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是有宗教信仰的個人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受憲法、法律保護的宗教信仰自由儀式必須在合法場所進行,否則,這種“自由”就不是憲法上的宗教信仰自由。
文 | 歸元子
來源 | 歸元子的法律博客
圍繞著溫州永嘉縣三江教堂拆違引發的爭議,在這個網絡時代里,似乎誰也沒有辦法讓其消停下來,更為注目的是,由于涉及到宗教政策如何妥當地執行,這種爭議好象已經越出了法律范圍。我以為,這未必是一件壞事。言論自由本來就是憲法保護的基本權利,況且,公開的討論即便是十分激烈的爭議,天也不會塌下來的,倒是真相與問題越來越清楚,相關的謠傳也就自生自滅了。對政府而言,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與我們熟知的寺廟、道觀相比,教堂是一個外來物。在中國歷史文脈上,早在1840年之前教堂就已經出現在中國的土地上,如杭州現存天主教的天主堂始建于1661年。作為外來宗教的一種載體或者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教堂以它那特有的異國建筑風格,凸現于中國城鎮、鄉村,在1979年改革開放之后尤甚。形成這樣的局面,當然與國家保障公民《憲法》上宗教信仰自由有關,這種保障也具體落實到了教堂的用地審批、規劃建設上。作為一個建筑物,教堂建筑雖然有它的特殊性,但它的建設必須在《土地管理法》、《城鄉規劃法》等法律框架進行,否則,與其他建筑物一樣,不受法律保護。
近幾年來,有關違建教堂的新聞并不少見,各方的意見也十分噪雜,如廣州石室教堂、齊齊哈爾的圣彌厄爾教堂等。由于涉及到宗教政策的敏感性,所以,一些地方政府在處理教堂違建這個問題上,總是擔心拿捏不準宗教政策,結果聽之任之,客觀上產生了一種助長教堂違建的不良風氣,有的地方教堂甚至建在中小學校邊上,影響了中小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教堂是有宗教信仰的個人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受憲法、法律保護的宗教信仰自由儀式必須在合法場所進行,否則,這種“自由”就不是憲法上的宗教信仰自由。故《憲法》第5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基于從《憲法》第51條道出的對“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的保護職責,政府必須對違建教堂作出依法處理,方可落實《憲法》第51條規定的內容。當然,政府對違建教堂作出處理時,尚需要恪守如下三條原則:(1)比例原則,即對于違建教堂,必須視其違建對規劃、第三人合法權益等影響程度,作出適當的處理,不可一概“格殺毋論”。凡是經整改達到規劃要求的,應當責令整改。(2)平等原則,即對于違建教堂之間、違建教堂與違建非教堂之間,都應當在法律框架之內一視同仁,不得作“選擇性執法”。(3)正當程序原則,即對于違建教堂的處理,應當依照《行政處罰法》、《行政強制法》等法律、法規規定,履行基本的法定程序,不可“以惡制惡”。
教堂與其他建筑相比,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的確有其自身的某種特殊性,但是,在法治國家中,這種“特殊性”絕對不是它可以主張應受特別保護的理由;當它們都屬于違法建筑物時,這種“特殊性”同樣也不是它可以抗辯政府依法處理的理由。當然,在這個處理過程中,政府依法行政無論如何是必須遵守的一條底線。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