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對于疾病的認識

西醫的疾病種類及亞類細目有22500種,而中醫疾病在《傷寒論》中只分六種,加上《金匱要略》中的雜病病名,共計約五十種,就概括了所有的疾病現象。

神是一,陰陽是二,三就是三陰三陽。

中醫作為真正意義上的自然醫學的定位,基于《內經》中“道”和“神”與“陰陽”等重要概念蘊義的抉發和合理推論,這是一件有趣又非常嚴肅的工作。

根據《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西醫的疾病種類及亞類細目有22500種,

1,中醫治病的基本原則

中醫治病的基本原則是辨證論治,意味著中醫抓住了“證”,就可以完成對疾病的施治。那么,“證”的實質是什么呢?這個問題與中醫對疾病的根本認識相關。中醫認為人之生命活動是由陰陽二氣交感氣化完成的,并以陰陽二氣的升降出入為基本形式。正常情況下,此升降出入有一定常態,超過常態就可能發生病變?!白C”即是陰陽二氣在升降出入過程中,不同程度地超出常態,偏離了本位所表現出來的癥狀性質的概括。

那么,陰陽的本位又是什么?陰陽的本位是指在人體陰陽的本體結構中內陽外陰的相對位置。對于這一本體結構的認定,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直覺來形象地感受。試想,在生命個體內,如果陽在外,陰在內,給上一個時間過程,陰陽一動則自然分離;而內陽外陰,給上一個時間過程,陰陽一動則自然實現交感,屬性使然。

陰陽的體如此,而陰陽的用又當如何呢?陰陽的用就是在體的基礎上進行升降出入的活動。故人體欲無病,需保證陰陽二氣的交感氣化不偏離內陽外陰的本位范圍,這是前提,亦是“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實質。

中醫論發病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那么,何謂“正”?何謂“邪”?中醫認為:“當其位則正,非其位則邪” 故在人體內陽外陰的本體結構中,陰與陽升降出入活動未偏離各自的常態即本位范圍為正,偏離了各自的本位范圍的則為“邪”,亦即“正”為“當其位”的陽氣或陰氣,“邪”為“非其位”的陽氣或陰氣?!靶啊钡臓顟B亦稱為“逆”,即《素問》所謂:“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傷寒論》則曰“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即指中醫以望聞問切所獲脈證,對陰陽正邪進行判斷,并調整其“逆”狀態,設法使發生不同程度“逆”的陰或陽回歸各自的本位,保證氣血通調,使機體痊愈。故辨證論治的實質從根本上就是“扶正祛邪”。

因此,“辨證論治”的問題,可以歸結為一個更本質的問題,即陰陽與疾病的關系問題。

2

中醫自愈機制的揭示

陰陽的問題無非有兩個方面,即“陰陽和”與“陰陽不和”的問題。什么是“陰陽和”呢?《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絕” 。“陰陽和”就是陰陽二氣由體而用的完善狀態,不管如何升降出入,陰陽都遵循著“陰平陽秘”的原則,其陰陽關系能很好地保持在內陽外陰的本位上。陰陽不和呢?即陰陽二氣在升降出入中超出了常態,其陰陽關系離開了本位,處于“非其位則邪”的狀態。

關于“陰陽和”的意義,我們需要一個更清晰的表述。《傷寒論》曰:“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這里提到一個“陰陽自和者,必自愈”的問題。那么,人體是否存在一個“自愈機制”呢?回答是肯定的。對此,我們可以從《素問·至真要大論》的兩段經文找到進一步的線索:①“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②“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何謂“調”呢?“調者, 和也”(《說文》)。因此,以中醫的立場而言,我們在觀察和治療疾病時,不要細究是什么病,只要把陰與陽調到各自的本位,調到“陰陽和”的狀態,亦即“正”的狀態,保證人體氣血通調,人體就會自然而然地處于自我向愈的過程,直至痊愈。也就是說,人體確實存在一個“自愈機制”,實際上,這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一個根本思想,而且,這一機制在中醫理論與臨證中是根本性的,是一以貫之的。

3,中醫作為自然醫學定位的基本原由

1、“一陰一陽之謂道”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何謂“得道”呢?《周易·系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故得道者,其在陰陽和也?!兜赖陆洝酚衷唬骸叭朔ǖ兀胤ㄌ欤旆ǖ溃婪ㄗ匀弧?。因此,可以明確下來,如果人體之陰陽處于平衡的“和”的狀態,就能合同于道,就能“道法自然”。

2、“道法自然”蘊義的抉發

那么,我們對“道法自然”又能作出什么解讀呢?“自然”二字的確實含義是什么呢?“自”指自在的本身,“然”為當然如此。《道德經》所給出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是絕對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是道的本來屬性,它根本不需要另外效法誰,道本來如此,法爾如是(參考文獻:南懷謹《老子他說》[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243)。故中醫自愈機制的基本原由,可以如是說:只要人體陰陽處于“陰陽和”的狀態,氣血就會處于通調狀態,人體就能夠接近或處于“道法自然”的狀態,就自然而然地處于康復或健康的狀態。這是一個至為重要的觀念,如果中醫工作者能真正領悟其中真諦,臨證時方向上就不會混亂,也不會被這個病菌那個病菌迷惑。

4,中醫自愈機制的進一步討論

自愈機制的頂層設計是陰陽和,陰陽和才能道法自然。而人體的陰陽和,是在天地氣交中的陰陽和,是與天地四時陰陽相通應的陰陽和,這不惟關系到生命的本質,亦關系到疾病的實質。因此,當我們對人體的自愈機制作進一步討論時,前提就是以天地氣交的氣化活動為其背景。

1、關于“癥候”的原本定義

陰陽二氣的活動通過什么來體現呢?通過“象”。故《素問·五運行大論》有曰“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那么,氣變化的最小單位是什么呢?《素問·六節藏象論》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所以,我們說氣變化的最小單位是“候”,或者說“候”是體現氣象的基本單元。因此,“癥候”的原本定義是:處于天地氣交中的人與六氣變化不協調的異常的生命征象,這里強調了癥與候的必然聯系性。如《素問·氣交變大論》在討論“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時,癥候描述為“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上應歲星”。雖然,這些癥候是指“歲木太過”時出現的相應反應,但卻有一般性的意義,即生活在天地氣交中的人,其身體的仼何反應無不是對天地陰陽氣交氣化活動的感應,如果這種感應出現了異常,就可能發生疾病。故《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 因而,我們對癥候的審察,必須是在天地六氣變化背景下的審察,所謂“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是也。

現代中醫教科書對“癥候”的解釋,通常是指互相關聯的癥狀總稱,沒有考慮“癥”與“候”的必然聯系,表面上是對一個概念的解釋有出入,實際上反映了思想觀念的差異和中醫原本思想觀念相續上的斷裂。

2、人體“法則天地”的兩個根源

人體“法則天地”的兩個根源是“氣立”和“神機”。何謂“氣立”?何謂“神機”?《素問·五常政大論》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于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素問·六微旨大論篇》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薄端貑枴ぬ煸o大論》則曰:“故在天為氣,在地為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以上論述,使我們能夠從原有的天人合一的諸多信息中找到核心,并一以貫之。

人體生命活動有兩個根源,一個是根源于外根源于天的,名曰“氣立”;一個是根源于內根源于人的,名曰“神機”?!皻饬ⅰ笔鞘裁茨??氣立實質上就是指宇宙間三陰三陽,即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太陰濕土,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六種存在。此三陰三陽是陰陽二氣交感氣化的六種表現形式,它們是天地變化的綱紀,主導著生命活動的次序和有效性。如果沒有天的春夏秋冬六氣背景的氣化活動,大地就沒有生命在形上的生長收藏,所謂“氣止則化絕”。而神機是什么呢?神機實質上是指與天之氣立息息通應的臟腑經絡。臟腑經絡只有在能夠與天之氣立息息通應時才存在機能上有效性,才稱為神機,所謂“形氣相感”也。而“神去則機息”,強調的就是臟腑經絡與天之氣立通應的前提為有“神”的存在,如果無“神”,生命之“機”將停息。由此引出的問題是,病機是什么?所謂病機,即生命個體不同程度的“神去”之“機”?!皺C”生病時,相應的臟腑經絡機能便不能有效地與天之氣立相通應。那么,關鍵的問題來了,中醫的“神”又是什么?

5,《內經》中“神”的蘊義的探討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薄鹅`樞·天年》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黃帝曰:何者為神?岐伯曰: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span>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但上述經文中,作為“萬物之父母”的天地,其陰陽動靜上面,還有一個力量,即“神明為之綱紀”,而不直接說是陰陽為之綱紀;而“成為人”的條件,除具“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藏已成”外,還必需“神氣舍心,魂魄畢具”。那么,此處“神”或“神明”是什么?如果簡單說是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或其主宰,或是心主之神志,顯然失之含糊而難以準確理解上述經文。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

《素問·五運行大論》曰“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萬物,何以生化?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逦叮郎?,玄生神,化生氣。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氣為柔,在藏為肝。其性為暄,其德為和,其用為動,其色為蒼,其化為榮,其蟲毛,其政為散,其令宣發,其變摧拉,其責為限,其味為酸,其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肝,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边@是經文中對“神”在東方的系列作用的描述,在同篇大論中,對神在南方、中央、西方、北方都有相應的描述。在這里,我們可以體會到,神是某種將天地人一系列相關因素統一起來的宇宙力量。近人李陽波將這種相互關聯的因素鏈名之曰“宇宙神系”,或結合上述經文中具體給出的“生”、“在”、“其”、“傷”、“勝”諸因素發明為“六生五在十二其三傷三勝神系” ,用意極其深刻。對于這樣一個“宇宙神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著幾乎相同的描述,而《素問·天元紀大論》在神的蘊義上也有著等效的呼應,故在《內經》的理論精神中,對神的生化作用的強調是顯然的。

那么,神之于創生萬物的道又是什么關系呢?

以上《素問·五運行大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素問·天元紀大論》三篇大論皆言及“在天為玄”和“玄生神”。何謂玄?我們以“在天為玄”為引,聯系古人用圭表觀測天道變化的史實,認為玄即是日晷玄影,天道的變化產生了玄影的長短變化,而玄影的長短變化過程又出現了萬千氣象,故《道德經》首篇以道之“玄之又玄”為“眾妙之門”,《周易·說卦》則曰:“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薄吨芤住は缔o》亦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前后貫之,神與道便顯示出了直接的聯系,“如果我們把道認定為天地的本體,那么,神只能是道之用,或者認為神是道的一個信用?!?(參考文獻:盧崇漢《扶陽論壇5》[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49-52)

神為道之用,陰陽又是什么呢?《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薄端貑枴の暹\行大論》則曰:“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币来藘啥谓浳?,可知萬物皆備之陰陽,亦為道之用也,并通過象反映出來。神為用,陰陽亦用,二者關系如何呢?《素問·玉版論要》曰:“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薄暗涝谟谝弧?,此“一”顯然指神。上下綜合,其結論:神是一,陰陽是二,以其對待故;那么三是什么呢?三者多也,以《內經》立場言,三就是三陰三陽。三陰三陽者何?即前述之少陰君火、太陰濕土、厥陰風木、少陽相火、太陽寒水、陽明燥金,其“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秲冉洝吩疲骸皶希鲝钠浣洝?,此經亦謂此三陰三陽也,化生萬物在斯,會通天地與人亦在斯,其所本在道,所出在神。因此,道之后曰神,神之后曰陰陽,陰陽曰象,象以三陰三陽變化之為用顯示耳。

3、關于神與精的關系

神之為“一”與陰陽的關系,我們尚可從神與精的關系來進一步闡明?!秲冉洝吩?“精化為氣”,又云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由此推斷,精是氣的貯藏形式,氣為陽,藏指陰用,精即是陰陽的對立統一。相對而言,精在人體就是一,其藏于先天腎,腎屬水,亦與一相應,以“天一生水”故也。那么,精與神又是什么關系呢?《道德經》第二十一章曰“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如何理解呢?天地之德,惟道是從。道之下有象,象中有物,物中有精,而精中有信。自古及今,我們以此而閱“眾甫”?!氨姼Α闭吆危咳f物之始也。物質者,沒有信息是不可想象的?!肚f子·逍遙游》曰:“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以息相吹也?!边@也有一個息,描述春喧時際,生物以息相感而競發之狀,斯息即信耳。古文字學家于省吾認為,“神”與“信”古代通用。故精中有信,即精中有神。如此,精之真義粲然自出,其因陰而質,因陽而能,因神而信,“故精也者,乃藏于腎之陰陽合一且存信者也,其質也、能也、信也、一也”(參考文獻:盧崇漢《扶陽論壇5》[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49-52) 。所謂質量、能量、信息合一之種子也?!吨芤住は缔o》曰:“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蔽镏w撰通德,同氣相求,乃其中有信也。精中所藏的最基本的信息就是陰陽和,這與人體內陽外陰的本體結構是一致的,故《素問·金匱真言論》曰:“精者,身之本也。”

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又云“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依此而言,人之不病,在“正氣存內”;人之所病,在“其氣必虛”。這里,虛為何?“精氣奪則虛”;正為何?《廣韻》曰:“精,正也。”《靈樞·小針解》曰:“神者,正氣也?!惫收f,生病是“正”出了問題,亦即“精”出了問題,“神”出了問題,“一”出了問題。就《內經》精氣理論而言,精是氣的貯藏形式,氣是精的起用狀態。精為體,氣為用。生命活動實質就是精氣互化的活動,所謂氣化也。精足而氣充,氣充則氣血通調,故氣血通調亦反應出精的狀態,精神的狀態,故《素問·八正神明論》曰:“血氣者,人之神?!薄端貑枴乎蝉氛摗酚衷唬骸靶伪籽M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這里是指精的氣化出現了嚴重問題,導致神用“不使”而引起“形弊血盡”。精的氣化正常與否,可通過陰陽之象反應出來。因此,我們通過對陰陽具體象的把握和干預,實現精足于內,實現陰陽和,實現道法自然,而神機自調,疾病自愈。

6,道觀照下的心主神明蘊義的揭示

1、同本于神化生的志意與藥之性味的等效性的說明

前面針對《素問·五運行大論》對神作用的描述,我們討論了宇宙神系,即“六生五在十二其三傷三勝神系”,其中,以五行為歸類,諸多的元素歸在同一神系。如在木,除風木肝喧酸等外,還有“其志在怒”;如在火,除熱火心暑苦等外,還有“其志在喜”;如在土,除濕土脾靜兼甘外,還有“其志在思”;如在金,除燥金肺涼酸外,還有“其志在憂”;如在水,除寒水腎凜咸外,還有“其志在恐”。很顯然,上述五行歸類的元素中,包含有藥物之四氣五味和怒喜思憂恐五志,那么,既然這些元素同本于神的化生,如果藥物之四氣五味能調治疾病,則怒喜思憂恐五志亦當可同樣調治,故《內經》既有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調其氣使其平也”,又有“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和“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憂,思勝恐”的志意調病法。如此,志意與藥物之氣味在防治疾病上找到了共同的邏輯起點,即神化生的本源性。而對神化生之本源性的進一步思考,則把我們徑直帶入到中醫心主神明的“本地風光”中。

2、心主神明的本體意義的開顯

(1)關于心道一元

《素問·氣交變大論》曰:“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意為天地動靜的綱紀,是由神明決定。天地動靜的綱紀是什么呢?《素問·天元紀大論》直接曰:“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蔽覀冊谏鲜觥端貑枴の暹\行大論》的“六生五在十二其三傷三勝神系”做了充分的描述。神明,神之顯也。而道為體,神為用,故亦可說,神明者,道之所出也。《素問·至真要大論》又曰:“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庇质鞘裁匆馑寄??是說天地運動變化的規律是與人神相通應的,這是天人合一的一個經典表述。人神在人體中指什么呢?毫無疑問,人神與心直接相關,所謂心主神明也。關于心,《靈樞·邪客》定義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關于心的功能,《素問·靈蘭秘典論》則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薄端貑枴の暹\行大論》言道之用,其神在肝在心在脾在肺在腎,且相應之志在怒在喜在思在憂在恐,而《內經》則謂心為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神明出焉。因此,心道相應也,合而揆之,可謂心道同體,心道一元矣,曰“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本來如此矣。歸根結蒂,道之用就是心之用,心之用就是道之用,心用即神用。心道一元的揭示,使我們對中醫的認識及合道手眼達到了一個嶄新的境界。

(2)關于“心為神之舍”之先天與后天

如果說,心道一體,人體不就天生與道合一了嗎?不就天生就得道了嗎?事情沒有那么簡單。我們說心道一體是本質上的,是一種先天的狀態,而后天的狀態又是復雜的,這可以從兩方面說明。一、就體而言,《靈樞·大惑論》曰:“心者,神之舍也。”既然是“舍”,意味著心是有形的,有相應的“器”?!兑谆吩唬骸靶味现^道,形而之下謂器”,就理論而言,雖然本質上心道一元,但心在生命之一定階段是道的后天的形而下之“器”,這后天的“器”就會受到天地陰陽氣交變化的影響而可能不同程度偏離道的綱紀,導致“主明則下安”出現麻煩。二、就用而言,《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币鉃樾氖巧母?,是神變化的起源。心神在后天的用,有可能發生什么變化呢?讓我們對下面的經文作一個觀照,《靈樞·本神》曰:“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贝颂幷f的是人后天心神活動的來源及其變化發展過程,其不僅蘊含有兩精相搏而留下的“其中有信”,而且還有其心“任物”功能帶來的后天的“意志思慮智”的形成,如果這些活動偏離了天地之綱紀,就需要調神養生,以合天地神明之道。故《靈樞·本神》緊而續曰:“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倍酥阅軌蛘{神養生,在于心為神主故;而心為神主,本質上在于心與道同體,神明出焉故。心如斯本質,使其成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者。故《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敝猎账寡浴?/span>

7,合于道的基本精神與境界

心調神養生的基本精神,首先反映在《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币源讼鄥?,《道德經》第十六章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薄吨芤住ゅ鑲鳌吩唬骸啊稄汀罚湟娞斓刂暮??”故調神養生的根本在于虛靜,對此,《中庸》更從體和用的高度給出虛靜調神的精義,其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指出虛靜在“喜怒哀樂”的“發”與“未發”兩種狀態下都能實現,曰“中”曰“和”也,并一語中的道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真諦,即“致中和,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醫的真諦,得無相與乎?具體而言,《靈樞·本臟》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素問·生氣通天論》曰 “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故圣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后又曰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再曰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鞭穸却颂幗浳模覀儼l現其中蘊含著一個次第,即通過虛靜的功夫達到志意和(治),志意和則陽氣固,陽氣固則精神專一,終致“服天氣,而通神明”,這實際上是一個以調神為主,完成個體生命精氣轉化的最佳化,達到人神與天地大紀通應的過程。這里,“陽氣固”是個關鍵環節,它是陰陽關系之要害,是我們治病上的具體著眼點,同時也是人體積精全神,提升生命質量的基礎和前提,這種對精氣神和諧狀態最佳化的積極追求和體驗,實質上是一種對生命的修煉。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對真人、至人、圣人、賢人的描述,便是這種修煉功夫所能達到的不同境界的認定。因此,在中醫看來,調神不但能養生,而且還能超凡入圣,這實在是一個令人鼓舞的愿景。而作為中國道家標志性成就的內丹術,則把這種精氣神的修煉,在理論與實證上推上了一個高峰,形成了一個守丹田、通任督、積精全神、合道若一的系統程序。因此,有學者認為“內丹學實為中醫學的極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教你學中醫(11)氣化
《黃帝內經》隱藏的驚天之秘(一)
太極拳心經2
中醫的辯證哲學--陰陽
衣養萬物——《道德經》與生態文化(第五章)
《道樞》(九):陰符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和县| 且末县| 宝清县| 错那县| 肇东市| 威海市| 木兰县| 临邑县| 长泰县| 锡林浩特市| 汤阴县| 天台县| 太原市| 六枝特区| 绿春县| 海伦市| 丘北县| 富锦市| 都兰县| 贵阳市| 洮南市| 皋兰县| 江山市| 陇川县| 东港市| 马尔康县| 玉山县| 资阳市| 台东市| 连江县| 泸州市| 荃湾区| 黄浦区| 和平县| 格尔木市| 佛山市| 务川| 广丰县| 邛崃市| 洛南县|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