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位列“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入選中國首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是國家級臨床技能實驗示范中心學科組長單位、上海市卓越醫學教育計劃專家組組長單位、全國法文醫學特藏中心。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前身是由圣約翰大學醫學院(創建于1896年)、震旦大學醫學院(創建于1911年)、同德醫學院(創建于1918年)于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合并而成的上海第二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1997年,學校通過了“211工程”立項。2005年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合并,成立了由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重點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進入“985”高校行列。2010年11月,學院成為衛生部與教育部合作共建的第一批十個重點高校中的一員。
截至2017年12月底,學院擁有重慶南路、閔行兩個校區,下設23個學院(系),13所附屬醫院,開辦2個八年制專業(授予博士學位)和7個本科專業;有4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有國家重點學科(三級學科)16個,上海市重點學科18個,上海高校一流學科9個;7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教職醫務員工25348名,專任教師661名,院士31人;有在校生7927名,其中本科及長學制學生2821名,研究生4842名,留學生274名。
2、北京協和醫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直屬的唯一一所醫科全國重點大學,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實行院校一體的管理體制,是中國國家級醫學科學學術中心和綜合性科學研究機構。是國家首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北京協和醫學院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于1917年捐資創辦,1919年10月開辦八年制醫學本科,是我國最早設有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和護理本科教育的醫學院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自行審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和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的委托學位授予單位,國際醫學科學研究組織正式成員單位,被譽為“中國醫學殿堂”。
學校歷經“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中國協和醫學院”、“中國首都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等多個歷史階段,于2007年5月18日正式復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
為探求中國高等醫學教育改革的創新模式,北京協和醫學院與清華大學于2006年9月起開展合作辦學,可同時使用“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作為第二名稱,并依托清華大學,部分進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平臺建設行列。
據2019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院校設有18個研究所(以及5個分所)、7所臨床醫院、6所學院、1個研究生院;在崗博士生導師654人,碩士生導師845人;有各類在校生4726人,其中研究生3862人占82%,普通本科生與成人本科生628人占13%,普通專科生236人占5%;擁有6所直屬醫院和1所共建醫院。
3、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始建于1927年,創立時名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是中國創辦的第一所國立大學醫學院。1928年5月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1932年獨立為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當時中國唯一的國立醫學院。1939年,抗戰爆發后,學院內遷至云南昆明;1940年輾轉遷至四川重慶。抗戰勝利,學院遷回上海,于1952年更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1985年,上海第一醫學院定名為上海醫科大學。
學院于1959年被定為全國16所重點高等學府之一,并于1997年入選首批211工程。2000年,上海醫科大學和復旦大學合并辦學,組建成為新的復旦大學。2012年,新的上海醫學院成立,作為復旦大學黨政的派出機構,根據學校的授權,在大醫口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發展規劃、資源配置、對外交流等方面,行使相對獨立的管理權限。2018年12月21日,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簽約,共建托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及其直屬附屬醫院。
據2018年1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直屬院系所9個,附屬醫院16所(含籌)。設有本科專業9個,高職專業1個。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9個,設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8個。有博士研究生2514人,碩士研究生2 687人,普通本科生3871人,專科生281人。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2個。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衛健委重點實驗室9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9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