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羨慕皇帝養尊處優的生活,因為每件事情都有很多人伺候,自己不用動手。想想都覺得很爽。但是古代生活條件并不發達啊,真的伙食很好嗎?以前末代皇帝傅儀在外面閑溜達的時候,發現肅王府的太監在上貢,于是小皇帝沖過去搶了個貢品醬肘子,然后抱著醬肘子一頓狂啃。這尼瑪是皇帝,不是災民,皇宮里再鬧饑荒,傅儀好歹是清朝最后一點體面,總不至于餓著他吧?實際上,真不是宮里鬧饑荒,是因為御膳房的溫火膳太難吃了。從古至今,沒有幾個大一統王朝的皇帝是胖子,最大的原因就是,皇帝的伙食不咋樣。
題目中說古代皇帝胖子少,我看不盡然。由于沒有歷代帝王詳盡的身高體重表可以瀏覽,我們只能從傳世的畫像中窺探一二。明朝就多出胖子皇帝,太子朱標就是大胖子,萬歷皇帝走路得托著大肚子,明仁宗朱高熾更是患有肥胖癥,必須有人攙扶才能行走。明朝皇帝肥胖很大程度上可能與朱元璋是乞丐出身有關,以前吃不上飯,稱帝后得使勁多吃啊。明朝這是個例咱們姑且不論,說說普遍的帝王為何不肥胖?先天因素:肥頭大耳的形象顯然不是個英明君王應有的,所以皇帝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都要把外表因素考慮進去。
所以即位之初的新帝都應該是英氣逼人的,當初朱高熾就是因為太胖,差點被廢了太子。早睡早起:古人講究日落而息,帝王也是日落后就休息了,第二天三更就要起來準備上朝。勤勉的帝王還會加班,比如雍正經常挑燈夜戰批一整夜的奏折,到時辰直接去上朝了。明朝帝王肥胖很可能也和懶政有關。作為尋常百姓把“食”看得尤為重要,全國的八大菜系,還有各個地方的不同特色菜品,琳瑯滿目,叫人口水直流。而作為人中之龍的皇帝,更是把“食”推崇到了極致。從飛禽走獸到滿漢全席,每一道可以說是色香味無一缺失,品相誘人,垂涎欲滴。
古時候,皇帝將吃飯稱為用膳,在各類影視作品和小說中,經常可以看到“御膳房”——專門為皇上準備飯菜的地方。皇帝每天的用膳次數和時間都不固定,只要皇帝需要用膳,就會有一行太監,抬著大小不同的7張膳桌,捧著幾十個涂朱漆繪金龍的錦盒,隊伍浩蕩由御膳房奔養心殿而來。經常運動:帝王都講究個文武雙全,不但能勤政,還得有個一技之長。唐朝皇帝都會騎射,打馬球,宋代皇帝熱衷于蹴鞠,清朝皇帝每年都得圍場狩獵,經常鍛煉,脂肪變成肌肉了,身材當然魁梧不肥胖啦!
再者古代帝王并非如我們想象的吃的非常好。皇宮里隨時都會傳膳,所以御膳房的飯菜得常備著,傳的時候馬上就能上菜,也就是皇上吃的大多不是剛出鍋的,而是熱的剩飯剩菜無論是史料中記載,還是各種就事跡改編的影視作品中所見到的,皇帝面前桌子上也是沒有一處空地,各類美食應有盡有。每天山珍海味、甜點、茶湯盡情享用的皇帝按常理應該都會很胖,可各種歷史資料上所呈現的皇帝全身畫像中,幾乎看不到肚子圓圓的胖皇帝,這又是為什么呢。首先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的飯菜真的不好怎樣。
所說的“食前方丈”、“玉食萬方”并非我們想象的山珍海味、大魚大肉。御膳房所供應的都只是應季蔬菜,夏秋時節還可以吃到一些新鮮蔬菜,到了冬天幾乎就沒什么可以吃的東西。特別建都北方的皇帝,能吃到的怕也只有白菜、土豆了。現在大家都是一日三餐,而清代的皇帝是一日兩餐,早餐約在現在的6至8時,晚餐在下午的2至4時,不吃中餐。每日,皇帝在用餐前,先要查閱膳食清單,上面寫明哪樣菜是誰做的,以備皇帝核查和點菜。皇帝所點的菜品,如果沒有特殊說明要撤換,御膳廚房每次都要預備。
在皇帝的膳桌旁還要另設一個幾案,以備賞賜。皇帝用膳后,剩下的食品可以分賜給他人。吃菜也不能隨心所欲,餐前由試菜太監布菜,給你夾什么就得吃什么。不愛吃的也得閉著眼往下咽,喜歡吃的也不能超過三口,因為要防備皇帝喜好外露被人下毒,如果皇帝興起多吃了幾口哪道菜,那么他的餐桌上一輩子都不會再出現這道菜了。清朝就是因為宮里吃的不好,皇帝在下江南的時候盡享山珍海味,狂吃不止,吃出了“滿漢全席”。皇帝用餐有一整套必須遵循的程序。
以南宋為例。在皇帝將要進膳的時辰,在殿中省和皇帝用餐的嘉明殿之間,禁衛森嚴,不許閑人過往。殿中省有一人先高喊:“撥食!”隨即出現10余位身穿紫衣的“院子家”,右手托著用黃色的繡龍布罩著的食盒,左手拿一條紅羅繡的手巾,將食盒擺放在嘉明殿的膳桌上。皇帝的菜品端上來后,先要用銀制品測試飯菜是否有毒,然后還要由專人“嘗膳”,確定沒有問題后,皇帝才能吃。還有一個原因則是睡不好,身體虛弱。皇帝作為一國之首,天天繁忙于各種大大小小的國之中,碰到戰亂年代更是心力交瘁,夜不能眠。這是對于那些愛國愛人民的皇帝來說,晚上根本睡不好,而對于昏庸的皇帝,后宮美人那么多,每晚游戲與各個寢宮之間,早已被掏空了身體,何胖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