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抱著創業的好點子,滿懷激情準備去把市場攪個天翻地覆,但第一步就遇到了難題:作為初創公司,創始人之間股權比例的大小如何確定?這種股權分配方案是否有法律障礙?又如何通過法律手段鎖定股權架構?
相信不少朋友最近的見面問候語已經變成了“今天又賺了幾個點?”關于“股市能否救經濟”我們不得而知,但不可否認的是,股市的火爆的確起到了一定的資源調配作用。新三板、創業板上演的暴富神話,不斷激勵著創業者們熱情;互聯網、科技概念的火爆,也不斷吸引著投資人將大筆資金注入這類創業公司。就拿Mr.B身邊的例子來看,最近就有好幾位朋友宣布他們準備創業或投資互聯網型公司,同時邀請我為他們提供一些公司初創階段的法律幫助。就著這個話題,今天就來從法律層面探討下創業者們通常會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初創公司股權該如何設計?
⊙公司創始人為什么要關注股權設計?
股權的分配是否合理,決定了公司的運作是否順暢。例如:前期公司股權分配過于平均,后期在需要重大決策但核心成員又沒有絕對控制權時,就會出現公司無法形成有效決議的窘境,使公司陷入僵局;再比如,公司進行融資時沒有合理地分配創始人和投資的股權比例,那么創始人很容易丟掉自己在公司內的控制權。
另外,公司股權架構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發展的,公司在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股權分配問題。比如:
1.合伙創業第一天,應當解決創始人之間的股權分配的問題;
2.公司早期要引入資金,會面臨天使投資人的股權分配的問題;
3.公司逐步發展壯大,要通過激勵手段激勵中高層管理與重要技術人員,就會面臨員工股權激勵的問題;
4.公司不斷發展,引入A輪、B輪、C輪融資,及新三板、創業板、主板掛牌上市時,需要重新定義股權架構,以保障核心團隊的控制權;
以上不同階段會出現的不同問題,要求創業者們在公司的創立期就應當對股權架構有總體把握,提前布局,以戰略思維預設股權架構,并通過法律手段鎖定股權架構。
⊙如何分配股權?如何通過法律手段鎖定股權架構?
那么核心問題來了,究竟如何分配股權?確定如何分配后又如何借助法律手段鎖定股權架構?由于每個公司的實際情況不同,分配方案肯定會有不同,篇幅有限,Mr.B僅對一些共性問題列出幾點建議:
1.不單純以出資比例作為股權分配的依據。很多創業者關于股權分配理解還停留在按出資比例分配股權的階段,但這種方式并不科學,特別是在今天的科技型、互聯網型的創業企業,一個好的創意或者強大的執行力都是比資金更重要的成功武器。比如A、B、C三人創業,A負責公司的整體運營,出資5萬;B負責核心技術研發與維護,出資5萬;C不參與公司運營,出資90萬。如果按照出資額計算,A占5%的股份、B占5%的股份、C占90%的股份,這樣的股權分配方式就存在明顯的不合理:一來,主要決策權落于不參與公司經營的C,很難實現公司的有效運作;二來,大額出資人占股份過多,會削核心創業團隊A、B的激勵,很難任勞任怨把企業做大。因此,建議初創公司不以出資比例作為股權分配的唯一參考要素。
那么從法律層面來看,這種不依據出資比例持有股權的方式是否可行?雖然我國公司法約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大部分權利與出資額對應,但并未禁止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可以不按出資比例持有股權,并且從司法實踐來看,這種做法也是允許的,例如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1)民提字6號判決認為:
股東認繳的注冊資本是構成公司資本的基礎,但公司的有效經營有時還需要其他的條件或資源,因此,在注冊資本符合法定要求的情況下,我國法律并未禁止股東內部對各自實際出資額和占有股權比例做出約定,這樣的約定并不影響公司資本對公司債權擔保等對外基本功能實現,并非規避法律的行為,應屬于股東意思自治的范疇。
但是在實踐操作中會涉及到股東間協議的起草、公司章程的設置、工商登記的變通方法等問題,篇幅有限,留待以后詳述。
2.保證團隊的靈魂人物的絕對控制權。誰是團隊靈魂人物?創始人團隊中要根據經驗、資源、領導力、專注度、熱情度等推選核心,并賦予核心更多的股權配比。從法律層面如何保證靈魂人物的絕對控制權?法律上的股東表決權分為一般事項表決權和重大事項表決權,前者需要二分之一以上同意,后者需要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因此靈魂人物的絕對控制權來自于其表決權大小,建議如果有條件,保證靈魂人物51%以上的表決權、核心團隊67%以上的表決權。這樣的表決權設置可以防止公司在重大問題上舉棋不定、影響效率的情況發生;而且可以為后續的各輪融資打下基礎,防止靈魂人物所持股份被過早稀釋而被迫出局的悲劇。
3.控制初期民間天使投資的比例。很多創業公司都會由于資金緊張拿出大量股權來換取民間天使投資的資金支持,但后期才發現股權實在珍貴,公司做大后再想細分發現股權不夠用了。
針對這個問題,從法律角度我們可以采用一個比較新穎的約定條款,就是通過股東間的協議將投資款做一個債轉股的約定,前期先鎖定股權引入資金,后期待合適的時機再把投資人的債權轉化為股權。
4. 預先設定股權退出機制。很多人都過分關注股權的進入機制,卻很少關注股權的退出機制,其實對中小型創業公司而言,由于未來道路充滿不確定性,股權的退出機制也應當放到股權設計的大框架內,否則一旦某位初創合伙人提前退出,在股權退出機制上沒有事先形成約定,會極大地影響公司正常經營。
針對該問題可以采用股東間協議的方式來進行約束,例如約定若某股東中途退出,公司按照經營狀況確定一定溢價/折價比回購股權,若離職不交出股權,可以約定較高比例的違約金。
5. 預留用于激勵員工的10%至15%的期權池。所謂員工的期權池(Employee Stock Option Program),是指公司提前在公司股權中留出用于激勵員工(包括創始人自己、高管、骨干、普通員工)的部分。可以起到激勵員工和吸引人才的目的,其在歐美等國家被認為是驅動初創企業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
但是目前在我國的法律框架下,工商部門經常要求股權必須與注冊公司資本對應,因此無法預留股權,但是可以采用一些變通的做法來實現,例如:由創始人代持股份、員工通過持股公司持有目標公司的股份、設立公司內部的虛擬股票等。
今天先跟大家討論這么多,至于一些稍微高階的股權設置技巧,比如:多輪融資的股權反稀釋、股權代持、股權兌現機制、AB股機制等等,我們有機會可以繼續討論。
文章來源:訴訟防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