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醫家對于類風濕關節炎病因的認識早見于《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nbsp; 在痹證中無論是外因 (風、寒、濕、熱邪等)還是內因(正氣不足)均與血瘀關系密切。 痹癥為什么要重視活血化瘀?其原因就在于痹癥在疾病的病程中容易產生瘀血等病理產物,或者與其它病邪交織,使得疾病更加復雜難解。 痹癥為什么容易血瘀?主要包括因邪致瘀、因虛致瘀、痰瘀互結這三方面。 01 因邪致瘀 “血得溫則行,遇寒則凝”,“寒邪客于經脈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寒主收引,其性凝滯。寒邪內侵機體,血脈凝滯不通,而易成瘀血。 正如《醫林改錯》中的“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臨證可選用一些辛溫的活血化瘀藥,如:當歸、川芎、桃仁、紅花、雞血藤等。
02
因虛致瘀
正氣不足,營衛失調,腠理不密,衛外不固,易招致外邪,阻滯經絡,流注關節而發病。正如《類證治裁》曰“諸痹……良由營衛先虛,腠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氣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澀,久而成痹”。
因正虛而無力推動血液運行,也是導致瘀血形成的一個因素。可辨證配伍黃芪、太子參、當歸、川芎、丹參等,益氣活血,氣行則血行。
03
痰瘀互結
葉天士認為痹證“初病濕熱在經,久則瘀血入絡”也說明了痹癥后期,痰飲、濕熱與瘀血相搏結,阻滯經絡,使得疾病病機更加復雜。可選用二陳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總之,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是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外感六淫邪氣是致病的外在因素。
正氣不足、肝腎虧虛是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的根本原因,也是發病的內在基礎。病邪作用于人體產生瘀血,且隨著病程的進展,久病必瘀,使得瘀血是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瘀血既阻滯氣血經脈,又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與痰濕互相交結,膠著于經絡血脈和肌膚筋骨關節,使類風濕關節炎頑固難愈,成為頑痹。因此,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上應重視活血化瘀。
最后提醒大家:用藥一定要風濕??漆t生辨證論治下進行,切記自行揀藥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