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著名的一代賢君、軍事家和政治家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勵精圖治,開創了有名的“貞觀之治”。大唐立國之初,天下并未一統,李世民常常掛帥出征,消滅了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軍閥和起義軍。李世民武藝高強,膽氣過人,帶兵打仗常常身先士卒,沖鋒陷陣,鼓舞三軍士氣。李世民在馬背上打的天下,這自然包含了戰馬立下的無數功勞。

李世民生長于邊陲,自幼練習騎射,弓和馬從來不離身,天下太平了以后,他還下令大畫家閻立本將這六匹名馬畫出來,由雕刻名家鐫刻于自己的陵寢石壁上,這些石馬生動逼真,雄壯有力,造型粗獷,質感強烈,各有風采,或原地待命,或徐步前行、或沖鋒陷陣,或奔騰跳躍,就是后來有名的“昭陵六駿”,也是李世民愛馬、嗜馬的真實寫照。他們名字分別是颯露紫、拳毛騧、青騅、什伐赤、特勒驃、白蹄烏,每一匹馬都有其特殊的經歷過往。

颯露紫
颯露紫是當時突厥語的音譯,在突厥語是“勇健者”的意思。李世民與王世充在洛陽邙山的一次交戰中,和隨從將士失散,只有將軍丘行恭一人緊隨其后。逃亡之時,一條長堤橫在面前,后面追擊堵截的王世充騎兵又一箭射中戰馬“颯露紫”要害,在這危急時刻,李世民和丘行恭一起“巨躍大呼,斬數人,突陣而出,得入大軍。”回到營地,丘行恭為 “颯露紫”拔出胸前的箭之后,“颯露紫”因為傷勢太重倒下去了,這讓李世民心痛不已。

拳毛騧
它周身旋毛卷曲,雄壯有力,矯健善走,馬蹄大速度快,是西域進貢的良馬。
后來竇建德舊部范愿、高雅賢懷著推舉劉黑闥為首領,在河北一帶起兵反唐。他們打敗了唐朝著名將領李勣,俘虜了勇猛過人的唐將薛萬徹、薛萬備。不到半年時間,收復了竇建德原來在河北一帶占據的大部分土地。武德四年十二月,李世民又一次奉命出征。他采用堅壁挫銳,斷糧筑堰的辦法,逼迫劉黑闥率兩萬騎兵南渡洺水,與唐軍殊死決戰。這次戰斗打得相當激烈,李世民身先士卒,猛沖敵陣,“拳毛騧”竟身中九箭 (前中六箭,背中三箭),戰死在兩軍陣前。
白蹄烏
白蹄烏在突厥語中有“少汗”的意思,只有立了功勛的戰馬才能有這樣的榮譽稱號。
大唐立國之初,割據蘭州、天水一帶的薛舉、薛仁杲父子大舉進攻,與唐軍爭奪關中。唐高祖李淵封李世民為西討元帥,出兵抗擊。一次戰斗中他催動“白蹄烏”身先士卒,銜尾猛追,一晝夜奔馳二百多里,把薛仁杲敗軍圍定在折慧城內,扼守關口要道,迫使薛仁杲率殘部開城投降。正是這次大戰的勝利奠定了唐王朝立足關隴的政治經濟基礎。

特勒驃
此馬毛色黃里透白,喙微黑色。研究者認為,“特勒”是突厥汗國的高級官號之一。“唐太宗以突厥‘特勒’官號來命名自己的坐騎,不僅僅是為贊揚名品良種的駿馬,更重要的是以突厥贊美英雄、勇士的風俗來紀念和炫耀自己的輝煌戰績。
在消滅宋金剛、尋相、尉遲敬德等劉武周勢力中,李世民騎著“特勒驃”,曾一晝夜間急追二百多里地,交戰數十次。在雀鼠谷 西原,一天連打八次硬仗。這次追殲,李世民曾一連兩天水米未進,三天人不解甲,馬不卸鞍。它載著李世民馳騁汾晉,為收復大唐王業發祥地——太原和河東失地,立下了戰功。

青騅
據說是西方“大秦”國出產的蒼白雜色駿馬,奔跑起來風馳電掣,矯健如飛。
駿馬“青騅”是李世民和竇建德在洛陽武牢關交戰時的坐騎。武牢關大戰,李世民騎乘“青騅”馬,率領一支精銳騎兵,直入竇建德軍的軍陣,左馳右掣,在牛口渚俘獲了竇建德。一場大戰下來,“青騅”身中了五箭,均在沖鋒時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馬身后部,由此可見駿馬飛奔的速度之快。武牢關大捷,使唐朝初年的統一戰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什伐赤
來自波斯的純赤色駿馬。“什伐赤”是波斯語“阿濕婆”的縮譯,即漢語“馬”的意思。
它亦為李世民在洛陽、虎牢關與王世充、竇建德作戰時的坐騎。李世民作戰時騎著它凌空飛奔,縱橫馳騁,它身中五箭,都在馬的臀部,其中一箭從后面射來,在沖鋒陷陣中身受重傷。

這六匹馬都是隨李世民征戰四方的寶馬,每一匹馬都是他輝煌勝利見證者, 這些戰馬陪他出生入死,歷下無數功勞,這種在鮮血與戰火中結下的戰友情結是任何東西也無法替代的,所以李世民一生喜馬、愛馬、嗜馬成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