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澄清一個通常容易被混淆的概念:所謂“聯合國五?!边@個概念其實是存在邏輯問題的。嚴格意義上應該稱其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那么區別在哪兒呢?區別在于安全理事會(簡稱安理會)只是聯合國六大組織之一,除此之外聯合國還設有大會、秘書處、國際法院、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和專門機構。所以實際上并不存在所謂的“聯合國五常”,五常其實指的是聯合國的下設組織安理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所以通常將其稱為“聯合國五常”不過是為了少說幾個字而已。
我們普通人聊天使用“聯合國五?!边@樣的通俗說法并無大過,但作為學術概念的“聯合國五常”這種說法其實是不存在的。安理會作為唯一有權采取軍事行動的聯合國機構在聯合國的組織架構中居于特殊的地位,所以提起聯合國的組織機構往往就會想到安理會,甚至可能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安理會幾乎就等同于聯合國,所以也就很自然把聯合國安理會五常直接簡稱為聯合國五常。正因為安理會在聯合國中的特殊地位使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在聯合國中居于核心位置。
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享有一項小國所不具備的一票否決權:當聯合國決議不利于自身時常任理事國只要投出一張反對票,即使其它國家全贊成都無法通過。正是這項特權使五常在國際政治事務中擁有莫大的話語權。自從聯合國誕生之日起安理會五常就固定為美、蘇、英、中、法五國。新中國成立后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曾一度被臺灣當局占據,直到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才恢復了新中國包括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在內的一切在聯合國內的合法權利。
1991年蘇聯解體后蘇聯的常任理事國地位由俄羅斯繼承。美、俄、中、英、法五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近年來日本、德國、印度、巴西等國也不斷提出入常申請,然而迄今為止五常的地位看起來仍是無可撼動的。為什么美、俄、中、英、法五國會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呢?這還需要從聯合國的成立說起。聯合國其實并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世界性的國際關系協調組織:一戰后人們就曾設計出國際聯盟(簡稱國聯)這一協調國際關系的組織。
然而國聯因為缺乏軍隊武力而未能制止二戰爆發。二戰后期同盟國陣營(尤其是美、蘇兩個戰后崛起的超級大國)開始探索成立一個更強有力的國際組織來預防的爆發。作為戰后綜合國力最強的美、蘇兩國在設計聯合國的藍圖時就考慮到要增強聯合國的武裝力量以實現其維和職能,這時大國的實力就突顯出來了。按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理念:聯合國應該設立安理會這一維護世界和平的組織,為實現維護世界和平的目標應當賦予安理會采取軍事行動的權利。
然而聯合國及其下屬的安理會作為國際性組織是沒自己的軍隊的,安理會的武裝力量是由成員國提供的。為避免使聯合國成為像國聯一樣缺乏軍隊武力的組織就有必要由大國出來撐門面。所以當時羅斯福和斯大林達成了一項共識:安理會應當設立常任理事國制度。由世界上的主要大國充任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由于這些大國擔當了維護世界和平的重任,所以相應地賦予小國所不享有的一票否決權這樣的特權。然而在具體由哪些國家充任常任理事國的問題上美、蘇之間的意見并不一致。
首先美、蘇作為二戰的主要參戰國,也是當時全世界綜合國力最強大的國家,這兩國必定入圍常任理事國。但美國為了在聯合國事務中對蘇聯形成優勢,希望將自己的盟友英國和中國也拉入常任理事國行列。蘇聯對英國入常并無太大意見,畢竟美、蘇、英三國早已召開過多次事關戰后國際格局的會議,但對當時由蔣介石統治的中國則并不買賬,英國其實也不大瞧得上中國。客觀的說當時的中國的確并不強大,也難怪人家不拿咱們當回事。
這時美國站出來表態了:蘇聯和英國站在本國立場上過于強調歐洲戰場了,但在太平洋戰場上和日軍激戰過的美國太了解中國的抗戰對同盟國的勝利有何等重大的意義,亞洲也該有自己的聯合國代表。美國這一定調其實就是完全為中國量身打造的:雖然這時的中國剛經歷戰亂,國力并不強大,但要在亞洲國家中選出聯合國代表還有比中國更合適的嗎?本來按羅斯福總統的設計由美、蘇、英、中四國充任常任理事國就足夠了,而這四國也都是為二戰的勝利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國家。
然而此時正處于國力衰退期的英國卻并不甘心僅僅扮演美、蘇小弟的角色,可英國此時的國力早已大不如前,根本無力和美、蘇抗衡,于是英國希望拉攏歐洲大陸的國家形成美、蘇之外的第三極。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堅持讓法國也充任常任理事國,不過法國存在一個顯著的短板就是對二戰的貢獻程度不夠。由于聯合國是二戰后由作為戰勝方的同盟國陣營鼓搗出來的,所以對二戰的貢獻程度是決定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的重要考慮指標。
美國是二戰后的頭號強國,是全世界最先發明核武器的國家,又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構建了美元霸權。在二戰中美國不僅親身經歷了珊瑚海戰、菲律賓海戰、萊特灣海戰、硫磺島戰役、沖繩戰役、北非戰役、諾曼底戰役、阿登戰役,更是憑借其強大的國內生產力扮演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兵工廠角色。作為全世界疆域最大國家的蘇聯在二戰中消滅了德國607個師,將德國法西斯主力拖在蘇聯4年,與此同時蘇聯軍民付出了傷亡2960萬的代價。
美、蘇兩國可以說是毫無爭議一定會成為常任理事國。中國對二戰的貢獻程度同樣不容忽視: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曾在沒任何國際援助的情況下獨自抵抗日本侵略者多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正因為中國戰場的牽制使日軍無力北上西伯利亞、南下澳大利亞,也許沒中國戰場的牽制作用日本和德國早已成功實現中東會師的戰略計劃。相比之下英國也在不列顛空戰中消滅了德國2000多架飛機、2500多名飛行員,在德國入侵蘇聯之前英國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在與德國對抗。
看起來美、蘇、中、英四國對二戰的貢獻程度都足以使其躋身常任理事國行列,然而法國開戰不到40天就舉白旗投降了,人們甚至對戴高樂的自由法國政權和當時法國國內的維希政權究竟哪個是正統存在爭議。既然如此法國又憑什么得以躋身五常行列呢?法國在二戰中的表現盡管無法與美、中、蘇、英四國相比,但說到底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法國畢竟是一個老牌強國,事實上此時的法國無論是經濟實力或是軍事實力都還在中國之上,與此同時在非洲和東南亞還有龐大的殖民地。
盡管法國本土在二戰中處于德國控制下的維希政權統治之下,但自由法國在海外卻繼承了前第三共和國的大部分殖民地(包括在非洲西部的主導能力及在東南亞的殖民地)。這種海外影響力在當時除了英國和美國外就沒哪個國家可比了。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政權建立起了一支56萬人的新軍隊,擁有美國援助的1400架戰機,5000輛坦克,3000門大炮。此外在法國本土也出現了大批抵抗運動,對德軍展開游擊戰,從而有效配合了盟軍在正面戰場的軍事行動。
艾森豪威爾曾評價稱:“法國地下抵抗組織的貢獻等于15個師”。在北非戰役和意大利戰役中都能見到自由法國戰士的身影。在開辟歐陸第二戰場的諾曼底戰役中有包括法軍2個裝甲師和5個步兵師在內的26萬法軍參與行動,在此之后的解放法國的戰役中法軍奪取了土倫、馬賽、巴黎等大城市:8月27日攻克土倫,28日攻克馬賽,分別比原訂計劃提早八天和二十七天,在這一過程中35000名德軍被法軍俘虜。艾森豪威爾稱贊這是“對徹底打敗德國的最有決定意義的貢獻”。
到1944年11月大批法國抵抗組織成員、被解放的維希法國官兵和平民加入法軍,法軍光是第一集團軍的數量就達到40萬以上。在萊茵河戰役中法軍出動了14個師參與盟軍的軍事行動。隨后法軍突入德國境內,參加了包括魯爾戰役在內的大戰。法國對二戰的貢獻程度盡管無法和美、蘇、中、英四國相提并論,但比起同盟國陣營的其他小國還是要大得多的。況且羅斯福和斯大林關于常任理事國制度的初衷就是要由世界主要大國出面維持國際秩序,而法國的綜合實力在當時其實還強于中國。
既然羅斯福執意要把中國拉入常任理事國行列,那么丘吉爾出于同美、蘇分庭抗禮的目標也堅持要把法國拉入常任理事國行列。此時在聯合國框架內起決定性支配作用的美國盡管對英、法等西歐老牌強國的衰落樂見其成,但與此同時美國同蘇聯之間也存在尖銳的矛盾,事實上這時冷戰的征兆已初見端倪,因此美國也需要盡可能尋找遏制蘇聯的戰略伙伴,英、法再怎么說也是資本主義陣營的成員,所以法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美國其實沒壞處,于是美國也就索性默認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