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篆刻章法分布五十例》
“虛實”是章法總綱,綱舉才能目張。鄧散木在《篆刻學(xué)》中將章法分為14種,后又有人將章法分為25種,無論14種,還是25種方法都只是謀求虛實效果的手段而已。這里所談?wù)路ǚ植?0例,每一種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在一方印章的布局中,可以由多種布局方法綜合而成。
亦叫勻稱法。 “安北將軍章”、“宜春禁丞”、“瑯邪柏印章”、“梁清標(biāo)印”四印,文字分布勻稱,印面滿實,渾厚平正,字距繁密,印角充實,黑白虛實雖有變化但沒有大起大落。滿實法布局的特點是莊重、樸實、大度,穩(wěn)如泰山,給人以端重渾穆的美感。為了使印“滿實”,可采取一些手段。如白文印四周加白邊,將印文作隔邊、頂邊處理,或在印中加“田”字格、“井”字格、“十”字格,使印章更加豐滿充實。
印面以稀、疏、虛為主,視覺效果空靈簡明。 “長金之璽”、“皮聚”、“蔡湫”、“心伯氏”四印,文字筆畫少,線條較細(xì),布白空虛,字距相對較遠(yuǎn)。這類印章線條以橫平豎直的直線為主,圓線、曲線為輔,用刀可沖可切,以輕、淺為主,突出端莊、清秀、瘦勁的格調(diào)。滿虛法的印章,其邊欄一般較粗壯厚實,主要是為了突出印面的“虛”,與印面形成虛實反差與對比。
上實下虛的印文分布在印章的偏上方,形成上部緊密滿實,下部稀疏空虛的效果,如“錢超白事”、“曹氏印信”“節(jié)堂”、“種竹道人”、“芳華”五印。這種印章給人以舒適飄逸之感。設(shè)計這類印章時,主要有六種方法。第一,可以上部有印文,下部無印文,或是上部印文向下伸展、延續(xù)與下垂。第二,印章上部字粗壯,下部字較細(xì)小。第三,印章上部字緊密,可采用增繁、增曲疊等方法;印章下部字稀少,可采用減筆、少屈等方法。第四,印章上部布字多,內(nèi)容豐富,結(jié)體繁復(fù);印章下部布字少,內(nèi)容簡少。第五,印章上部文字厚重、清晰;下部文字稀薄、模糊、斷續(xù)。第六,印章上部文字大一些;下部文字小一些。
上虛下實法。 如“大醫(yī)司馬”、“文帝行璽”、“五屬嗇”、“十年一覺”、“剛毅”五印。上虛下實的效果和刀法有密切的關(guān)系。在刻制印章上部線條時,吃刀淺、用力輕,字畫之間留空多;在刻制下方線條時,吃刀深。
如“王尊”、“呂黑”、“千人督印”等印,有些印右邊只置一個字,把其余的字均置在左方。“王丙之印”,若“王”和“丙”二字增疊加曲,那么就難以做到“右虛”了,若“之”字不曲屈加疊,那么就呈現(xiàn)不出“左實”。
左虛右實,“魏乙”一印,把字畫少或點畫比較簡單的印文置于左邊,這樣左邊布局顯得疏而虛;把字畫多或點畫比較繁密的印文置于右邊,這樣右邊布局就顯得滿實。再如“文竹門掌戶”一印,屬多字三行式排列,最后一行安置一個字或者安置簡少的印文,來達到“虛”的效果。鄧散木的“蘆中人”印,印右只一個字,點畫粗壯,“蘆”字上半部增添了盤曲、穿插,顯得非常密實;左面有兩個字,但點畫不多,且文字上移,“人”下大塊留紅,最大限度地強化了“虛”,強化了左右的對比與反差。
“漢匈奴呼盧訾尸逐”左上角虛,“殿中都尉”右下角虛,“方除長印”右上角虛,吳昌碩的“溪南老人”左下角虛。 “皇后之璽”、“薛守”、“宜土祭尊”是對角虛。鄧石如的“江流有聲斷岸干尺”,文字很多,但對角虛實鮮明強烈,一疏一密,對角呼應(yīng)。
虛角效果的辦法一般有:第一,欲虛的角落放置筆畫少的文字;第二,欲虛的一角將文字點畫刻得細(xì)一點兒,其他三角則刻粗一些,形成虛實反差;第三,虛角上的文字小一點兒,占地少、留空多,其他三角上的文字大一點兒,占地多、留空少;第四,虛角上不置文字,由上方文字的某些線條延伸下來;第五,虛角上的文字通過減筆、減曲、細(xì)柔、縮小等手段變虛,而其他三角上的文字用增筆、增曲、加繁加密、加重加粗等手段呈“實”。
虛實相間法一般專指五字以上的多字印。“樂浪太守掾王光之印”,“樂”實“浪”虛,“太”虛“掾”實,“王”虛“光”實,“之”虛“印”實。“元祜黨人之后”一印,“元”、“人”、“之”三字點畫少,呈“虛”;“祜”、“黨”、“后”三字點畫多而密,呈“實”。該印按“虛實實虛虛實”的規(guī)律排列,“虛”構(gòu)成了一個倒三角形,而“實”構(gòu)成了一個正三角形。趙之謙的“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一印,每個字點畫主體部分上移,使字之上部顯“實”;每字都將下方部位某些線條拉長,作懸針、長腳形狀處理,疏而空靈,形成“虛”。
印文分布在四周,中間形成空虛狀。“魏鳥丸率善佰長”一印,中間的字筆畫少,四周的印文筆畫繁多,線條粗,且增疊加曲,周實中虛,對比強烈。鄧散木的“見素抱樸”一印,中間不僅留有空地,且中間部位的點畫線條都有意刻輕、刻細(xì),而周邊印文的點畫線條厚重、粗壯。清朱岷的“煙云供養(yǎng)”一印,中間留出的空地更多,因而“周”更“實”,“中”更“虛”。
周虛中實的印文遠(yuǎn)離邊欄,四周布白空虛,印文相對集中在中間部位。有些中間印文的字畫粗壯厚重,四周印文線條輕細(xì)若現(xiàn)。
留空,是指印文字畫之間留出的空白。空與虛在于程度不同。虛指印面上文字筆畫少與疏處,“空”是指印面上完全沒有筆畫的地方。
印文置于中間位置,印文上下各留一條空白,而左右不留、少留或者比上下所留的空白小而窄。如“江夏太守章”、“黎貞”、“道無雙”、“雪塍”。
上下留紅如“執(zhí)關(guān)”、吳熙載“安雅”、趙古泥“斗閑”。
印上留白法是指印文上方與邊欄之間留有一塊空地。
印下留白法,即在印章章法設(shè)計時,印文文字緊靠上方,在印面下方留有一塊空地。
“司馬之璽”,、趙之謙的“北平陶燮咸印信”、“高氏家藏”一印。對角留紅法與對角虛實法有根本的不同:前者側(cè)重于沒有筆畫的空地對應(yīng),一般指白文印;后者是指筆畫少而稀的對應(yīng),有白文也有朱文。
對角留白法如“匕陽”、“南陵丞印”,汪士慎的“近人父印”,兩塊空白分別留在“父”字之下與“人”字之中。在設(shè)計刻制此類印作時,要注意四角平衡對稱,究竟留多少空白,應(yīng)視印面效果而定,不可失之偏頗。
印章的中間從上至下留一條空白,稱為印中豎白法。印文一般都向左右兩邊邊欄逼近,如“武城之印”、“長忘忌”。古璽“韓舟”更有意思,一分為二,從中間斷開。元印“宣差規(guī)錯之印”,在中間一條空白上布置了七八個蒙文,但仍然體現(xiàn)了印中豎白法的特色。明清及近代印人則用夸張的手法強化了印中空白,如丁敬所刻“東甫”一印,中間的留白很寬闊突出。
印中豎紅法。如“赤泉侯印”、“睢陵家丞”、“杠陽都左司馬”。“代郡農(nóng)長”除用豎紅法外,還用了虛角法。
印章中部留一條橫向紅地,這種章法布局稱為印中橫紅法,“太子車騎將軍”、清印“王三錫印”、“形同槁木”。印中橫紅法不可不顧印文線條粗細(xì),不可不顧大局,過分強調(diào)留紅效果,否則便會影響全印水準(zhǔn)。
印中橫白法,如“司空之印”、“會稽都尉章”、“高堂纘印”。
左右留紅即白文印章的左右兩邊留有紅地,而印的上下不留或少留紅地。如右圖中“倉”、“臣鯇蒼”二印左右兩邊都有較寬厚的紅地,而上下則基本沒有紅地。汪關(guān)的“博觀堂”與陳萬言的“墨兵”印,大紅大黑,猶如一塊古碑,嚴(yán)整地矗立在面前。
左右留白法,如“外(門/外)”、石濤的“老濤”以及林皋的“嘉會堂”、趙之謙的“如愿”。這類印章的最大特點是“清”、“虛”、“雅”、“挺”。
印章一般以方正、端莊、平穩(wěn)為準(zhǔn)則,但也有印章印文歪斜奇巧,如“軍假司馬”、“安樂鄉(xiāng)侯”、朱耷的“閑夫”印,“詩腸鼓吹”
在設(shè)計印章章法時,將印文重疊在一起,稱為印文重疊法。印文重疊法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如下四種:一,朱文疊在白文上。如“王素”,“王”字刻成滿白文,而朱文“素”字重疊在“王”字之上。二,朱文疊加在白文上,朱文周圍設(shè)置邊欄。如右圖中“醉墨軒”印。其三,白文重疊在朱文上,如“尤水郵”印。其四,朱文與朱文同文重疊,且某些點畫共用。如右圖中“合同”,印文系楷書書體,布局疏密合度,飄逸奇妙。
印上留紅法。印文上方留有一塊紅地,而印文下方相對不留或少留紅地。“成超白事”、“董宣印”兩方漢印,明代梅清所刻的“不薄今人愛古人”一印。“歸昌世印”左邊朱文,右邊白文,但是看上去渾然一體,而且文字上方都共同留紅,百看不厭、回味無窮。
印下留紅法。印文文字在上,而印文下方留出一塊紅地。“博山集家丞”、“劉昌”、“一聲長嘯海天秋”三印,印文方正,線條挺拔,緊靠上方,而印下有一塊大小不等的紅地。再如“適園”一印,點畫雄厚古樸,下面留有厚厚的紅地,“適”字走之旁下拖至印下角。這一拖筆,活了全印,意到韻足。若把這—拖筆割去,不僅顯得紅地太多太厚,而且全印立時顯得缺乏活力。“月落烏啼霜滿天”體現(xiàn)印下留紅之趣。
“十五的月亮最”一印,最什么?這個字雖然沒有刻出來,但是人人皆知是個“圓”字。再如下圖中漢印“宋長公”,印面一分為四,其中有一個字的位置空在那兒,顯然這個字應(yīng)是“印”字。“右曹中郎將”和“淡薄之中滋味長”二印,句子是完整的,不缺任何字,但印面上“中”字之下空了一個字的位置未刻,這是又一種形式的缺字印章。
概言之,缺字法刻就的印章有三種形式:一、印面上刻滿了印文,但句子不完整,缺少一個或兩個常用字;二、印面上有一個或兩個空地,而印文句子是完整的,這是留空缺字式印章;三、印文句子缺字,而印面又相應(yīng)地留有空地的缺字式印章。
印文破殘法。戰(zhàn)國玉璽“隗長”、西晉印“冠軍將軍章”以及封泥印“齊郡太守章”都是典型的印文破殘式印章。何震的“笑譚間氣吐霓虹”、戰(zhàn)國印“隗長”等,破殘不僅表現(xiàn)在邊欄上,而且表現(xiàn)在印章中的點畫上。印文破殘式印章沉雄古樸,拙厚老辣,充滿時代的滄桑感,也充滿懸念。刻制這類印章,可用刀把或小錘敲擊,或?qū)⒂≌轮糜诓即校钇錆L動碰撞,直至磨損破殘。
漢印“壽昌”,把印文設(shè)計成鳥蟲篆。文士英的“鳶飛魚躍”一印,似真的鳶在飛、魚在躍;葉梅的“永寶”,用水草葉構(gòu)造成印文;汪芬的“世昌”,用許多金龜巧置而成;商承祚的“錫永”,用栩栩如生、鳴叫不已的小鳥組成印文。這類形式繁多、內(nèi)容豐富、多姿多彩用美術(shù)法刻制的印章不勝枚舉,雖然受到諸多貶意微詞,但作為一種新穎別致的形式,總有人會喜愛。
印文飾靈法,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流行一種沒有文字的圖形印,前人曾稱之為肖形印。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稱為“四靈”。古璽“長幸”外方內(nèi)圓,四角飾了四個蝙蝠;古璽“王昌之印”,朱文闊邊,四周靈形為白文;漢印“馮”,只飾了單靈。
印文飾紋法,“日幸”,朱文白文相間,印文呈圓形,方與圓兩道邊欄之間還加了四個圓點。漢印“昌”采用了十多個圓形,組成一個“圓”的世界。古璽“長升”、“王土”,漢印“羊迨”等印,它們的花紋錯綜復(fù)雜,比印文占有更多的面積與位置,故這類印章在章法設(shè)計時,印文與花紋必須同步考慮構(gòu)思,做到統(tǒng)一和諧,相輔相成。
印章除印文之外,再配以圖形。把圖形布滿整個印面,印文只占印上、印下或印角等處的很小一部分,古璽“遺”,印文在上方,下方配了一幅奔馬圖,十分簡扼生動,富有情趣。漢印“宜子孫”,印文右置,印左配了一幅人物圖。又如“九鼎”,印中無文,但鼎數(shù)為九。
對稱是美學(xué)中最為基本的準(zhǔn)則之一,它能給人以平衡、協(xié)調(diào)的感覺。對稱法是章法布局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對稱之本意是指從中間對折,圖形左右兩邊或上下部分可以重合。但在篆刻章法中,不僅如此,它還包括印面上局部與局部之間的對稱、文字與文字之間的對稱、點畫與點畫之間的對稱。例如“千秋”一印,左右大致相同;漢印“射過射過”,左右“過”同,對稱較為一致。例如鄧石如的“日日湖山日日春”印,印中利用三個“日”字呈對稱布局。主觀手法,是指入印文字不具備客觀的對稱性,而通過合理的大小、繁簡、拐讓、屈伸、離合等變化,來達到印文點畫對稱或近似對稱的效果。例如“盤白石長坐素日”一印,“盤”、“坐“、“素“三字中部的點畫設(shè)計成方折曲屈的形態(tài),營造了橫向?qū)ΨQ的的視覺效果,以縱取勢,很有意趣。
印面上出現(xiàn)—個方塊、—個三角形或一個圓點,十分引人注目,不用說,這是篆刻藝術(shù)家著意安排的一個閃光點。確切地說,它是印面上的一只“眼睛”。古璽“男長”,印文幾乎全是方筆,其中卻有一個“圓眼”;漢印“率和旦”,“瞪”著一只兇狠的三角眼;古璽“丁氏長年唯印”之“眼”,好像已開過刀做過“美容”,系“美目”;漢印“丁少翁”之印眼,狀如一枝箭,不如稱其為“箭眼”;清人劉墉的“日觀峰道人”之“眼”,如電光四射,堪稱“怒目”。
“軍假侯印”,外形方正,沒點畫卻短缺了不少:“軍”字缺上畫與右畫,“侯”字亦缺了上畫并缺左畫,“印”字缺左畫與底畫,“假”字右畫缺了很多。明印“立義行事”,四邊光潔整齊,四角以圓為主,這四個字的點畫缺了很多,而且缺得很有技巧。
點畫粗細(xì)法,系指人印文字的點畫在章法布局中有粗有細(xì)之謂。例如漢印“蠻夷里長”、漢印“南深澤尉”、“高鳳翰印”、“動正用和”,均是典型的點畫粗細(xì)法印章。
何震的“放懷”印、齊白石的“奪得天工”印,都特具放射法特征,屬整體放射。局部呈放射形態(tài)的印章。如古璽“長乘車”、晉印“廣典衛(wèi)令”中的“乘”與“典”兩字,均呈放射狀。此外,還有一種印章,印文有多組、多個局部向不同方向作放射狀,如“千巖秋氣淳”的“巖”與“氣”兩字。
“楊博”、漢印“萬延年”,其印文的某些線條粘接并連。這種白文粘連印猶如銅板銅塊埋在地下,年久日深,銹蝕斑斑,因此俗稱“爛銅印”。再看歸昌世的“君子有常體”朱文印,印文線條之間時有粘連,也猶如銅條銅桿埋在地下,年久日深,銹蝕斑斑,故這種朱文印俗稱“斑銅印”。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印文的線條與線條之間時有粘接并連,這也是與印文破殘法的不同之處。粘連法印章的總體風(fēng)格是蒼古淳樸、典重高雅、落落大方、自然天成。陳衡恪的“無娛為歡”,印文四個字皆采用粘連法,氣貫全印。
如晉官印“殿中武力司馬”、瓦當(dāng)“京師瘦當(dāng)”、鄭燮的“板橋”、陳堯廷的甲骨文印“往事越千年”。值得—提的是,齊白石的印章堪稱方折法的典范。如其“有衣飯之苦人”一印,每根線條單刀直人,不是放射延伸,就是直沖到底,方折的意境與氣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方折法印章貴在剛勁,它給人的感覺是爽直暢達、干凈利落,毫不拖泥帶水。
印文的線條有方折的,也有圓轉(zhuǎn)的,我們稱印文線條圓轉(zhuǎn)的印章為“點畫圓轉(zhuǎn)法”印章。如 “公孫中印”,其印文線條以圓轉(zhuǎn)為主,轉(zhuǎn)折處也呈圓角之狀。另“曹娛”一印,每個點畫皆呈圓狀,多姿多彩,異常別致。鄧石如的“意與古會”、汪關(guān)的 “松圓道人”、張大千的“大千父”等印章,由大圓、小圓、半圓、曲圓組成了一個圓的世界。
刻制時,用刀應(yīng)審時度勢,因字而異,因勢利導(dǎo),隨彎而轉(zhuǎn),重在流暢。尤其是應(yīng)避免走刀,造成斷層與稚折。宜在圓轉(zhuǎn)之中求拙、求趣。
印章上的文字或文字點畫,有以方為主,稱為方折法印章;也有以圓為主,稱為圓轉(zhuǎn)法印章。方與圓是一對矛盾,我們可以將它合二為一,將其巧妙、合理地布置于一印,形成方圓相參、方圓結(jié)合或方中寓圓、圓中寓方的格調(diào)。 “思離群”, “王舍”一印,王字為方,舍字為圓,呈左圓右方格局。漢印“公車賞”系上圓下方的格局,趙孟畹摹罷蘊迂,則呈對角方圓的布局。
縱貫上下之垂線為主體的印文布局法,稱為“點畫垂直法”。漢印“張疙”,印文豎線細(xì)垂方直,橫畫短小。漢印“丁詡印”、丁敬“大宗”印,豎畫粗壯挺勁,而短小的橫畫基本在印之上方,形若街坊巷口之柵欄,故也有叫這類印章為“柵欄法印章”。漢印“丁詡印”、文彭印“檀心軒”,其印文豎畫粗壯且排列緊密,而橫畫俱在印上或印下,猶如昔日的手工織布機,故稱這類印章為“緯系文印章”。在刻這類印作時,一般都是沖刀或切刀而為,勢如破竹,一貫到底。它給人的感覺是恢弘、端莊、方正、古樸、豪邁。
有一種印文的點畫以平橫為主體,而將豎畫壓縮或作減短處理,整個印面橫畫多于豎畫,這種章法布局稱為“點畫平橫法”。如圖中西漢印“石泉右執(zhí)奸”,印文橫畫密布,并占主導(dǎo)地位,而豎畫十分短小,很不起眼,系典型的平橫滿白文印。漢印“史左”、“巨董千萬”平橫法氣息特別濃郁。朱文的平橫法特色亦不遜于平橫滿白文印。諸多元印、明清印人的印章,如“管軍總把印”、“黃氏大易”等印章,以平橫為基本單元,組成了左右貫通的音符樂章,讓人感受到平衡的心態(tài)與淡泊的氣息。
將印文某些線條有意拉長或放大,形成超乎尋常的向背關(guān)系,即點畫向背法。瓦當(dāng)“大富”,“大”字橫畫、“富”字的“宀”均系貫滿全印的圓曲之線。魏晉印“樊纘”,印文下方的兩組線條均是背對背,呈反方向布局。何震印“真實居士”、米萬鐘印“文石居土”以及趙之謙的“長守閣”印,設(shè)計了許多組向背線條,有同方向的,也有反方向的,有從上至下的排列,也有從左至右的排列。
漢印“茁川侯印”,“程義”印的“義”字豎畫下插,“趙道”印的“趙”字右部插到左部中。“竇中孺”印,“中””字筆畫稍讓位于“孺”字,“孺”字的左右偏旁又互相左移右讓。“陸陽”印中,“陸”字“土“部的中豎長長地伸到頂部。
小結(jié):初見此文,甚為歡喜。方法很多,林林總總,錯綜復(fù)雜。于是整理圖片,刪減評論,保留主意。以饕刀友之喜愛。
——選自《篆刻章法分布五十例》
“虛實”是章法總綱,綱舉才能目張。鄧散木在《篆刻學(xué)》中將章法分為14種,后又有人將章法分為25種,無論14種,還是25種方法都只是謀求虛實效果的手段而已。這里所談?wù)路ǚ植?0例,每一種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在一方印章的布局中,可以由多種布局方法綜合而成。
亦叫勻稱法。 “安北將軍章”、“宜春禁丞”、“瑯邪柏印章”、“梁清標(biāo)印”四印,文字分布勻稱,印面滿實,渾厚平正,字距繁密,印角充實,黑白虛實雖有變化但沒有大起大落。滿實法布局的特點是莊重、樸實、大度,穩(wěn)如泰山,給人以端重渾穆的美感。為了使印“滿實”,可采取一些手段。如白文印四周加白邊,將印文作隔邊、頂邊處理,或在印中加“田”字格、“井”字格、“十”字格,使印章更加豐滿充實。
印面以稀、疏、虛為主,視覺效果空靈簡明。 “長金之璽”、“皮聚”、“蔡湫”、“心伯氏”四印,文字筆畫少,線條較細(xì),布白空虛,字距相對較遠(yuǎn)。這類印章線條以橫平豎直的直線為主,圓線、曲線為輔,用刀可沖可切,以輕、淺為主,突出端莊、清秀、瘦勁的格調(diào)。滿虛法的印章,其邊欄一般較粗壯厚實,主要是為了突出印面的“虛”,與印面形成虛實反差與對比。
上實下虛的印文分布在印章的偏上方,形成上部緊密滿實,下部稀疏空虛的效果,如“錢超白事”、“曹氏印信”“節(jié)堂”、“種竹道人”、“芳華”五印。這種印章給人以舒適飄逸之感。設(shè)計這類印章時,主要有六種方法。第一,可以上部有印文,下部無印文,或是上部印文向下伸展、延續(xù)與下垂。第二,印章上部字粗壯,下部字較細(xì)小。第三,印章上部字緊密,可采用增繁、增曲疊等方法;印章下部字稀少,可采用減筆、少屈等方法。第四,印章上部布字多,內(nèi)容豐富,結(jié)體繁復(fù);印章下部布字少,內(nèi)容簡少。第五,印章上部文字厚重、清晰;下部文字稀薄、模糊、斷續(xù)。第六,印章上部文字大一些;下部文字小一些。
上虛下實法。 如“大醫(yī)司馬”、“文帝行璽”、“五屬嗇”、“十年一覺”、“剛毅”五印。上虛下實的效果和刀法有密切的關(guān)系。在刻制印章上部線條時,吃刀淺、用力輕,字畫之間留空多;在刻制下方線條時,吃刀深。
如“王尊”、“呂黑”、“千人督印”等印,有些印右邊只置一個字,把其余的字均置在左方。“王丙之印”,若“王”和“丙”二字增疊加曲,那么就難以做到“右虛”了,若“之”字不曲屈加疊,那么就呈現(xiàn)不出“左實”。
左虛右實,“魏乙”一印,把字畫少或點畫比較簡單的印文置于左邊,這樣左邊布局顯得疏而虛;把字畫多或點畫比較繁密的印文置于右邊,這樣右邊布局就顯得滿實。再如“文竹門掌戶”一印,屬多字三行式排列,最后一行安置一個字或者安置簡少的印文,來達到“虛”的效果。鄧散木的“蘆中人”印,印右只一個字,點畫粗壯,“蘆”字上半部增添了盤曲、穿插,顯得非常密實;左面有兩個字,但點畫不多,且文字上移,“人”下大塊留紅,最大限度地強化了“虛”,強化了左右的對比與反差。
“漢匈奴呼盧訾尸逐”左上角虛,“殿中都尉”右下角虛,“方除長印”右上角虛,吳昌碩的“溪南老人”左下角虛。 “皇后之璽”、“薛守”、“宜土祭尊”是對角虛。鄧石如的“江流有聲斷岸干尺”,文字很多,但對角虛實鮮明強烈,一疏一密,對角呼應(yīng)。
虛角效果的辦法一般有:第一,欲虛的角落放置筆畫少的文字;第二,欲虛的一角將文字點畫刻得細(xì)一點兒,其他三角則刻粗一些,形成虛實反差;第三,虛角上的文字小一點兒,占地少、留空多,其他三角上的文字大一點兒,占地多、留空少;第四,虛角上不置文字,由上方文字的某些線條延伸下來;第五,虛角上的文字通過減筆、減曲、細(xì)柔、縮小等手段變虛,而其他三角上的文字用增筆、增曲、加繁加密、加重加粗等手段呈“實”。
虛實相間法一般專指五字以上的多字印。“樂浪太守掾王光之印”,“樂”實“浪”虛,“太”虛“掾”實,“王”虛“光”實,“之”虛“印”實。“元祜黨人之后”一印,“元”、“人”、“之”三字點畫少,呈“虛”;“祜”、“黨”、“后”三字點畫多而密,呈“實”。該印按“虛實實虛虛實”的規(guī)律排列,“虛”構(gòu)成了一個倒三角形,而“實”構(gòu)成了一個正三角形。趙之謙的“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一印,每個字點畫主體部分上移,使字之上部顯“實”;每字都將下方部位某些線條拉長,作懸針、長腳形狀處理,疏而空靈,形成“虛”。
印文分布在四周,中間形成空虛狀。“魏鳥丸率善佰長”一印,中間的字筆畫少,四周的印文筆畫繁多,線條粗,且增疊加曲,周實中虛,對比強烈。鄧散木的“見素抱樸”一印,中間不僅留有空地,且中間部位的點畫線條都有意刻輕、刻細(xì),而周邊印文的點畫線條厚重、粗壯。清朱岷的“煙云供養(yǎng)”一印,中間留出的空地更多,因而“周”更“實”,“中”更“虛”。
周虛中實的印文遠(yuǎn)離邊欄,四周布白空虛,印文相對集中在中間部位。有些中間印文的字畫粗壯厚重,四周印文線條輕細(xì)若現(xiàn)。
留空,是指印文字畫之間留出的空白。空與虛在于程度不同。虛指印面上文字筆畫少與疏處,“空”是指印面上完全沒有筆畫的地方。
印文置于中間位置,印文上下各留一條空白,而左右不留、少留或者比上下所留的空白小而窄。如“江夏太守章”、“黎貞”、“道無雙”、“雪塍”。
上下留紅如“執(zhí)關(guān)”、吳熙載“安雅”、趙古泥“斗閑”。
印上留白法是指印文上方與邊欄之間留有一塊空地。
印下留白法,即在印章章法設(shè)計時,印文文字緊靠上方,在印面下方留有一塊空地。
“司馬之璽”,、趙之謙的“北平陶燮咸印信”、“高氏家藏”一印。對角留紅法與對角虛實法有根本的不同:前者側(cè)重于沒有筆畫的空地對應(yīng),一般指白文印;后者是指筆畫少而稀的對應(yīng),有白文也有朱文。
對角留白法如“匕陽”、“南陵丞印”,汪士慎的“近人父印”,兩塊空白分別留在“父”字之下與“人”字之中。在設(shè)計刻制此類印作時,要注意四角平衡對稱,究竟留多少空白,應(yīng)視印面效果而定,不可失之偏頗。
印章的中間從上至下留一條空白,稱為印中豎白法。印文一般都向左右兩邊邊欄逼近,如“武城之印”、“長忘忌”。古璽“韓舟”更有意思,一分為二,從中間斷開。元印“宣差規(guī)錯之印”,在中間一條空白上布置了七八個蒙文,但仍然體現(xiàn)了印中豎白法的特色。明清及近代印人則用夸張的手法強化了印中空白,如丁敬所刻“東甫”一印,中間的留白很寬闊突出。
印中豎紅法。如“赤泉侯印”、“睢陵家丞”、“杠陽都左司馬”。“代郡農(nóng)長”除用豎紅法外,還用了虛角法。
印章中部留一條橫向紅地,這種章法布局稱為印中橫紅法,“太子車騎將軍”、清印“王三錫印”、“形同槁木”。印中橫紅法不可不顧印文線條粗細(xì),不可不顧大局,過分強調(diào)留紅效果,否則便會影響全印水準(zhǔn)。
印中橫白法,如“司空之印”、“會稽都尉章”、“高堂纘印”。
左右留紅即白文印章的左右兩邊留有紅地,而印的上下不留或少留紅地。如右圖中“倉”、“臣鯇蒼”二印左右兩邊都有較寬厚的紅地,而上下則基本沒有紅地。汪關(guān)的“博觀堂”與陳萬言的“墨兵”印,大紅大黑,猶如一塊古碑,嚴(yán)整地矗立在面前。
左右留白法,如“外(門/外)”、石濤的“老濤”以及林皋的“嘉會堂”、趙之謙的“如愿”。這類印章的最大特點是“清”、“虛”、“雅”、“挺”。
印章一般以方正、端莊、平穩(wěn)為準(zhǔn)則,但也有印章印文歪斜奇巧,如“軍假司馬”、“安樂鄉(xiāng)侯”、朱耷的“閑夫”印,“詩腸鼓吹”
在設(shè)計印章章法時,將印文重疊在一起,稱為印文重疊法。印文重疊法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如下四種:一,朱文疊在白文上。如“王素”,“王”字刻成滿白文,而朱文“素”字重疊在“王”字之上。二,朱文疊加在白文上,朱文周圍設(shè)置邊欄。如右圖中“醉墨軒”印。其三,白文重疊在朱文上,如“尤水郵”印。其四,朱文與朱文同文重疊,且某些點畫共用。如右圖中“合同”,印文系楷書書體,布局疏密合度,飄逸奇妙。
印上留紅法。印文上方留有一塊紅地,而印文下方相對不留或少留紅地。“成超白事”、“董宣印”兩方漢印,明代梅清所刻的“不薄今人愛古人”一印。“歸昌世印”左邊朱文,右邊白文,但是看上去渾然一體,而且文字上方都共同留紅,百看不厭、回味無窮。
印下留紅法。印文文字在上,而印文下方留出一塊紅地。“博山集家丞”、“劉昌”、“一聲長嘯海天秋”三印,印文方正,線條挺拔,緊靠上方,而印下有一塊大小不等的紅地。再如“適園”一印,點畫雄厚古樸,下面留有厚厚的紅地,“適”字走之旁下拖至印下角。這一拖筆,活了全印,意到韻足。若把這—拖筆割去,不僅顯得紅地太多太厚,而且全印立時顯得缺乏活力。“月落烏啼霜滿天”體現(xiàn)印下留紅之趣。
“十五的月亮最”一印,最什么?這個字雖然沒有刻出來,但是人人皆知是個“圓”字。再如下圖中漢印“宋長公”,印面一分為四,其中有一個字的位置空在那兒,顯然這個字應(yīng)是“印”字。“右曹中郎將”和“淡薄之中滋味長”二印,句子是完整的,不缺任何字,但印面上“中”字之下空了一個字的位置未刻,這是又一種形式的缺字印章。
概言之,缺字法刻就的印章有三種形式:一、印面上刻滿了印文,但句子不完整,缺少一個或兩個常用字;二、印面上有一個或兩個空地,而印文句子是完整的,這是留空缺字式印章;三、印文句子缺字,而印面又相應(yīng)地留有空地的缺字式印章。
印文破殘法。戰(zhàn)國玉璽“隗長”、西晉印“冠軍將軍章”以及封泥印“齊郡太守章”都是典型的印文破殘式印章。何震的“笑譚間氣吐霓虹”、戰(zhàn)國印“隗長”等,破殘不僅表現(xiàn)在邊欄上,而且表現(xiàn)在印章中的點畫上。印文破殘式印章沉雄古樸,拙厚老辣,充滿時代的滄桑感,也充滿懸念。刻制這類印章,可用刀把或小錘敲擊,或?qū)⒂≌轮糜诓即校钇錆L動碰撞,直至磨損破殘。
漢印“壽昌”,把印文設(shè)計成鳥蟲篆。文士英的“鳶飛魚躍”一印,似真的鳶在飛、魚在躍;葉梅的“永寶”,用水草葉構(gòu)造成印文;汪芬的“世昌”,用許多金龜巧置而成;商承祚的“錫永”,用栩栩如生、鳴叫不已的小鳥組成印文。這類形式繁多、內(nèi)容豐富、多姿多彩用美術(shù)法刻制的印章不勝枚舉,雖然受到諸多貶意微詞,但作為一種新穎別致的形式,總有人會喜愛。
印文飾靈法,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流行一種沒有文字的圖形印,前人曾稱之為肖形印。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稱為“四靈”。古璽“長幸”外方內(nèi)圓,四角飾了四個蝙蝠;古璽“王昌之印”,朱文闊邊,四周靈形為白文;漢印“馮”,只飾了單靈。
印文飾紋法,“日幸”,朱文白文相間,印文呈圓形,方與圓兩道邊欄之間還加了四個圓點。漢印“昌”采用了十多個圓形,組成一個“圓”的世界。古璽“長升”、“王土”,漢印“羊迨”等印,它們的花紋錯綜復(fù)雜,比印文占有更多的面積與位置,故這類印章在章法設(shè)計時,印文與花紋必須同步考慮構(gòu)思,做到統(tǒng)一和諧,相輔相成。
印章除印文之外,再配以圖形。把圖形布滿整個印面,印文只占印上、印下或印角等處的很小一部分,古璽“遺”,印文在上方,下方配了一幅奔馬圖,十分簡扼生動,富有情趣。漢印“宜子孫”,印文右置,印左配了一幅人物圖。又如“九鼎”,印中無文,但鼎數(shù)為九。
對稱是美學(xué)中最為基本的準(zhǔn)則之一,它能給人以平衡、協(xié)調(diào)的感覺。對稱法是章法布局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對稱之本意是指從中間對折,圖形左右兩邊或上下部分可以重合。但在篆刻章法中,不僅如此,它還包括印面上局部與局部之間的對稱、文字與文字之間的對稱、點畫與點畫之間的對稱。例如“千秋”一印,左右大致相同;漢印“射過射過”,左右“過”同,對稱較為一致。例如鄧石如的“日日湖山日日春”印,印中利用三個“日”字呈對稱布局。主觀手法,是指入印文字不具備客觀的對稱性,而通過合理的大小、繁簡、拐讓、屈伸、離合等變化,來達到印文點畫對稱或近似對稱的效果。例如“盤白石長坐素日”一印,“盤”、“坐“、“素“三字中部的點畫設(shè)計成方折曲屈的形態(tài),營造了橫向?qū)ΨQ的的視覺效果,以縱取勢,很有意趣。
印面上出現(xiàn)—個方塊、—個三角形或一個圓點,十分引人注目,不用說,這是篆刻藝術(shù)家著意安排的一個閃光點。確切地說,它是印面上的一只“眼睛”。古璽“男長”,印文幾乎全是方筆,其中卻有一個“圓眼”;漢印“率和旦”,“瞪”著一只兇狠的三角眼;古璽“丁氏長年唯印”之“眼”,好像已開過刀做過“美容”,系“美目”;漢印“丁少翁”之印眼,狀如一枝箭,不如稱其為“箭眼”;清人劉墉的“日觀峰道人”之“眼”,如電光四射,堪稱“怒目”。
“軍假侯印”,外形方正,沒點畫卻短缺了不少:“軍”字缺上畫與右畫,“侯”字亦缺了上畫并缺左畫,“印”字缺左畫與底畫,“假”字右畫缺了很多。明印“立義行事”,四邊光潔整齊,四角以圓為主,這四個字的點畫缺了很多,而且缺得很有技巧。
點畫粗細(xì)法,系指人印文字的點畫在章法布局中有粗有細(xì)之謂。例如漢印“蠻夷里長”、漢印“南深澤尉”、“高鳳翰印”、“動正用和”,均是典型的點畫粗細(xì)法印章。
何震的“放懷”印、齊白石的“奪得天工”印,都特具放射法特征,屬整體放射。局部呈放射形態(tài)的印章。如古璽“長乘車”、晉印“廣典衛(wèi)令”中的“乘”與“典”兩字,均呈放射狀。此外,還有一種印章,印文有多組、多個局部向不同方向作放射狀,如“千巖秋氣淳”的“巖”與“氣”兩字。
“楊博”、漢印“萬延年”,其印文的某些線條粘接并連。這種白文粘連印猶如銅板銅塊埋在地下,年久日深,銹蝕斑斑,因此俗稱“爛銅印”。再看歸昌世的“君子有常體”朱文印,印文線條之間時有粘連,也猶如銅條銅桿埋在地下,年久日深,銹蝕斑斑,故這種朱文印俗稱“斑銅印”。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印文的線條與線條之間時有粘接并連,這也是與印文破殘法的不同之處。粘連法印章的總體風(fēng)格是蒼古淳樸、典重高雅、落落大方、自然天成。陳衡恪的“無娛為歡”,印文四個字皆采用粘連法,氣貫全印。
如晉官印“殿中武力司馬”、瓦當(dāng)“京師瘦當(dāng)”、鄭燮的“板橋”、陳堯廷的甲骨文印“往事越千年”。值得—提的是,齊白石的印章堪稱方折法的典范。如其“有衣飯之苦人”一印,每根線條單刀直人,不是放射延伸,就是直沖到底,方折的意境與氣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方折法印章貴在剛勁,它給人的感覺是爽直暢達、干凈利落,毫不拖泥帶水。
印文的線條有方折的,也有圓轉(zhuǎn)的,我們稱印文線條圓轉(zhuǎn)的印章為“點畫圓轉(zhuǎn)法”印章。如 “公孫中印”,其印文線條以圓轉(zhuǎn)為主,轉(zhuǎn)折處也呈圓角之狀。另“曹娛”一印,每個點畫皆呈圓狀,多姿多彩,異常別致。鄧石如的“意與古會”、汪關(guān)的 “松圓道人”、張大千的“大千父”等印章,由大圓、小圓、半圓、曲圓組成了一個圓的世界。
刻制時,用刀應(yīng)審時度勢,因字而異,因勢利導(dǎo),隨彎而轉(zhuǎn),重在流暢。尤其是應(yīng)避免走刀,造成斷層與稚折。宜在圓轉(zhuǎn)之中求拙、求趣。
印章上的文字或文字點畫,有以方為主,稱為方折法印章;也有以圓為主,稱為圓轉(zhuǎn)法印章。方與圓是一對矛盾,我們可以將它合二為一,將其巧妙、合理地布置于一印,形成方圓相參、方圓結(jié)合或方中寓圓、圓中寓方的格調(diào)。 “思離群”, “王舍”一印,王字為方,舍字為圓,呈左圓右方格局。漢印“公車賞”系上圓下方的格局,趙孟畹摹罷蘊迂,則呈對角方圓的布局。
縱貫上下之垂線為主體的印文布局法,稱為“點畫垂直法”。漢印“張疙”,印文豎線細(xì)垂方直,橫畫短小。漢印“丁詡印”、丁敬“大宗”印,豎畫粗壯挺勁,而短小的橫畫基本在印之上方,形若街坊巷口之柵欄,故也有叫這類印章為“柵欄法印章”。漢印“丁詡印”、文彭印“檀心軒”,其印文豎畫粗壯且排列緊密,而橫畫俱在印上或印下,猶如昔日的手工織布機,故稱這類印章為“緯系文印章”。在刻這類印作時,一般都是沖刀或切刀而為,勢如破竹,一貫到底。它給人的感覺是恢弘、端莊、方正、古樸、豪邁。
有一種印文的點畫以平橫為主體,而將豎畫壓縮或作減短處理,整個印面橫畫多于豎畫,這種章法布局稱為“點畫平橫法”。如圖中西漢印“石泉右執(zhí)奸”,印文橫畫密布,并占主導(dǎo)地位,而豎畫十分短小,很不起眼,系典型的平橫滿白文印。漢印“史左”、“巨董千萬”平橫法氣息特別濃郁。朱文的平橫法特色亦不遜于平橫滿白文印。諸多元印、明清印人的印章,如“管軍總把印”、“黃氏大易”等印章,以平橫為基本單元,組成了左右貫通的音符樂章,讓人感受到平衡的心態(tài)與淡泊的氣息。
將印文某些線條有意拉長或放大,形成超乎尋常的向背關(guān)系,即點畫向背法。瓦當(dāng)“大富”,“大”字橫畫、“富”字的“宀”均系貫滿全印的圓曲之線。魏晉印“樊纘”,印文下方的兩組線條均是背對背,呈反方向布局。何震印“真實居士”、米萬鐘印“文石居土”以及趙之謙的“長守閣”印,設(shè)計了許多組向背線條,有同方向的,也有反方向的,有從上至下的排列,也有從左至右的排列。
漢印“茁川侯印”,“程義”印的“義”字豎畫下插,“趙道”印的“趙”字右部插到左部中。“竇中孺”印,“中””字筆畫稍讓位于“孺”字,“孺”字的左右偏旁又互相左移右讓。“陸陽”印中,“陸”字“土“部的中豎長長地伸到頂部。
小結(jié):初見此文,甚為歡喜。方法很多,林林總總,錯綜復(fù)雜。于是整理圖片,刪減評論,保留主意。以饕刀友之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