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6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最高人民法院近日發布第14批5件指導性案例,其中,涉及離婚凈身出戶的指導案例66號“雷某某訴宋某某離婚糾紛案”引發廣大網友熱議。
在這個案件中,女方雷某某與男方宋某某2013年上半年產生矛盾,2014年2月分居,同年3月女方首次起訴至法院要求離婚。經法院駁回后,雙方感情未見好轉。2015年1月,女方再次起訴至法院,要求離婚,并依法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期間,2013年4月30日,女方雷某某將賬戶內19.5萬元轉至案外人名下。最終法院認定,準予離婚,但是女方轉移的19.5萬元要向對方支付12萬元。中國人民大學法院學婚姻法學教授孫若軍表示,指導案例的意義是,對婚姻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離婚時”做出了合理解釋。我們通常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對“離婚時”,他理解為就這起案件訴訟期間,或者最多法院會把它倒推到起訴前的一、兩個月。但是這個案例中,倒推到了第一次2014年的離婚。轉移的時間是4月30日,有可能是在第一次訴訟期間,也有可能是在第一次訴訟被駁回之后。最高法院指導案例的意義在于,不僅就第二次離婚時的財產狀況進行調查,倒退到第一次起訴離婚的時候,查有沒有轉移財產。鼓勵法院往前查,這一年多的時間,都有可能轉移。
根據《婚姻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在離婚訴訟期間或離婚訴訟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偽造債務企圖侵占另一方財產的,離婚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可以少分或者不分財產。離婚后,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孫若軍認為,無論是從指導性案例還是從司法實踐來看,“凈身出戶”的表述并不完全準確,《婚姻法》雖然有規定,如果要是凈身出戶的話,就是懲罰性條款,在實踐中如果不出現特別惡劣的情況,恐怕還不太會用。這個案件如果按兩個人算的話,加起來應該還有20萬左右,僅就你轉移的這部分,60%到70%都要給沒轉移的這一方。
那么,放眼海外,夫妻離婚分割共同財產時都有哪些特殊規定?
首先來到鄰國日本?!度蛉A語廣播網》日本觀察員黃學清表示,在日本,離婚后分割財產無需繳納贈與稅。對主內的女性在離婚財產分配時也會有所傾斜。
日本的法律規定,結婚后的收入是夫妻共同的財產,但是如果在離婚的時候即使妻子沒有任何收入,在分配財產的時候,哪怕財產全部在丈夫的名下,其中一半分給妻子也不需要交納贈與稅。日本的法律還規定婚前的財產歸個人所有的,婚后這些財產如何歸屬一般是夫妻口頭協商,進行婚前財產公正的日本夫妻并不多,在購買住宅的時候通常是按照出資比例來登記房產的所有人,在一份針對有購房經驗的女性的調查顯示,74%的人回答說房產登記只有丈夫的名字,但是在妻子是公務員職員的情況中,有44%的人是以夫妻雙方的名義登記的。在離婚的情況中,房產經常會留給撫養子女的女方,如果因為不堪忍受家庭暴力提出分手,法院在判決離婚時可以在財產分配方面照顧受害一方,如果是離婚時或者是離婚后發現一方有隱瞞財產的行為,可以提出重新分配財產,但是這是有時效的,必須在離婚成立后的兩年以內提出,2007年日本新出臺的法律規定,離婚后妻子最多可以獲得婚姻期間丈夫退休金的一半,之前不少女性是因為老了以后如果離婚在經濟上無法支撐,一些丈夫就有恃無恐,不擔心妻子會離開自己,這個新制度驚醒了一些長期忽視妻子的丈夫,在接受采訪時他們說已經開始學習如何傾聽妻子的心聲,還學會了打掃、做飯等家務。
把目光轉向澳大利亞。在澳大利亞判離婚財產分割標準主要是依據婚姻雙方目前的財產情況、婚前財產以及婚姻生活中對于家庭的貢獻程度。
《全球華語廣播網》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介紹,澳大利亞離婚并不存在過錯方這種說法,換句話說,不管是因為老婆找了第三者還是老公另結新歡這都不能成為財產分割和離婚時的證據,財產分割就是遵循幾條基本的原則進行下去,這幾點包括雙方目前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狀況,婚姻期間雙方對家庭財產作出的貢獻,這些貢獻并不只是單單衡量在外邊賺了多少錢,比如說女方是家庭主婦,負責在家里邊做家務和帶孩子,那么這些做家務和帶孩子的貢獻也可以折算成家庭貢獻放在全部家庭財產分割的比重當中。通常如果雙方婚姻時間較短,而其中的一方在婚前帶來較多的資產,在離婚分割的時候就會被判定這一方的家庭貢獻較大,但是隨著婚姻時間的增加,帶來較多資產一方的特別貢獻將會逐漸減弱。此外在財產分割的時候同樣會考慮到未來各自需求的問題,比如一方如果需要帶孩子而且工作收入不高,在分割權衡的時候這一方分割的比例也會有所提高。另外特別要注意的一點就是雖然澳大利亞有婚前協議,但是婚前協議被負責澳大利亞離婚的家庭法庭無視或者是推翻的可能性還是明顯存在的,澳大利亞家庭法庭對離婚財產劃分基本上都是根據程序來依法判定的,哪怕你有婚前協議,比如說寫清楚出軌方要凈身出戶,但是隨著婚姻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在一些重大情況發生的變化,比如說有子女了,在這種情況下,婚前協議完全可能被家庭法庭推翻,而法院仍然根據一般的財產分割原則進行公平劃分。
最后一站,我們來了解德國的情況。在德國,離婚財產分割的參考因素,主要是根據婚姻雙方生活中的財產狀況,而這種“狀況”也不是指的數量,而是性質。
《全球華語廣播網》德國觀察員薛成俊介紹,德國婚姻生活中的財產主要是有三種性質:分離財產、共贏財產和合并財產。分離財產指的是夫妻各自的財產,擁有完全的支配權,不受婚姻狀況的影響。也就是說,無論結婚離婚,財產都完全歸自己所有,離婚時財產的所有者對配偶也沒有財產在平衡和差額補償的義務。共贏財產指的是在分離財產的基礎上加入了對方財產的增值部分,而這部分屬于雙方的共贏,離婚時應予以平衡分割。舉個例子:夫妻雙方婚前各自花50萬買了一套房子,婚后房子依然是個人的財產,但是男方的房子在大城市漲到了200萬,女方的房子在小城市只漲到60萬,那么男方增值的150萬和女方增值的10萬共計160萬就屬于共贏財產,離婚時應進行平均分割。合并財產指的是通過婚前協議,把兩個人的財產進行合并,稱為夫妻雙方的共同財產。離婚時也要作為共同財產來進行分割。德國婚姻中的財產性質大多是共贏財產,而無論哪種性質的財產一般都不會發生凈身出戶的現象。德國婚姻法在這方面充分考慮到了雙方的利益,在離婚時本著平等的精神,對財產進行最大程度的合理分割,當然鑒于德國事實上男方收入普遍高于女方,因此離婚對大部分的德國男人來說都不是“公平交易”,尤其是如果女方沒有工作的話,無異于割肉剝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