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雖然被列強輪番吊打,連意大利都敢騎在頭上拉屎,簡直是顏面掃地,屈辱至極。但與之相對應的另一面就是,清朝仍然是傳統的列強國家之一,雖說實力不如英法德俄美日等國,但清朝的“列強”地位毋庸置疑。
一邊是屈辱挨打,另一邊卻又和騎在頭上的列強并肩,清朝為何如此矛盾?晚清的中國又為何會有“列強”的殊榮?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列強不代表“強”
“列強”一定很“強”嗎?非也。
因為我國在近代史上飽受列強欺凌,所以今天的“列強”是典型的貶義詞,指的是仗著強大欺負弱國的國家,有侵略的意義。
但是如果放在國際環境中,“列強”的含義就“正面”很多了,因為清朝在前期也曾“欺負”周邊國家,比如俄羅斯。不過在后世的解讀中,這叫反擊侵略。
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有過“侵略”歷史的政權都有資格稱之為列強,清朝自然與有榮焉。
而到了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列強在全球范圍內開始了野蠻的殖民掠奪,在這樣的情況下,“列強”就不只是欺負周邊國家這么簡單了,它還需要滿足一個條件,那就是“獨立”。
說難聽點,鴉片戰爭后的清朝即便被列強輪番吊打,本質上也是有主權的“國家”,此時的世界范圍內,除了參與殖民的歐美列強,幾乎沒有幾個獨立的國家,亞洲地區包括印度在內大部分地區都是歐美國家的殖民地,能夠獨立且參與對外戰爭的國家鳳毛麟角。這些國家縱然國力不濟,也完全有資格和英法等列強相提并論,比如巴西,比如清朝。
因為“列強”僅僅指有能力參與對外戰爭的獨立國家,所以清朝自然有資格稱之為“列強”。
從這個角度來看,后世將清朝歸為“列強”,更像是對清朝的戲謔,如同今日我們說印度是“三哥”一樣,那實在不是個讓印度開心的稱謂。
2、清朝是真的強
清朝雖然在鴉片戰爭后屢戰屢敗,但打不過英法并不代表一無是處,就像二戰時期打不贏美國的日本一樣,你能說日本的實力不夠列強的資格嗎?
再者,清朝在康熙時期就曾在雅克薩之戰中擊敗俄羅斯,在乾隆時期就曾吊打英國殖民者都搞不定的廓爾喀,實力不是一般的強悍。
而即便到了積貧積弱的近代,清朝也在中法戰爭中即便法國,迫使其內閣倒臺。要知道,此時的法國在歐洲仍然是數一數二的存在。
而最讓清朝昂首挺胸的,是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壯舉。在阿古柏侵占新疆后,沙俄和英國就開始在新疆大舉滲透,誰也沒想到,孱弱不堪的清朝竟然能夠擊敗阿古柏奪回新疆大部,又通過據理力爭的談判要回伊犁大部。
雖說清朝在與西方列強的斗爭中不斷喪權失地,傳統藩貢體系也逐漸瓦解,但清朝仍然在鴉片戰爭前出兵朝鮮驅逐日本,保護附屬國權益。
而在三門灣事件中嚴詞拒絕意大利,在古巴排華事件后派“海圻”號前往威懾等,都體現了清朝在國力不濟的情況下,做出的力所能及的努力。
近代以來,清朝始終保持了超過1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規模更是達到了空前的四億人,一度占到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這樣一個巨大的體量,即使它的實力不夠強,難以維護國家主權,其他列強也不可能將其徹底吞下。
再加上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地主階級開始奮發圖強,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組建了北洋等三個艦隊。雖說沒有和西方列強一樣完成工業革命,但就和萬國牌的印度同樣有一定戰斗力一樣,當買回的戰艦也讓清朝有了鐵甲巨艦時,清朝在列強眼中的實力也就變得不能小覷。
甲午戰爭前列強站隊日本,除了日本上躥下跳的公關,在列強心中,清朝實力強于日本,不利于其在東亞的殖民侵略卻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盡管名不正言不順,且帶著不安好心的“戲謔”,但清朝的“列強”地位卻顯得名副其實。
盡管我國的“列強”帽子一直戴到了抗戰時期,比如委員長以“四強”之一的身份參加開羅會議,不過想要成為真正的列強,我們需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