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會經常感覺到疲勞?您知道導致自己疲勞的原因嗎?您了解緩解疲勞的有效方法嗎?下面我們就請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程凱老師為我們一一解答。
主持人王寧與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程凱老師
一說到疲勞,相信有許多人感同身受,尤其是中年人,他們上有老,下有小,既要忙于工作,還要教育孩子,更要贍養老人,確實非常辛苦。
程老師告訴我們:其實疲勞是有不同的階段,分不同輕重程度。有一種疲勞屬于氣虛型疲勞,主要表現是:全身感覺困重,食欲不振、睡眠不好。還有一種屬于脾虛性疲勞,主要表現是:午餐后下午一兩點鐘的時間段感覺特別疲勞,老是感覺頭供血不足,昏蒙蒙的,必須要休息一會兒,別的時間段感覺還不是很疲勞,身體的感覺是以困重為主。
針對脾虛性疲勞,程老師告訴我們要振奮脾氣,教給大家的方法:按揉大包穴。大包穴是足太陰脾經的最后一個穴位。想必大家都知道,脾是主運化的,是化生氣血的,是我們五臟的后天之本,氣血生化的源頭。它的功能旺盛了以后,氣血生化就會很旺盛,運轉也會很旺盛,這時候我們全身各部都會因為脾的升清的作用,特別是我們的腦,因為脾的升清的作用,而讓氣血如潤到,這個時候我們頭腦就會顯得比較清楚。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按揉大包穴達到振奮脾氣的效果。
大包穴的位置在:我們腋窩的下面,身體軀干側面向下大概六寸的地方。具體的取穴方法大家可以這樣操作:把雙拳握起來,拳柄相對,把你的拳柄放在你的腋窩的下側面,身體軀干側部的正中。它所在的位置,基本上會靠近我們乳房的下緣,水平劃過來,到身體的軀干的側面,然后把這個拳頭握起來,拳柄頂在身體的側面。這時候大家可以感覺的到,因為我們身體的側面是有肋骨的,有肋骨的縫隙,你的拳骨,拳的這個指縫剛好可以放到肋骨的縫隙里邊,不覺得很硌。
大家做好這個姿勢后,以大包穴為支撐點,用力頂住它,然后要努力的向后收肩,頭向后仰,堅持10到15秒鐘的時間,然后慢慢放松下來,這是你會有很輕松的感覺。其實這個動作是我們的第一步,還不是我們標準的穴位的刺激方法,第一步的作用,是讓我們頸肩部的這個肌肉出現一個拘集的狀態。因為我們肩部是有很多條經脈從這兒經過的,那么這些經脈從這兒經過的時候,就很容易氣血聚積在一起,出現一個氣滯血瘀的情況,專注一件事情的時候,肩總是往上抬的,所以我們肩部的肌肉往往是處于一個半收縮的狀態,很容易痙攣。
這時我們就可以做這個動作,向后收肩,肩內側的肌肉開始收縮,向后仰頭,頸部的肌肉開始收縮,極限的收縮堅持10到15秒鐘,然后再放松回來,就像把經脈里面的氣血擰住,然后突然松開,氣血再如潤,這時候你肩部就會出現一個放松的狀態,然后做完這個,15秒鐘回來以后,下一步才是真正刺激大包穴的方法,是以大包這個位置為支點,然后旋轉你的肩部。正傳九圈,反轉九圈,做18次就可以了。
因為氣血虛引起的疲勞可能是很多成熟女性,尤其是產后女性會存在的問題,這時如果單純的靠食補,是不夠的,如果加上穴位的按摩刺激,對于女性緩解氣血虛的癥狀是有幫助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針對這一情況,程老師教給大家的穴位。
首先在我們手腕靠近小指的,小魚際的這一側,這個地方有一個圓形的骨頭叫豌豆骨。在豌豆骨的內下方,我們會看到有一個腕部的橫紋,橫紋上面會有一個明顯的凹線,這個穴位叫做神門。它對我們的睡眠特別的有好處,能夠安神。它作用是通過養血來安神,養心來安神。它是心的原穴,心的根本之氣,元氣會經過這個地方。
然后再往中間,如果大家握拳的話,會看到中間的肌腱,肌腱之間的縫隙。找到這條肌腱之間的縱向的凹線,延著這個縱向的凹線向上,到我們手腕根部,這個位置也是我們腕部的橫紋上,這個穴位叫做大陵。這個穴位和神門的作用是非常相近的。也是養心,也是安神的。
然后大家再往上,會摸到動脈的跳動,也就是平時我們在號脈的時候,寸口脈的博動處,就是橈動脈。就是這個橈動脈它會走到我們的恥骨,會走到我們橈骨的側面去,或者走到我們手背去了,有這樣少部分的人。多數人在這個位置都有明顯的跳動,這個穴位叫做太淵。
三個穴位我們找到了,如何按摩呢?就是大拇指和中指相扣成環,然后來擦。為什么要這樣操作呢?神門穴和大陵穴都是屬心的,太淵穴是屬肺的,三個原穴。所以我們刺激它的時候,一定要用心經的穴位,一定要用肺經的穴位。我們的拇指是肺經經過的位置,中指是心包經經過的位置。所以把這兩個手指放在一起的話,就跟你用拇指和食指放在一起,作用是差了很多了。這樣操作,就是用肺和心來刺激它們相關的原穴。
最后,程老師告訴大家:因為穴位它是一個良性、雙向的作用,只有一些極個別的穴位,比如說有降壓作用的,這樣的穴位我們可能是要求有一定的次數,但是多數的穴位,其實是多多益善的。也就是說它其實沒有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方向和頻率。大家根據自己的喜好而定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