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李海波(天津資深律師)
利益沖突是律師執業規則中非常重要的一項規則。“利益沖突是指代理一方客戶明顯影響律師對另一方客戶或者是前客戶的責任或者是律師個人利益的情況下,律師不能夠代理”。出現利益沖突的后果是什么?回避。當出現了利益沖突該怎么辦?不能接受委托,已經接受委托的要退出。
利益沖突的規則源于律師的忠誠義務和獨立判斷。律師不能同時對利益對立的雙方都盡到忠誠義務,也不能在同時代表有利益沖突的客戶時、或者客戶與律師本人有利益沖突時作出獨立判斷。為了保護客戶的利益,在出現利益沖突時,律師必須回避。
看看我國法律怎么規定的:
《律師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律師不得在同一案件中,為雙方當事人擔任代理人。”
全國律協《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則》第二十九條規定:“律師不得在同一案件中為雙方當事人擔任代理人。”第三十一條規定:“律師不得在與委托人依法解除委托關系后在同一案件中擔任有利益沖突的他方當事人的代理人。” 第三十三條規定:“律師在未征得委托人同意的情況下,不得接受對方當事人辦理其他法律事務的委托,但辦結委托事項后除外。”
有這么簡單嗎?現實情況下沒這么簡單,國外律師職業規則里列舉了各種情況,各種利益沖突都有可能發生,都會影響律師的獨立判斷。
舉幾個案例,都是真實的案例:
案例一,代理曾咨詢過律師的當事人的對方:有個當事人要和醫院打醫療事故糾紛,找了一位北京律師,但最終沒有形成委托,可能是北京律師收費太高了。等到這個案件開庭的時候卻發現這個北京律師坐在了對方(醫院)的代理席上。請問這個北京律師是否違反了利益沖突的規則?
按照《律師法》或者全國律協的規定似乎沒有違反。這位北京律師會說:他就是找我談了一下,我就不能代理對方了?他并沒有和我建立委托關系呀!從我們的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里找不出相應的規定。但是按照嚴格的利益沖突規則,這位北京律師就是不能代理對方,為什么?因為他有可能利用前面的當事人基于對他的信任而向他披露的信息為對方當事人服務,從而損害前面當事人的利益。
即便他不知道案情,他都有可能利用其他的信息,比如前者的家庭情況、經濟情況、心里狀態等為對方服務,所以說是存在利益沖突的。美國律師協會職業行為示范規范規定了“對潛在的委托人的責任”:潛在的委托人是指就某事項同律師探討形成委托人-律師關系的可能性的人。即便隨后沒有形成委托人-律師關系,曾同潛在委托人進行探討的律師也不能使用和披露從該磋商活動中知悉的信息。并且如果該律師不能代理,該律師所在的律師事務所的任何律師都不能代理。
案例二,代理當事人的對方處理其他事務:一個小老板打離婚官司,開完庭后發現對方的律師比自己的律師好多了,他就找到他“老婆”的律師,說這個離婚的官司你繼續給她打,我公司還有許多債務糾紛,我覺得你挺棒的,你給我處理我的債務問題吧。請問這個律師能不能接受委托?
不能。為什么?因為他一旦和這個小老板建立起新的委托關系或者說利益關系,就會影響他對小老板的“老婆”的忠誠。如果他收了小老板的錢,他還會盡心盡力去替前一客戶(他老婆)與小老板對抗嗎?律師對客戶的忠誠義務就會打折扣。那么還會有人問,這個離婚案子做完了之后可不可以接受委托呢?可以啊,但是你不能之前就和對方客戶形成協議或者默契,否則你對客戶的忠誠就會受到質疑。所以我們看到的利益沖突規則要保證什么?就是律師對客戶的忠誠義務。
案例三,代理客戶起訴同事的親屬:某律師收了一個案子,收完以后發現被告是本事務所另外一個同事的親戚。事務所主任說這個案子你不能接,因為告咱們自己同事的親戚,影響同事關系。但是這位律師舍不得放棄,非要接。而那個同事知道后表現得很大度,說您讓他接吧,我也不代理我這個親戚,我讓他們去別的所找律師。主任說那不行,你接了這個案子,雖然同事并不反對,但是這個案件一旦結果不好,當事人會質疑你沒有盡心盡力,因為對方是你同事的親戚,就會懷疑你的忠誠義務。另外即使案件結果好,當事人為了賴賬,不給律師費,也有可能找出這樣的理由來。主任堅持讓他放棄,他不肯放棄,于是轉所了。
案例四,代理房地產銷售或銀行貸款的雙方:在房地產銷售和銀行貸款中的見證業務中,很多律師既做房地產商的法律顧問,同時又為房地產銷售的雙方做合同見證。甚至有的律師打出廣告:“開發商的法律顧問,購房人的保護神”,你到底是誰的律師呀?有的律師既做銀行的常年法律顧問,又利用銀行商業地位上的優勢做貸款合同的見證,收取企業的見證費。是不是存在利益沖突?你到底是誰的律師?如果你是這一方的律師,你就不能收另一方的錢,這是基本的道理。
案例五,代理刑事案件的共同被告:團伙犯罪,20個犯罪嫌疑人被抓起來了,正好這事務所有20個律師,太好了,一人一個,大家都有錢賺,可以嗎?有可能可以,有可能不可以,因為被告之間是有利益沖突的:誰是主犯,誰是從犯;誰的責任大,誰的責任小,他們之間會“咬”的,一個事務所的律師難道也在法庭上相互“咬”?
當一個客戶是一個組織的時候,同樣存在多種利益沖突的情景:企業法人的利益和法定代表人的利益可能是不一致的,總經理和董事長的利益可能是不一致的,代表公司的職員和公司的利益可能是不一致的,公司的HR既是公司的代表又是公司的職員,他和公司之間也同樣存在利益沖突。所以律師要特別注意,不要把個人的訴求當成公司的訴求。
你的委托人是公司、法人,但代表公司的個人與公司的利益有可能是不一致的。比如聘請你的總經理(朋友)堅持要求你做的事情會損害公司(客戶)的利益,或者公司法定代表人(客戶)要追究聘請你的總經理(哥們兒)的責任的時候,就出現了利益沖突,律師都應當退出代理。
利益沖突的后果是律師回避、退出。但有沒有例外呢?有。我們發現好的律師執業規則是很人性的,知道我們律師維持個客戶、接個案子不容易。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服務兩個客戶,服務得都特別好,總也不出事,終于有一天出了個大案子,結果發現是兩個客戶打起來了。律師能接嗎?不能,誰的都不能接。不能說我選個大的放棄個小的,遇到這種情況就應該回避。
律師執業規則規定的利益沖突的例外要具備如下條件:
一,律師有合理的理由相信能夠有效地、謹慎地代理雙方。經常會遇到客戶要我們審議合同,雙方都是客戶,合同內容很簡單,沒有什么爭議,讓律師把把關。律師可以說:你們之間商務的事情我不管,我就負責把合同給你們做規范了,你們都同意嗎?同意,那我可以做。
二,不被法律所禁止,法律明確不允許的那肯定不行。
三,代理不涉及到在同一個訴訟中一方對另一方主張權利。就像前面說的刑事案件的共同被告,或者民事案件中的共同被告或被告與第三人,如果雙方有訴求和責任分擔,相互主張權利,就不行。
四,雙方都書面的允許,ABA規則中要去書面、明示地允許。
在滿足上述四種情況的前提下,律師可以一手托兩家。但是,前兩年我們有一個年輕律師,他收到客戶送來的一份合同,合同的對方是另外一個客戶,于是他就和另外一個客戶聯系,說我這里拿到一份客戶送來的合同,是和你們的,你同意不同意我給他們出意見?那個客戶說“行,你出吧,沒事”,于是他就出了。
大家說這個年輕律師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有什么問題?他考慮到了利益沖突問題,并按照例外的規則去處理了,但是他的問題出在征求客戶意見的順序上:他應該先問送合同的一方,告訴他我發現合同的對方也是我們的客戶,你還讓我們審嗎?因為有可能這個客戶聽說這種情況就不讓律師審了,你就根本不需要再去問另一方了。而他理解為既然你把合同給我了,你肯定是同意讓我審了,然后我去問問對方,對方不反對那我就有權審了。當然這個合同肯定不是利益關系非常大的合同,但這是一個細節問題,也要非常重視。
利益沖突其實是一個舍和得的問題。有的律師總是不甘心,說放掉一個還不行嗎?不行。因為這是律師的基本的職業規則。律師雖然舍掉了一筆業務,卻贏得了客戶對你的尊重。你的客戶會發現你為了維護客戶的利益,保持對客戶的忠誠,等了這么多年來了一個大案子,因為有利益沖突,你毫不猶豫地就放棄了,客戶會感謝你,他們會覺得你太好了,太講職業道德了,我將來一定要弄出點大事來讓你做,沒有糾紛也要創造糾紛,好好補償你一下(玩笑)。你最終贏得了客戶的尊重,維護了律師的職業形象。
越大的事務所出現的利益沖突越多,金杜為什么把有些地方的分所撤了?因為有些分所給他帶不來多少業務,但卻經常會出現利益沖突。分所律師接了個小客戶,北京總部接了個大客戶,發生利益沖突,不是把一方放棄就行了,而是兩邊都要放棄,隨時是很大的。后來有人跟我說有的所會成立一個“馬甲所”,出現利益沖突時大小通吃。我說這是為了賺錢不惜犧牲客戶利益的最典型的做法,是嚴重違背律師職業道德的。
去年,有外地律師找到我們說有一個老么大的官司,原告要委托我們,但我們通過檢索發現被告一方雖然不是我們的客戶,但他的實際控制人是我們的客戶,從工商注冊上并不能反映出與我們的客戶有任何關系。外地律師是慕名找來的,我們也很想接,很糾結。也考慮過是不是可以先接下來,如果實際控制人不反對呢我們就可以做下去,如果實際控制人反對了我們再放棄。
糾結了很久,但最終我們決定直接告訴外地律師存在利益沖突,你們找別的律師吧,就這么放棄了,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了。還有一次,有一外國律師給我發一個郵件,他們準備告天津某公司,希望委托我們。我們通過檢索發現:被告雖然不是我們的客戶,卻是我們客戶的姊妹公司,都是同屬于一個集團公司的孫子公司。可不可接?不能。我們如實告訴了外國律師,這個外國律師再也不理我了,因為他不可能再理你,他知道你和對方當事人有利益關系,他不會再對你披露任何信息,否則就可能會損害他的客戶利益,這都是非常遵守職業規則的例子。
最近我經常講律師的職業化,什么叫職業化:就是業務要做到職業水準,行為要遵守職業規則,對內要講求職業良知,對外還得有職業形象。職業還是不職業,在利益沖突問題的處理上會有非常明顯的表現。
內誰,你說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