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韻華夏
中國歷史上的美術(shù)作品,都有著鮮明的中國風(fēng)特色,它們或山水旖旎、或美人俏笑,總之各有韻味。但其中有一副畫作,無論是明面還是暗地里,都是整個美術(shù)界不愿提及的黑暗區(qū)。那這幅畫究竟有什么秘密呢?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是五代十國南唐后主李煜的詩詞。
這個傷春悲秋的男人,一生最愛的兩個女人,是一對姐妹花。姐姐周娥皇,號稱“大周后”,病故后,李煜又娶了本就情投意合的妹妹周女英,人稱“小周后”。
975年,宋太祖趙匡胤攻破金陵,南唐滅亡,李煜和小周后一起被俘送回京師。趙匡胤在位期間,兩人的生活除了沒有自由,沒事寫寫詩,賞賞花,生活得還算愜意。可時間只過了一年,976年,趙匡胤暴斃,按照他生前的遺詔,弟弟趙光義成了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
小周后容貌美麗,獨特的生活情趣讓水天碧、帳中香、金縷鞋一度成為江南富家女子追隨的時尚風(fēng)潮。
趙光義早就聽說,南唐的廢物皇帝有個極美的女人,這回自己成了皇帝自然要一嘗滋味。將小周后強行叫進宮后,打算強幸小周后,甚至興起時命畫師將行幸小周后的場面進行“寫生”,取名《熙陵幸小周后圖》。
小周后每次入宮,都要幾天后才能出來,回到李煜身邊。可等回到院子,小周后也只是大罵丈夫,李煜自知無能,整日以淚洗面。
明朝《萬歷野獲篇·果報·勝國之女致禍》中記載:偶于友人處,見宋人畫《熙陵幸小周后圖》,太宗頭戴幞頭,面黔色而體肥,器具甚偉;周后肢體纖弱,數(shù)宮人抱持之......
這場面有多辣眼,可想而知嗎,但真的有人會將如此生猛的場面記錄下來嗎?
趙光義是個極愛面子的皇帝,一直想超越哥哥,絕不會做出這么有損自己名譽的事。而且這幅畫宋朝并無記載,而是趙光義死亡的400年后,這幅畫才現(xiàn)世。
根據(jù)這些疑點,有關(guān)人員仔細調(diào)查后得知,原來這幅畫是元朝偽造的,為的就是再后世人心中給宋朝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