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理發店的學徒工,在三年學徒期滿后,學會如何理發,可以獨立開業。但我們四年的法學教育,學生畢業不知道如何做律師,無法給社會提供法律服務。”
這是為什么呢?
對啊!奏問你啊!這是為什么呢?!
對此,法律君當然沒法回答這個問題。但人家知道,在并州有這么一位特接地氣,且細心的律師他對此很有見地。他在高校里做過老師,教過早前的政法系學生。1996年執業后便開始思考上述問題,后來透過自己的執業總結的經驗,并結合在山西省律師給實習律師做培訓的經歷,不段的思考總結和修正,終于整理成文,付梓成書。而且他的這部作品真正的第一個讀者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孩子。其女乃正經的法學科班出身,碩士畢業后開始做實習律師,也正恰逢本書正式殺青面市之際。作為一本律師父親致實習律師女兒的“家”書,他的寫作沒有空話、套話和大話,有的只是一位老師傅對學徒的諄諄教誨和手把手的指導。從最初的會見當事人,到簽訂委托合同,到提交證據;從庭前準備,到法庭辯論。實習律師實戰中的每一個細節,在這里都有細致周到的闡釋。
以下為我們在《實習律師指南》(修訂版)再版面世之際,為各位領取律師資格證的讀者特別奉上的摘錄版,這里面的內容適時地對涉及《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相關內容做了修訂,作者認為“盡管律師實務不同于訴訟程序法,但律師實務畢竟與訴訟程序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些地方不修改過來,恐怕貽誤他人。”在此,法律君懇請大家都能代為分享之,特別是即將奔赴實習第一線的實習律師們,相信這里面的很東西都是你在校期間學不到的,更堅信著學會這些后你去實習絕對不會被人嫌棄。
------------------------------------我是律師實習有道的分割線-------------------------------------
民事案件的咨詢與接案
文 | 薛曉蔚
■薛曉蔚,1964年9月25日出生,山西省交城縣人。1989年山西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畢業。1995年通過國家律師資格考試后,開始從事法律的教學與研究,曾出版《勞動教養制度研究》。1996年開始律師執業,曾獲山西省優秀律師稱號。現為太原師范學院法律系主任,并在山西仁鑫律師事務所執業。
《實習律師指南》(修訂版) 選購通道購買
一、電話約見
二、約見前的準備
三、傾聽
四、判斷
五、建議
六、接案
七、辦手續
八、收費
九、差旅費
..........
壹、電話約見
或許有一些當事人是在律師事務所直接找到律師的,但更多時候,當事人是通過電話來約見律師的。
這大多是當事人和律師的初次接觸。也許因為律師電話中的表現,當事人打完這個電話后再也不愿意給律師打第二個電話,而轉身去找別的律師。原因很簡單,他從電話中就否決了你。這是當律師的失敗。我們希望的是,當事人在與你通電話時,心里就竊喜:我終于找到我的律師了,這個官司非他莫屬!
當事人通過電話看不見你,但可以聽見你的聲音,他會通過聲音來判斷你是否是他所要找的律師,所以,你要用聲音來體現出你是最好的律師,千萬不要咕咕噥噥,腔調中沒有一點自信。這時候,你需要的是聽,仔細聽當事人的意思,不要太多地表現自己,要用很簡短而有力的話與當事人溝通。
一些當事人急于在電話中把全部的事情講給你聽,難免啰唆,而你要學會既適時地讓他簡短地把案情講出來,又不能顯示出你已經不耐煩。比如,你可以說:“你的意思我已經大概了解,具體情況我們見面再細講,好嗎?”最后的“好嗎”我認為很重要,你傳達給對方的信息是:我在征求你的意見。另有一些當事人撥通電話后,對案情只字不談,只要求和你見面,這時你應該主動問對方:“可以告訴我案情的大概嗎?”
會見的地點原則上應該在律師事務所,特別是初次見面的當事人。有些單位希望你去他的辦公室也未嘗不可,特別是一些老顧客或者法律顧問單位的領導,他們希望對律師有招之即來的感覺,我們不妨稍稍滿足一下他們的自尊。有些當事人會有意把會見的地點安排在飯店里,不要貪圖一時的享受,應該婉言拒絕當事人的要求。
會見的時間根據你和當事人的時間安排。當事人往往急于見到律師,會見時間的安排隨律師而定。律師則要考慮是否有空閑的時間,不要與開庭時間或者其他業務相沖突。我認為時間的安排應該注意以下方面:
一方面,盡早安排,不然夜長夢多,長時間見不到你,當事人可能會對你失望,去找別的律師;
另一方面,為當事人安排足夠的時間,匆匆忙忙的一次短暫會見,會使當事人認為你很忙,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投入他的案子中去,特別是一些標的不大的案件。
放下電話前不要忘記提醒當事人兩件事:
第一帶上所有的與案件有關的文字材料;
第二一定要按時赴約。
貳、約見前的準備
約見時對案情有所了解,對律師非常有好處。每一個律師都不是萬能的,不可能什么都懂。你所掌握的法律知識有限,但當事人所提出的問題卻是無限的。如果事先一點準備都沒有,你可能會啞口無言,不知所措。
我強調在電話中要大概了解案情的用意正是如此。如果是常見的法律關系,相關法律也比較熟,你可以不做任何準備;如果案情比較復雜,所涉及的法律不是很熟,你應該抓緊時間翻閱相關資料,盡可能地了解有關的法律規定,雖然是臨時抱佛腳,但是很管用。
當律師的人應該對穿著稍微講究一點。男律師最好西裝革履,女律師應莊重得體。搞藝術的可以留一撮毛剃光頭,人們說是有個性,但社會卻不會容忍律師這樣。在一般人的眼中,律師是有地位、有財富的階層,你的穿著應該顯示出你的地位和能力。但是,過度地炫耀財富,炫耀滿身的名牌和珠光寶氣,卻不是好事。刮凈胡子,理順頭發,給當事人一個精明強干的印象。衣服上濺滿油星,滿臉疲憊的律師難以給當事人必勝的信心。
律師應該培養自己嚴格的時間觀念。如果在當事人指定的場所會見,律師應該準時出現在約定的場合。不要過早地出現,也許當事人還有別的事務要處理,你的過早到來會打亂當事人的安排;但切記不能晚到,“等人”向來是令人心煩的事。有意地踏著點出現,隨意地暗示當事人你很有時間觀念,也許能增強當事人對你的信心。
叁、學會傾聽
初次見到律師的當事人都有一種強烈的欲望,急于告訴你所有的一切。我的建議是在當事人開講之前,先拿過他所帶來的材料瀏覽一次。因為你已經事先知道一些簡單的情況,翻翻材料后自然對案情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然后再細心地聽取當事人的敘述。在耐心地傾聽的過程中,同時應該仔細地再次閱讀手頭的材料,把當事人的敘述與材料的記載聯系起來,進一步加深對案情的了解。不要輕易打斷當事人的敘述,應該很有耐心地聽當事人把話說完。但可以就當事人敘述不清的地方提問,加深對情況的理解。
在當事人敘述之前和敘述過程中,不妨以委婉的方式告知當事人:律師應該知道事情的真相。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告知是非常必要的。許多當事人由于種種原因未必愿意把所有的情況都告訴律師,特別是初次與律師接觸的當事人,雙方之間還沒有建立足夠的信任,一些秘密,特別是一些隱私,當事人是不會講給一個初次見面的陌生人聽。我們不能強求當事人講出一切,但應該告訴當事人只有了解事情的真相,律師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同時告訴當事人你對所知道的一切秘密有保密的義務,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不要擔心秘密從律師嘴里泄露出去。
同時,律師還應該委婉地告訴當事人,律師只希望聽到事情的經過,而不希望聽到當事人對事件的評論。一些當事人不是急于告訴你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而熱衷于大講特講他對案情的評論、見解。這些評論、見解有些是有用的,但律師不宜在剛開始接觸案件時知道,這會影響律師的獨立思考,甚至還可能把律師引入歧途。你應該微笑著告訴你的當事人:你只需要講故事,判斷對錯是非是你找律師的目的。
肆、如何判斷
有些事情簡單,聽了當事人的敘述,看了相關的材料,前因后果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有些事情麻煩,或者是個別細節不清楚,或者只知道個大概,甚至越聽越糊涂。但無論是否完全聽明白,律師都應該給當事人一個答復。當事人需要的不是一個傾訴的對象,而是一個能給他提供法律幫助的人。
如果事情簡單,材料也齊全,法律關系非常簡單明確,相關的法律規定律師也非常熟悉,律師應該給當事人一個明確的答復,告訴當事人這個糾紛誰有理,如果進入訴訟程序結果可能會是什么樣。當事人感興趣的主要是官司會贏還是輸,律師不要輕易肯定地說官司一定能贏,在公正司法體制依然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的今天,常常會有一些讓律師莫名其妙的判決。律師只能告訴當事人,官司應該贏。不要夸口說一定能贏,否則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如果只了解事情的大概,當事人提供的材料也不齊全,律師則必須向當事人申明,僅僅就所知道的事實作出判斷。這種判斷或許是正確的,或許是錯誤的,因為律師不了解全部的事實。最忌諱的事是,律師只了解事件的皮毛,根本不知道事情的全貌,就夸夸其談講了許多,且言語中有太多肯定的判斷。如果深入了解之后,發現事情并非如此,律師會很難堪。
有些來找律師的人并不是當事人,他也是只了解一些零碎的細節,律師一細問,他便回答不上。對于這種情況,律師的判斷也只能是簡單的。
如果當事人的問題所涉及的法律關系律師并不熟悉,律師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沒有必要逞強,不要擔心當事人會小瞧律師。任何一個律師都不是萬能的,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不妨真誠地告訴當事人:“這個問題很麻煩,我需要仔細考慮,需要查閱有關法律,我們重新約時間,我會給你一個答案的。”你不是草草看過后就輕易下結論,你的慎重會讓當事人感激。
對于案件的判斷,我認為在此階段應該向當事人講清楚:我的判斷僅僅建立在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和證據上,新的證據的出現極有可能修正我的觀點。有時候,即使沒有新證據出現,律師也可能因進一步的思考之后,改變原來的觀點。不要過于自信,你的自信會使當事人以為你在吹牛拉官司。最惡劣的做派是,有個別律師案情懶得細聽,材料懶得細看,先關注的是在哪個法院管轄,然后告訴當事人,不要操心,盡管辦委托手續交錢好了,院長、庭長、法官全是我哥兒們,只要委托了我,一定為你擺平。
伍、建議
如果當事人是想提起訴訟的人,即所謂原告,律師在經過判斷之后:
首先,要確定這個官司能不能打。律師要考慮原告是否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換句話說,是否是案件涉及的法律關系的主體。這是一個首要的問題,原告有資格提起訴訟,才能得到法律的支持。不然,辛苦一番,法院說你不具備原告的主體資格,這個事與你沒有關系,要么不予立案,要么立案后駁回,對于律師都是很丟面子的事。
其次,要考慮是否有足夠的證據,有時候聽當事人講事情的經過我們會覺得他很有理,但大部分屬口說無憑的故事,沒有相應的證據來證實,這樣的官司打起來會很吃力。如果這方當事人在法庭上陳述的事實對方當事人矢口否認,官司就可能輸。
最后,在夯實事實的基礎上,律師還要考慮是否有法律依據,或者說從法律上講當事人是否有理。
這是檢驗律師理論水平的關鍵,有理的事你告訴當事人說無理可講,當事人找別的律師把官司打贏了,會永遠瞧不起你這個律師;無理的事,你信誓旦旦說一定會贏,鼓勵當事人去打官司,最后輸了,當事人也會罵你騙人。當然,還有一條律師要注意,要考慮當事人所訴求的事是否屬人民法院管轄。哪些屬于刑事案件,哪些屬于行政案件,大部分律師還是能分清楚的。但可恨的是,一些糾紛法院根本就不管。更可恨的是一些糾紛民事訴訟法及相關的司法解釋沒有明確的規定,學校里不講,課本里沒有,但冷不防哪個犄角旮旯里就會冒出一個紅頭文件,說這個糾紛人民法院不受理。告訴你一個簡單的辦法,最高人民法院有一個關于民事案由的司法解釋,你可以逐條去找,如果在上面找不到,那么律師就要謹慎了,說不定就是人民法院不管的事。在考慮上述因素之后,律師給當事人的首要建議就應該明確,官司能不能打。要打,有哪些有利因素,有幾成贏的把握;不能打,告訴當事人不能打的理由,由當事人自己去定奪。
有理的官司未必一定去打,還有一個值不值得打的問題,這也是一個需要律師注意的問題。比如說馬路上有人踩了你一腳,甚至踩得很重,皮破了,出血了,可惡的是踩人者不僅不道歉賠禮,反說你影響他走路。你要和他計較,這官司多半你會贏,讓他給你道歉,賠你二塊二毛五,但這官司不值得打。中國律師(古代叫訟師)在歷史上有個惡名叫唆訟,就是教唆人打官司。是事兒不是事兒,動輒就對簿公堂的人,古人叫刁民。在古代人的價值體系中,沒有人認為到公堂上打官司是個好事。現代人批評古人不懂法,鼓勵人們為陳芝麻爛谷子的事而走上法庭,且美其名曰法律意識提高了,這是錯誤的。任何事情都有一個成本的問題,訴訟也同樣如此。訴訟要花錢,要花時間,要花精力。如果預計付出的會很多,得到的卻有限,我們就要考慮這個官司值得不值得打。對于有“不蒸饅頭爭口氣”觀念的人來說,這個問題更重要。當然,是否提起訴訟是當事人自己的事,律師把該說的話說到,但律師絕對不要鼓勵當事人去打官司。如果律師給當事人留下為了掙錢而唆訟的印象,對律師整個行業的發展都是不利的。
當然也有當事人在已經提起訴訟之后才來找律師,這時候起訴狀已經遞交法庭,甚至開庭的日子都已經排定。當事人原以為自己不含糊,有沒有律師都一樣,或者囊中羞澀,請不起律師,但到開庭時,當事人又對自己沒有信心,才感覺到沒有律師不行,想到要請一個律師。到這個地步再考慮官司能不能打,值得不值得打都有些多余。但如果律師認為這個官司的提起是絕對錯誤的,依然應該建議當事人撤回起訴或者想別的辦法擺脫困境。
與原告代理不同的是,大部分作為被告的當事人在找到律師時,訴訟就已經開始,當事人往往已經被推上被告席。如果說原告在起訴之前求助于律師,首先希望律師幫助決策官司應該不應該打的話,那么,被告在被起訴之后找到律師,則首先希望律師幫助決策該如何應訴。
律師在經過一番分析之后,對案件的基本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就可以預測訴訟的未來,并就被告應該采取的策略為當事人提供建議。
如果律師認為原告的主張理由充分,被告顯屬無理,將來官司必然會輸,律師可以為被告指出如下出路:
1.接受原告的請求,庭外和解,原告撤訴
這是一條不錯的出路,既然官司一定會輸,堅持打下去并沒有什么好處,最終官司輸了,原告的請求法院會滿足,訴訟費被告還得負擔。如果法院執行沒有什么難度,訴訟費數額又比較大的情況下,這種積極的和解策略益處更多。況且和解可以緩解雙方當事人的緊張關系,為以后的發展創造一個相對寬松的外部環境。而且要求原告撤訴,對外人來說也能多少給被告掙一點面子。
2.不出庭,由法院缺席判決
如果出庭的成本比較大,如開庭法院離被告所在地比較遙遠,被告不堪承受差旅費,就可以考慮不去參加法庭審理。或者被告已經一無所有,任法院判決多少,他也是光棍一條,要錢沒有要命一條,根本不擔心法院什么強制執行,這種情況下千里迢迢火車汽車地奔過去開庭也沒有什么意義。但不出庭不等于完全置之不理,律師應該建議被告在答辯期間向法庭提交書面答辯狀,講一講自己僅有的一些理由。
3.應訴
既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也不妨把官司打下去,說不定在訴訟的過程中能找到于自己有利的東西,說不定官司還能贏。
如果原告的訴訟請求部分有理,部分無理,這事實上也是大多數訴訟的形態,律師可以建議的出路是:
1.尋求庭外解決,減少被告的損失
如果雙方當事人的關系還不是很僵,或者有中間人愿意出面調停,不妨進行協商,在談判中拒絕對方的無理要求,答應對方的合理要求,并進而要求對方減少請求。基于執行的難度,原告很可能會答應少要些錢。
2.積極應訴,駁回原告的無理請求
如果當事人已經翻臉,關系已經很僵,已經沒有協商的可能,被告只能積極地應訴。準備充足的證據,在法庭上駁回原告的無理請求。這種情況下被告絕對不可不應訴不出庭,缺席判決對被告非常不利,法院一般情況下會支持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即使是無理的訴訟請求。
如果原告訴訟請求顯屬無理,或者案件根本不屬于人民法院主管,那么被告人唯一的出路是積極應訴,請求人民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陸、接案
有些當事人一走就如黃鶴遠去不回頭,你的工作就全白做了。曾經有人說,當事人咨詢完之后,律師應該收取咨詢費。如果嚴格按法律講,收取咨詢費是對的,但有時候會起到相反的效果,把當事人趕跑,甚至讓當事人再也不愿上門。
律師每天會面對眾多糾紛,但對于當事人來講,他一生可能就只打這一次官司,因此會非常慎重。他可能會不辭辛苦騎著自行車到處轉,目的是要找一個好律師。他不斷地進進出出律師事務所,聽不同律師的不同判斷,最后才會下定決心簽約委托。律師動輒開口要咨詢費,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有律師喜歡在當事人走后打電話給當事人,催著交錢辦委托手續,這也是不可取的。來者自來,去者自去,當事人對選擇律師有自己的考慮。如果當事人不選擇你,打電話可能會自討沒趣。
偶爾有黃鶴遠去的現象倒也不足為奇,不必在意。不過,如果常有這樣的事,律師就應該反思自己。
如果當事人在初步接觸律師以后感到滿意,很快就會找到律師,告訴你他準備聘請你幫助他打贏官司。當事人對律師的信賴,作為一名律師應該高興,但高興歸高興,是否接手案件還應該仔細考慮。
如果案情非常簡單,當事人明顯有理或者明顯無理的,律師不妨向當事人講清楚,是否有律師參與意義不大。贏自贏,輸自輸,不請律師可以省去許多費用。
如果所涉及的法律關系是律師不太熟悉的領域,我認為律師也不應盲目接手案件。臨陣磨槍的辦法,對于簡單的案件可以,對于復雜的案件,律師則很難在短時期內真正掌握其精髓。不分青紅皂白先接受委托收了錢,然后再想辦法,這種做法,對當事人極不負責任。時間長了,也會損害律師個人的聲譽,甚至損害整個律師行業的聲譽。
古代中醫有“看活不看死”的說法。醫生被病人家屬請到家以后,醫生首先診斷的是,該病人是否有救。有救,開處方拿藥;無救,抬屁股走人。對于有一線生機的危急病人,醫生會開上一服藥,告訴家屬盡快服下,一炷香的工夫,看病人有什么反應,有救,再來找我開第二服藥,如果沒有任何反應,則需另請高明,言外之意快準備棺材。對于死期將至的病人,號完脈就收拾家什抬屁股走人,醫生藥方都不愿開。醫生回天無力,最好的辦法是不做無謂的努力,不然,吃藥病人會死,不吃藥病人也會死,但一些病人家屬卻可能會把責任推到醫生頭上。救死扶傷的確是醫生的天職,但對于病入膏肓的病人,醫生見死不救能更好地保護醫生自己。個別被別的醫生判了死刑的病人,有的醫生卻能從中看到生的希望,一服藥下去起死回生,這便是名醫,病人會送匾說妙手回春。
律師接手案件也是這個道理。敗跡非常明顯的案子,還是不接的好。案子本就是輸,律師一接手輸了,當事人就會認為是律師水平不行把官司打輸了。但如果這樣的案子,當事人已經找過許許多多律師,大家都認為沒有贏的跡象,你看了,別出心裁說案子能贏,最后真的贏了,你就是大律師。
最忌諱的事情是,律師心里也清清楚楚知道案子不會贏,但嘴里卻牛皮吹破天,為了賺取當事人的代理費而巧舌如簧。這樣的做法,確實能騙得幾個當事人,但騙得幾個以后,上當的人自然會越來越少。
柒、辦手續
當事人愿意請律師,律師愿意接案子,接下來的事便是辦理委托手續了。
委托手續好辦,麻煩的是錢。按我國法律的規定,律師不能私自接案,因此委托合同應該由律師所在的律師事務所和當事人簽訂。一般情況下,律師和當事人達成合意后,律師就將當事人介紹給律師事務所的工作人員,由工作人員負責辦理相關手續。律師要向工作人員交代清楚本案雙方當事人的名稱、案由、訴訟標的、管轄法院及收費的辦法。如果當事人不親自到律師事務所辦手續,律師也可以在律師事務所辦好之后再帶給當事人簽字,但合同的內容必須事先告知當事人。
確定辦理委托合同后,當事人要為律師提供授權委托書。在填寫授權委托書時律師應該注意授權范圍的填寫。如果當事人能出席法庭,原則上應該填“一般授權”,如果當事人不出席法庭,則原則上應該填“特別授權”,且必須明確特別授權的范圍,習慣的寫法是:“有權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起反訴或者上訴。”因為經過特別授權的律師所承擔的責任遠遠大于沒有特別授權的律師,因此,律師應該把特別授權的意義和當事人解釋清楚,但不建議主動向當事人索要特別授權。
捌、收費
委托合同的一個關鍵內容是代理費的收取方式和數額。
一般情況下,在簽訂委托合同之時,當事人就應該向律師事務所交納代理費,代理費的交納與最后的訴訟結果并沒有關系。大多數情況下,當事人在簽訂委托合同時就支付了代理費,但有時候由于種種原因當事人可能在簽訂合同之后才支付代理費。律師對自己的當事人應該有個基本的估計,大部分當事人為了讓律師安心工作,絕不愿拖欠律師一分錢代理費,但有些當事人則使律師頭疼,他會想盡一切辦法編造各種理由拖延交費,拖到開庭之后,有時連人影也看不到。特別在敗訴的情況下,律師更不要想得到分文了。因此,對付這些當事人的最好辦法是,委婉地反復提醒當事人律師事務所有嚴格的紀律,不交納代理費,律師事務所不出具介紹信就無法開展調查活動,不開出庭函無法以律師身份出庭。
律師收費的標準我國實行的是政府指導價,即國家規定律師收費的大概標準。另外,涉及財產關系的是以案件涉案金額收費,采取累進制的辦法。10萬元以下是一個標準,10萬元至50萬元是一個標準,50萬元至100萬元是一個標準,100萬元至1000萬元是一個標準,1000萬元以上是一個標準。國家規定的標準是底限和上限,在政府指導的范圍內,一些律師事務所有自己的標準,每個律師也可以自己把握。
律師也可以進行所謂的風險代理,即根據訴訟的結果決定收費。風險代理的方式中,當事人可以事先交納部分手續費,也可以一分錢不交,在官司勝訴之后一并收取,但收取的代理費一般要比正常收費高。是否采取風險代理完全取決于和當事人協商的結果。如果當事人經濟緊張,在簽訂委托合同時不能支付代理費,或者當事人積極主動要采取協議收費方式,律師就可以考慮這種方式。當然,采取風險代理方式時,律師必須對訴訟結果有清楚的認識,另外,律師還必須考慮即使官司勝訴,代理費能否順利收回。既然稱為風險代理,就有一定的風險。律師也許能多得到一部分代理費,也許辛苦忙碌之后什么也得不到。
我個人認為,律師最好不要積極主動要求當事人以風險代理的方式簽訂委托代理合同。律師所看好的案件,必然是把握性比較大的案件,如果當事人完全可以正常交納代理費,律師為了多得錢,唆使當事人簽訂風險代理合同,我認為是不道德的行為。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案件都可以風險代理。國家發改委、司法部頒布的《律師服務收費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辦理涉及財產關系的民事案件時,委托人被告知政府指導價后仍要求實行風險代理的,律師事務所可以實行風險代理收費,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婚姻、繼承案件;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撫恤金、救濟金、工傷賠償的;
(四)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等。
同時規定:“禁止刑事訴訟案件、行政訴訟案件、國家賠償案件以及群體性訴訟案件實行風險代理收費。”且規定:“實行風險代理收費,最高收費金額不得高于收費合同約定標的額的30%。”
玖、差旅費
在委托代理合同中另一項有關錢的內容是差旅費。
差旅費的收取也是當事人比較關注的問題。按規矩,律師在簽訂委托合同時預收差旅費,案子了結后再與當事人總算賬,多退少補。因此,律師在剛接手案件的時候,需要初步估計案件的難度及所需要的時間。差旅費如果預收的少了,辦案過程中再次開口向當事人要差旅費往往令當事人不快,懷疑律師亂花錢。差旅費預收多了,他會認為律師在借口多收錢,甚至認為律師在私自收錢。
每個律師自己要有個標準,比如在本地辦案一般收多少,外地辦案一般收多少。許多情況下,特別是在外地辦案時,往往有當事人陪同,相關費用自然由當事人支付,不需要律師自己掏腰包。至于在本地辦案,也就沒有什么差旅費,偶爾打個車也花不了多少錢,律師沒有必要與當事人斤斤計較,把所有的費用都讓當事人報銷,這樣未免顯得太小氣。
大部分當事人心中有數,在案子了結前都會付給律師差旅費,且往往比律師墊付的多。不要不加推辭一概收下,適當的拒絕也許能增進當事人對你的好感。即使預付多了,一般的當事人在案件了結后往往也不好意思再要回去,律師常能占點小便宜。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律師和當事人協商,把代理費減少,差旅費增加,這樣律師交到事務所的錢就少些,自己得到的就多些,這是一些不良律師耍的小心眼。在我看來,倒是容易被當事人小看,影響律師的聲譽。
委托合同簽訂之后,律師和委托人的關系正式建立,律師就應該開始工作了。
更多關于《實習律師指南》(修訂版)的書目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