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以暴力威脅他人開具借條的犯罪行為屢見不鮮,各個地方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存有多種不同的定罪意見,學界也眾說紛紜,主要的分歧集中在該行為應當認定為搶劫罪還是敲詐勒索罪。本文認為,這種分歧實際上是對借條是否屬于財產性利益以及搶劫罪是否需要“兩個當場”條件的爭議。本文將從實際案例出發,通過比較兩罪的犯罪構成以及學界的各種觀點,結合立法原意和有關理論,對暴力威脅他人開具借條的行為進行綜合分析。
關鍵詞 搶劫罪 敲詐勒索罪 兩個當場 財產性利益
一、 基本案情
2012年8月1日,被告人乙二以“算賬”為由,將李五喊至自己家中。到家后,李五趁乙二不備,將身上多余現金藏在床頭。乙二進屋后,以清算債務為由,用水果刀和鋼管威脅李五,并叫李五拿錢。李五將身上剩下的1050元交給乙二后,乙二讓李五出具一張借款8000元的借條,借條載明借款日期為2011年8月10日,還款日期為2012年8月10日。完后乙二讓李五回家拿錢以換借條。當日,李五即向公安機關報案,并于當晚,帶人到乙二家,把藏在床頭的現金取回。
二、對案件的評析
本案涉及到搶劫罪與敲詐勒索罪的區分問題,且主要爭議在于強迫被害人出具12萬元借條這一行為法律性質的認定問題。對此,主要由三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應認定為搶劫罪。當場強取的1050元屬于搶劫既遂的數額,后面的強迫他人出具借條的行為只能作為一個量刑情節,故只認定一個搶劫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應認定為搶劫罪和敲詐勒索罪,數罪并罰。理由是對于案中強取1050元的行為,符合搶劫罪的構成要件,構成搶劫罪既遂;對于強迫開具的8000元借條的行為,系以威脅、要挾的方法逼迫被害人限期交出財物,構成敲詐勒索罪未遂。
第三種意見認為,應認定為搶劫罪。理由是強取1050元和借條是出于一個犯意,基于一個行為,其中1050元的內容已經實現,8000元的內容是因被害人身上錢不夠的原因而出具的。行為人都是為了強取他人財物,且都實施了暴力威脅行為,故應認定為搶劫罪。
筆者認為,要準確定性本案中被告人的行為,應先充分探討以下三個問題:
(一)搶劫罪與敲詐勒索罪的區別
搶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式,強行奪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搶劫罪的基本結構是:行為人以暴力、暴力內容的脅迫脅迫或其他方式,壓制被害人反抗或使其不能反抗、無法反抗,被害人由此違背自身意志交付財物。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對他人實行施以威脅或要挾,強行索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敲詐勒索罪的基本結構是:行為人實施威脅或要挾行為,使被害人產生恐懼心理,被害人基于這種心理交付財物,行為人取得財物。
筆者認為,搶劫罪和敲詐勒索罪的主要區別在于以下幾點:首先,兩罪要求的暴力威脅的程度不同。于搶劫罪而言,行為人的暴力威脅會使被害人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都處于緊迫危險的狀態,且沒有任何選擇的余地。換言之,被害人要么馬上交財以保身,要么不交財而受傷害;而在敲詐勒索罪中,行為人的威脅行為是讓被害人產生恐懼心理,被害人存有一定的行動自由,可以請求公力救濟或采取其他方法自救。其次,兩罪中被害人交付財物的原因不同。在搶劫罪中,被害人是因被壓制反抗、不敢反抗或無法反抗而交付財物;在敲詐勒索罪中,被害人是基于恐懼心理交付財物。最后,也是現今理論界對兩罪進行區分的主要依據。搶劫罪要求實施當場暴力或暴力威脅以及當場取得財物,而敲詐勒索罪既可以當場取得財物也可以日后取得財物。
(二)搶劫罪劫取被害人財物是否要求當場的問題
對此問題,學界主流觀點認為,搶劫罪的基本犯罪構成包括行為人實施了當場的暴力或當場以暴力相威脅,并且當場取得被害人的財物,缺一則不構成搶劫罪。近年來,有不少學者對“兩個當場”這一要件提出了質疑。如張明楷教授主張,實施了足以壓制其反抗的暴力、脅迫后,行為人迫使被害人日后交付財物的行為,認定為搶劫罪 。陳興良教授亦撰文主張,搶劫罪和敲詐勒索罪的區分在于暴力的程度是否達到搶劫罪的要求,并且兩罪的根本區分不在于是否當場取得財物,而在于行為人是違反被害人意思還是給予被害人意思得到財物。
筆者認為,“兩個當場”作為現代搶劫罪的標志,在考慮是否符合此要件時不能機械地認為有則構成搶劫罪,沒有則不構成搶劫罪,它只不過是搶劫罪成立的必要條件。
對于一個罪名而言,認定的關鍵始終不能離開其本質,即構成要件和基本犯罪構造。而“兩個當場”的要件與整個搶劫罪的基本犯罪構造有著密切而深入的聯系,在討論搶劫罪是否以“兩個當場”為要件時,很多人都會忽略這一要件與搶劫罪基本犯罪構造之間的密切聯系。當場的暴力或暴力威脅致使被害人不能反抗、不敢反抗,意味著被害人的身體權利處于一種極度緊迫的狀態之中;當場取得財物,意味著由于當時情況非常緊急,被害人的人身和財產權利處于兩難境地之下,而沒有其他選擇,也沒有緩和的余地,因此才交付了財物。并且,這也是搶劫罪和敲詐勒索罪罪刑懸殊的原因,敲詐勒索罪要求從當場的暴力、威脅或日后的暴力、威脅到實際交付財物之間,有著若干日的時間間隔,行為人在期間擁有請求公力救濟或其他緩沖的時間,與搶劫罪相比,并未處于一種緊迫的狀態之下。此時,若被害人在經過考慮之后,選擇交付財物,則不是基于“不能、不敢、無法反抗”的心理狀態,而是基于恐懼心理。
我們可以根據張明楷教授和陳興良教授的主張來舉例子。2016年1月5日甲到乙家做客,乙向來記恨甲,便拿出家中廚房的菜刀強迫甲開具一張“2016年1月5日,甲向乙借款10萬元,約定于2016年1月7日歸還”的借條,并說:“敢不還錢我就砍死你。”后放甲回家籌錢。1月6日,甲提早“還”錢。在這個案例中,甲交付財物的原因顯然不是因為1月5日乙的暴力威脅行為使其不敢反抗,并且在甲離開乙家后,甲完全可以以報警的形式請求公力救濟,其并不處于“人身、財產難以兩全”的情形之下。而甲之所以交付財物,應當是基于害怕乙日后還會以各種方式來威脅自己,使得自己的生命健康權遭受侵犯的心態。而這種心態,是典型的恐懼心理,而非被壓制了反抗。因此,將這種行為評價為搶劫罪實有不妥。
(三) 關于搶劫罪的對象問題
在上例中,其實還有一個隱含的問題。被害人甲在乙的暴力威脅下,當場開具了一張借條,若借條屬于搶劫罪的犯罪對象,則不論甲是否實際交付現金,乙都構成搶劫罪。筆者認為,借條因其記載了相對應的債權債務關系而屬于財產性權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財產性權利都應當被列入搶劫罪的犯罪對象之內。
筆者贊同搶劫罪的犯罪對象應當包含部分財產性利益,而應當包含的財產性利益應當具有物的相類似特征,即可管理性、有經濟價值、可轉移性。而由此可得出更加具象的兩個判斷標準,就是行為人得到財產性利益后實現目的的可能性以及實現的方式。
以此標準,我們來舉例探討。甲欠乙10萬元,有一天借故去乙家做客,到乙家后持刀威脅乙將先前出具的10萬元借條交給甲,乙不敢反抗,照做。在沒有更多的證據能夠證明債權債務關系的前提下,這種行為從形式上消滅了甲、乙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使得被害人乙的債權受到侵害,犯罪行為人由于不再有還款義務而消極增加了自己的財產,因此可以將這種行為認定為搶劫罪。同樣是以借條為犯罪對象,直接以暴力威脅強迫他人出具的借條,首先在民法上僅為債權債務的憑證,行為人的財產并不當然的增加;其次,若行為人僅憑一紙借條訴至法院,在沒有轉賬憑證抑或是其他證據來證明借貸關系存在以及借款已經交付的情況下,是很難得到法院的支持的。在這種情況下,這種借條所反映的虛假債權債務關系顯然難以得到實現,其不具有經濟性,因此不宜認定為搶劫罪的犯罪對象。
同時,以暴力威脅他人開具的借條與以暴力威脅他人出具支票、股票、已存在的借條等相比,實現行為人目的的方式顯然不同。前者需要以被害人的作為(“還”款)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方式才能實現行為人的目的,而后者則不需要這些條件,只要行為人自己的作為就能實現犯罪目的,被害人的財產也在交付支票、股票、已存在的借條時受到侵害。我們可以設想這么一種情形,假如甲在2016年2月2日被乙以暴力威脅開具借條后,2月4日如約交付財物,其中乙并未侵犯甲的人身權利,那么甲的財產權利到底是在2月2日還是2月4日遭到侵害,抑或說是兩天都遭到了侵害?并且,如果將2月2日乙的行為定性為搶劫罪既遂的話,那么整個搶劫已處于完成形態,與其密切相關的2月4日甲的還款行為應當如何評價?結合搶劫罪的犯罪構造以及本人先前關于“兩個當場”部分的論述,筆者認為以上兩個問題無論給出什么答案都是不合理的。
綜上,筆者認為以暴力強迫他人開具的借條不應當成為財產犯罪的對象。
三、筆者對本案的看法
結合本案的基本事實,筆者對于將被告人乙二以暴力威脅被害人當場交付1050元的行為定性為搶劫罪沒有異議,對于強迫被害人出具借款8000元借條的行為,筆者認為應當成立敲詐勒索罪。在主觀層面上,雖說案中被害人交付的1050元現金與出具的8000元借條都是基于被告人乙二的暴力威脅,但是在被告人發現被害人身上只有1050元時,其已認識到自己是在強迫被害人在8月10日給自己8000元,這實質上是敲詐勒索罪的主觀內容,而不能認為是搶劫行為的延續。在客觀方面,筆者認為以暴力威脅他人開具的借條不屬于搶劫罪的犯罪對象,被告人的行為亦不符合搶劫罪要求的“兩個當場”要件。同時,由于這種行為符合敲詐勒索罪的構成要件,因此這種行為不應定性為搶劫罪,將其評價為敲詐勒索罪更為妥當。根據主客觀同一的原則,被告人強迫被害人開具借條的行為應當認定為敲詐勒索罪(未遂)。綜上,本案應當以搶劫罪和敲詐勒索罪定罪,數罪并罰。
注釋:
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872.
陳興良.敲詐勒索罪與搶劫罪之界分——兼對“兩個當場”觀點的質疑.法學.2011(2).
參考文獻:
[1]陳洪兵.敲詐勒索罪與搶劫罪區分中“兩個當場”的堅持——兼與陳興良教授商榷.江蘇社會科學.2013(3).
[2]王伯勇、張紅穎.敲詐勒索罪與搶劫罪之暴力行為辨析.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2).
[3]黎宏.論盜竊財產性利益.清華法學.2013(6).
[4]鄒政.以暴力威脅手段逼寫借條是否構成搶劫罪.人民司法.2010(10).
[5]姚萬勤、陳鶴.盜竊財產性利益之否定——兼與黎宏教授商榷.法學.2015(1).
[6]張建、俞小海.強索高利貸行為的刑法分析.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8).
[7]馬衛軍.論搶劫罪中的財產性利益.政治與法律.2011(7).
[8]郭金中、陸春暉.搶劫罪與敲詐勒索罪的暴力脅迫性質之辨.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3).
[9]張琳琳.論搶劫罪的特殊行為對象.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4(10).
中國期刊庫(http://www.zgqkk.com),是一個專門從事期刊推廣、論文發表的網站。
本站提供如何發表論文,尋求論文發表代理,快速發表論文,發表論文格式指導等解決方案:省級論文發表/國家級論文發表/核心期刊論文發表//職稱論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