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職能職責 建立權責清單 推進松綁減負
各地以機構改革為契機 推動形成職責邊界清晰、層層負責的工作責任機制
職能明確、責任清晰,是干部擔當作為的重要基礎。各地結合鞏固深化機構改革成果,厘清職責邊界,建立健全責任清單,壓實工作責任,著力解決職能交叉、職責重疊、權責不清、辦事推繞拖等問題。
理順厘清職責關系。各地積極理順不同層級、部門、崗位之間的職責邊界,調整轉變優化職能,建立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確保邊界清、職責明、關系順。吉林、安徽、廣西、甘肅等地堅持“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優化部門“三定”方案,厘清職責邊界。湖南轉變14個省直部門的41項職能,界定7個省直部門32項重大職責分工,市縣兩級劃轉調整職責5100余項。黑龍江對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國土空間規劃、城鄉污染排放監管、農業投資項目管理等職責進行調整優化。河南建立健全職責交叉問題協調機制,對可能出現交叉扯皮的問題進行“會診”,研究提出意見報請省委、省政府決定,33個省直部門共理順職責交叉重疊事項38項。海南著眼海南自貿區(港)建設需要,順應“多規合一”管理體制,按照行政審批權相對集中的原則,厘清部門管理機構職能業務關系。南昌市新建區撤縣設區后,明確城市綜合執法和市場監管、生態環境、交通運輸等執法界限,并采用“局隊合一”模式,整合綜合執法力量,減少多頭執法、多層執法和執法事項。河北、寧夏、重慶等地對機構改革后各地“三定”規定執行、職責設定、責權落實等情況進行“回頭看”,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建立健全權責清單。各地探索建立權力和責任清單,調整規范權責事項,層層壓實責任。安徽積極推進權責清單制度建設,連續4年制定省級權責清單目錄。湖北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權責清單體系,制定省級權責清單2637項,市縣兩級權責清單3737項、4115項,鄉鎮通用權力清單79項。江蘇印發《關于對江蘇省行政權力清單進行動態調整的通知》,對“三級四同”權力清單進行梳理,調整權力事項2843項。山東聚焦基層反映集中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7方面問題,編制《縣鄉“屬地管理”事項主體責任和配合責任清單指導目錄》,明晰縣鄉主體責任和配合責任。安徽蕭縣、寧波市江北區、山東肥城市等地分別制定權責清單和執法清單,明確職責和執法邊界,著力解決職能交叉、相互扯皮問題。
規范清理審批事項和責任書。各地以提升職能實效為導向,及時規范和精簡各項審批事項,對不合理、不適宜的責任書(狀)進行集中清理,促進職能高效運轉。江西清理規范各類行政許可、資質資格、中介服務事項,最大限度減少各級政府對市場的直接干預,省本級行政審批事項精簡70%以上,市縣兩級精簡50%以上。新疆下發《關于全面梳理統計“一票否決”和簽訂責任狀事項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做好摸底梳理、集中清理等工作。湖南對責任狀開展專項清理后,省級層面與市縣簽訂責任狀由19項減至2項,市縣也大幅壓減。河北滄州市制定《重大行政許可決定法制審核暫行辦法》,實現50個證合一辦理,審批時限壓縮60%以上。四川、江蘇蘇州市、福建南安市等地嚴禁以簽訂責任狀等形式,將縣級部門工作任務責任轉嫁給鄉鎮,為鄉鎮干部營造職清責明的干事環境。
著力為基層強權減負。各地明晰基層職責定位,建立權責對等關系,既賦予責,又授以權,及時糾正簡單以“屬地管理”名義把責任層層下移等問題。浙江突出鄉鎮加強黨的建設、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公共安全等功能定位,明確鄉鎮平均行政權力事項128項、責任事項100項。北京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街道工作的意見》,賦予街道對轄區設施規劃參與權、重大決策建議權等6項權力,確保基層有職權、有資源為群眾服務。河南取消街道招商引資等考核指標,將街道服務經濟發展的重點向采集企業信息、服務駐區企業、優化投資環境等領域集中。天津出臺《關于進一步開展社區減負工作依法厘清居民委員會職責提升為民服務效能的意見》,明確不得將社區作為行政執法、拆遷拆違、環境整治等事項責任主體,凡委托給社區辦理的服務事項,須聽取基層意見并審查,未經批準的基層有權拒絕。新疆、寧夏、江蘇等地開展鄉鎮、村(社區)基層減負專項治理,全面梳理部門單位延伸到基層工作任務,清理規范工作任務和責任清單,讓基層干部“輕松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