律所變成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形式,當律所涉及與投資者有關的利益沖突時,律所或律師如何做到客觀公正呢?對于這一問題,張訥律師認為,可通過現有回避制度來避免。“假如非律師人員成為律所的股東,可通過資質管理制度和執業資格制度來管理,將投資人和職業人的身份區分開來。執業由律師來完成,非律師人員不能介入律師執業。假設與股東利益有沖突時,可以采取業務利益沖突回避制度,通過利益沖突方式就能解決。” 張訥向律新社進一步解釋道,醫生和律師的職業很相似,醫院也是公司,但執業是醫生。就像投資醫院一樣,投資者不一定就是執業人員。律新社在采訪過程中,聽到很多律師聲音,稱現在有些律所可能也存在著有資本介入的情況,不過應該不多,這是行業不公開的秘密。(PS:因為法律形態不允許)上海市律師協會理事、邦信陽中建中匯合伙人杜愛武律師告訴律新社,目前除了國辦所、個人所、合伙所以外,沒有其他組織形式。按照我國現有律師法規定,企業董事長做不了律所合伙人,就算后面可能有協議,但不受法律保護。不過,杜愛武律師也表示,現在律師行業也確實存在一些律所資金發展不足而去融資的情況,但這與傳統企業不一樣,因為受合伙制的影響,沒有股權可以交給投資者,往往是按照傳統的借貸方式,但這就導致律所的收益很難和投資者捆綁在一起,而且這樣的合伙協議也是有待斟酌的。
邦信陽中建中匯合伙人 杜愛武
杜愛武律師向律新社透露,現在律師行業也確實存在著有各種資本投資律所的現象,但規模比較小,數量比較少,且多為債權型,合伙權益融資的方式法律是否保護還存有變數。
反觀國外,在英國,法律已經允許律所以合伙制、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形式成立,已經允許資本進入律師領域!但社會資本持股比例不超過25%。但我國律師法只允許以合伙制形式成立律所,社會資本還無法進入。不過,律新社在采訪中聽到很多律師的聲音,其均認為這將會是一種趨勢。張訥律師表示:“律所作為一家企業,同樣也需要引入外來資本和資源,所以,我也呼吁,立法不能滯后,應該緊跟社會需求,也像券商和會計師事務所那樣能成為有限公司,并服從執業管理、行業管理、資質管理的要求,否則律所就沒有積累和整合。”在張訥律師看來,這個改革對社會沒有負面作用,假設有,也可通過行業管理和執業管理、資質管理來解決。盈科律師事務所全球董事會主席梅向榮律師在接受律新社采訪時也表示,畢竟律師行業已經擺脫了小打小鬧的時代,社會資本的進入有利于律師行業的發展,推動律所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國際化的步伐!
盈科律師事務所全球董事會主席 梅向榮
不過,梅向榮律師也指出,法律行業承擔著公平正義,與資本的逐利屬性有一定矛盾,如何平衡律師執業的獨立性和資本逐利的關系,是未來法律制定的最大考驗!但他認為,可以通過管理制度找到解決之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