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不少少年有為的帝王,秦皇嬴政13歲登基而周旋于呂相之間;康熙玄燁十四歲時則擒鰲拜,二十歲平定三藩之亂:北魏拓跋珪十六歲建國稱王;李世民十八歲起兵,二十四歲平定天下。東漢歷史上也有一位少年皇帝,在他治下國力達到極盛,卻很少被人提及,那就是東漢第四位皇帝——漢和帝。
漢和帝劉肇是漢章帝的第四子,其生母是梁貴人。漢章帝當時寵幸皇后竇氏,但是竇氏一直無嗣,反倒是宋貴人先生了皇長子劉慶,之后梁貴人也生了劉肇,于是劉慶自然的被立為了皇太子。這可急壞了竇氏,都是“子憑母貴,母憑子貴”,現在被立為皇太子的不是自己的兒子,竇氏怎么想都覺的位置不牢固。思前想后她想到了一個辦法,自己不能生育那就過繼一個也行。漢明帝的馬皇后也不能生育,漢章帝就是過繼給馬皇后的。
于是她就去找梁貴人,讓她把劉肇過繼給自己當兒子。梁貴人想著,兒子跟著皇后肯定比跟著自己有前途,說不準還有當皇帝的機會。于是痛快的答應了。竇氏有了兒子之后就用盡心機的要讓劉肇當上皇太子。她先是不斷地給章帝吹耳邊風,進讒言,說宋貴人的壞話。剛開始章帝并不信,但日久天長,章帝對宋貴人慢慢的也有了意見了。竇氏還不失時機的誣陷宋貴人進行巫蠱。終于章帝大怒,廢掉太子劉慶改立劉肇為太子,宋貴人最后也被竇氏迫害致死。由于擔心劉肇長大之后知道梁貴人是他的生母,而疏遠自己,于是對梁貴人也開始誣陷迫害,終致梁貴人憂郁而終。
光武帝時期,為了避免外戚集團權力過大威脅皇權,就讓幾個外戚集團相互監督制衡。到了漢章帝時期,這種權力的均衡被打破,竇氏外戚集團開始變得一家獨大。章和二年(88年),漢章帝去世,不到十歲的皇太子劉肇繼位,是為漢和帝。由于皇帝年幼,竇氏就以太后的名義臨朝稱制。
竇氏一掌管國家大權就開始大肆封賞竇氏家族子弟。她的幾個兄弟都別安排在顯要的位置,掌握住了國家政治的中樞。竇太后獨斷專橫,任意恣為,為了讓自己的兄弟竇憲戴罪立功,不顧朝廷眾臣反對,不惜“以一人之計,棄萬人之命”,讓竇憲率兵攻打北匈奴。并且竇氏兄弟還放縱家奴為非作歹,欺壓良善霸占婦女,而“有司莫敢舉奏”。
竇氏集團權力大了,覺得留著皇帝也是礙手礙腳的,于是設計準備除掉劉肇。劉肇暗地里知他們的陰謀后,也開始準備自救。當時,劉肇附近都是竇氏集團的人,無法隨便和眾大臣接觸,只有宦者鉤盾令鄭眾不諂事竇氏集團,于是便和他密謀。永元四年(92年)六月二十三日,劉肇先下手反擊,他先逮捕了竇氏集團的爪牙郭璜、郭舉、鄧疊、鄧磊,將他們送獄處死,并派謁者仆射去收回大將軍竇憲的印綬,竇憲被打得個措手不及,于是竇憲兄弟等都被送回封國,并都被迫自殺。這一年,劉肇才十四歲,可見其膽識和才智。
剪除了竇氏外戚勢力后,劉肇開始親政。劉肇為政勤懇不怠,常常批閱奏章到深夜,故有“勞謙有終”之稱。他也非常能體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詔賑濟災民,減免賦稅,安置流民,勿違農時,在他治下墾田面積達到東漢之最732萬多傾,并設了西域都護府,開疆拓土,四夷賓服,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時人稱之為“永元之隆”。
不過也是在漢和帝時期,宦官勢力開始抬頭。宦者鄭眾在劉肇奪回大權中,功勞甚大,因此被升遷為大長秋,專門負責傳達旨意和管理宮中事務。由于鄭眾在平時的辦事中又能得到和帝的賞識與器重,因此和帝也讓鄭眾參與了一些國家大政方針的決策,史書上說“宦官用權自此始矣”。由此也就拉開了東漢宦官專權的序幕,之后的東漢政權也因此在外戚和宦官兩股勢力的輪番交替中走向了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