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大德●弘一法師書法
一代高僧弘一法師,貫通世間與佛界的文化,融合東方與西方的藝術,在中國文化藝術史和佛教史上雙雙書寫下輝煌一頁。仰視他的書法,尊崇他的人生,或許你能悟到更多。
——純道題記
出家不久時的弘一法師
俗名李叔同的弘一法師,出家前在現代音樂、美術、文學、金石、乃至哲學、法學、社會學、廣告學方面都有創造性的奠基之功。
出家后,弘一法師投身律宗,成為一名純粹的佛教大家。弘一書法作品歷來受到追捧,當年,魯迅、郭沫若等名人都以有他的筆墨為榮。
弘一法師晚年的書法多以楷書作經文偈語,或以行書作信札,通過藏鋒稚拙之線條,表現出一種超然物外的禪趣,可謂以禪入書,以書悟禪,后人譽為“弘體”。
弘一法師作品血書“以戒為師”,當時新加坡高僧廣洽法師為其刺血,調和泥金后所書,此件為世所罕見。
弘一出家前的書法,其旨趣與當時康有為在書法史上提倡碑學、反對帖學是一致的,寫的是魏碑,很雄強,很有風格。
難得的是他出家后蛻變成不染人間煙火的面貌,書法很內斂、很特別。說明他受到西洋美術的影響,在現代視覺藝術方面有深厚的素養。
他的書法作品強調漢字本身的美感,對字的造型、結體、排列都十分講究,包括怎么蓋印都很講究。
這也得益于弘一法師對佛教的研修,佛教講究明心見性,直接寫出自己本身的面目。他修了一門修行最苦的律宗,重新整理了這個教派的經典。
作為僧人書法,弘一法師的作品與歷史上一些著名和尚相比毫不遜色。如八大的字受帖學的影響,圓勁而有力,看不出骨頭。弘一書法的發展則是凈氣如不食人間煙火,秀氣而耐看,甚至可以說是最好的,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他的字一直受到追捧,在拍賣市場出現之前就有人偽造他的書法作品。那些仿作可以從兩個角度看:一是看字,往往沒有那種精氣神、那種秀氣;二是看墨,弘一對墨很講究,專門找了幾塊乾隆墨,字跡很黑,獨一無二。
1918年,正值39歲的李叔同驟然去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他一生經歷中屢屢在文壇藝苑上創造奇跡,最神奇的莫過于他在14歲時寫下的“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的詩句,透露了奇特的慧根和未來生命的些許訊息。
這種看透人生的感懷,似乎只有經歷滄桑的老人才有,怎會出自一個稚兒之手?這便是慧根之神妙。
李叔同原籍浙江平湖,1880年誕生于天津,父親李筱樓是清朝進士,做過吏部主事,也是鹽商和銀行家。他是父親第5個姨太太(也是最后一位)的幼子,才4歲父親即去世,家道因而衰落。
李叔同自5歲始,即在生母、乳母、兄長等的嚴格輔教下學習詞曲詩文,金石書畫,有了扎實的基礎。南遷上海后,初出茅廬便在“城南之社”的詩文活動中獲得小課擬小言賦第一名。
26歲,生母離世,他在東渡日本留學前寫的《金縷曲·留別祖國并呈同學諸事》中發出豪言:“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聽匣底蒼龍狂吼,長夜風凄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是祖國,忍孤負!”
1905年,李叔同東渡日本,成為近代中國出國學習音樂繪畫的“第一人”。在日編輯出版我國最早的音樂期刊《音樂小雜志》,又在他主持的“春柳社”為我國第一次話劇實踐中扮演茶花女,為此還特意餓細自己的腰,大獲成功。
據他的學生豐子愷說,李叔同出家前一年,曾到虎跑定慧寺去作了一次斷食試驗,歸來后覺得神清氣爽,于是根據老子的“能如嬰兒乎”之意,改名李嬰。無疑,他接受過《道德經》中《不爭》和《虛無》等的影響。
出家之后,弘一法師常常沐浴齋戒,才開始用自己的血寫經,虔誠得如佛祖用自身肉飼餓鷹。
弘一法師晚年之書法,別絢爛而歸平淡,由于心境寧靜不再刻意求工,寫的也只是佛經、佛典、佛號,他已將書法與佛道無間融合。
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師涅槃于福建泉州,享年63歲。
弘一法師終于從極具慧根的稚童,歷經中年的“頓悟”,生命一路輝煌而成正果,被尊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祖。
弘一法師圓寂前留下的最后一個字。
晚年弘一法師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