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慢性乙肝患者甚至非肝病專科醫務人員,都普遍存在一種認識,那就是認為“小三陽”好而“大三陽”不好,只要“大三陽”轉成“小三陽”,就可以高枕無憂、不用治療了。然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小三陽”并不等于病情輕、無傳染性
慢性乙肝是我國第一大病,根據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我國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為7.18%,據此推算,我國現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約 9300萬人,其中現癥患者2000萬例。慢性乙肝是引發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癌最主要的原因,患者中約25%死于與乙肝病毒有關的肝病惡化。
所謂大、小三陽指的是乙肝免疫指標中e抗原陽性還是e抗原陰性,陽性者為“大三陽”,陰性者為“小三陽”,它只反映機體的乙肝免疫標志物狀態,并不代表病情輕重或傳染性大小。
病情輕重要看肝臟功能各項指標及肝臟影像、病理等指標,傳染性大小要看血中病毒載量。因此,“大三陽”患者中有許多攜帶者暫時不需要治療,但應定期復查,而“小三陽”患者也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并不能一概而論說“不用治療”。
同時,“小三陽”也不代表沒有傳染性,只是傳染性沒有“大三陽”那么強,平時生活中還是應該注意與家人使用物品分開,另外,家人要及時注射乙肝疫苗。
我國乙肝‘小三陽’患者非常多,約占乙肝總人數的30%-50%左右,過去認為‘大三陽’轉成‘小三陽’表示病毒復制減弱,傳染性小,病情向好的方面轉化,這種認識是片面和有缺陷的。對于‘小三陽’患者一定要區別對待,該不該治療視具體情況而定。
“小三陽”三種情況下需及時治療
從理論上講,所有“小三陽”患者都該得到治療。乙肝‘小三陽’的存在無論是怎樣一種形式,對人體健康都是一種潛在的威脅。臨床統計發現肝癌患者中90%是“小三陽”患者,乙肝肝硬化、重癥肝炎患者中,“小三陽”患者也占多數。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全部治療不太現實,應根據具體情況區別對待。以下三類人群需及時治療。
一、如果“小三陽”患者乙肝病毒DNA呈陽性,肝功能檢查反復波動。臨床上常稱為HBeAg陰性慢乙肝,主要是由于乙肝病毒變異引起的,此時“小三陽”也必須進行抗病毒治療。
二、40歲以上、病程達到10年的“小三陽”患者,若HBV-DNA呈陽性。“小三陽”患者乙肝病毒DNA呈陽性,肝功能正常,此時很多醫生可能認為不需要治療,但臨床上,通過肝穿發現這些患者肝組織病理炎癥及纖維化程度通常比“大三陽”患者更嚴重,甚至部分患者已經出現了早期的肝硬化,因此這部分患者其實應該盡早考慮進行抗病毒治療。
40歲以上、病程達到10年的“小三陽”患者,若HBV-DNA呈陽性,大多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炎癥及肝纖維化,應進行積極有效的抗病毒治療,對預防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改善患者的預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出現以下三種情況的“小三陽”患者,必須及時治療:1.有明顯的癥狀,如疲倦、食欲不振、腹脹、肝區不適等。2.肝功能反復波動,轉氨酶、血清膽紅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3.HBV-DNA檢查呈陽性者。
年輕、初治患者首選干擾素
目前乙肝抗病毒治療主要有兩大類藥物,一是口服核苷(酸)類似物藥,另外一個是長效干擾素。口服藥物的優勢是服用簡單方便,副作用小,很多人容易接受。藥物本身抑制作用比較強,長期使用可以使體內的病毒量下降到很低,但缺點是停藥后特別容易復發,停藥一年復發率高達60%~80%。因此,口服藥物可能需要長期吃藥,甚至終身吃藥,但長期服藥會產生耐藥風險,一旦出現耐藥,會導致病毒反彈和肝炎復發,治療成本增加。
另一類藥物是干擾素,優點是可以通過有限的療程(標準療程是48周)實現停藥,并且復發率較低,兩年復發率低于20%,但缺點是副作用較大,一部分人不能耐受,如處于肝硬化失代償期或有肝硬化腹水的;年齡比較大,超過65歲的;或有心臟病、糖尿病、腎病等在身的,就不適合使用。另外,經濟因素也是導致一些患者放棄干擾素治療的重要原因。目前,遼寧、上海、北京、深圳等地都將干擾素治療乙肝納入了醫保。
相對來說,在臨床上乙肝病毒感染處于免疫清除期(轉氨酶水平較高)、年輕、初治、病毒載量低的慢性乙肝患者比較適合干擾素治療,“因為這部分人的免疫功能相對較強,配合干擾素治療可進一步提高免疫力,作用會比較持久,部分患者甚至可達到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的接近臨床治愈的結果。所以乙肝患者要有信心并規律、規范治療。
如果“小三陽”患者乙肝病毒DNA呈陽性,且肝功能檢查反復波動,就必須進行治療,否則對身體危害更大,更容易轉化為肝硬化和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