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養老主要有三種途徑:養兒防老、存錢養老、社會養老。第一條路是以血緣關系養老,年輕時撫養子女,年老時子女贍養,這里一個大問題是子孫不肖怎么辦?你真碰到敗家子,不但養老指望不上,他還啃老,這是大麻煩。第二條路是存錢,自己養自己,只要有錢,勞力可以買,以此彌補老年人自身勞力不足的缺陷。這里一個比較大的管理問題,就是你要找個特別稱心的保姆不容易,多數人家請保姆主要是負責帶孩子兼做家務。至于照顧老人的,大多是老人獨自生活很困難,比如手腳不便沒法燒飯的,或者干脆就是躺床上不能動的那種。第三條路是依靠社會力量幫助養老,比如去養老院,或者你有養老保險。不過這些事情都得先花錢才能享受到養老,其實還是存錢養老。所以如果說養老只有兩種途徑,養兒防老和存錢養老,這么說似乎也對。
那么古人怎么養老?其實古人也是這三條路,其中最主要的是養兒防老,或者說家庭防老,因為媳婦也得參與養老,所以整體來看是以家庭為單位養老。養老要靠兒子媳婦,那兒子就一定要教好,兒子教得不好就是害死自己全家,媳婦教得不好也害死自己全家,所以結婚一定要父母之命。
再說說法律,研究古代關于養老問題的法律條文要特別當心,因為許多條文大多是以“補助”的形式出現的,這就很容易上當。比如說,許多朝代都有給老人發放補貼,或者給家屬優惠政策的規定,這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是不是古代給老人的福利特別好,社會養老制度發達?恰恰相反,古人養老主要依靠家庭而不是靠政府。那么,古人的那些給老人的政府“補助”是怎么回事呢?
古代政府為老人提供的最基礎的養老政策是免除徭役,古代免除徭役相當于現代人免稅。古人交稅跟現代不同,現代人是交稅多,服役少,比如你交稅有義務,服兵役也有義務,雖然你當兵的時候不用交稅,但退役以后還是要交稅的。稅和役相比哪個多?那當然是交稅多,服役少了。但古人是反過來的,交稅少,服役多,給國家交錢不需要交多少,但是各種役特別多,不光是當兵,就是修馬路造房子也得家家戶戶出人頭。所以給古人免徭役,就相當于給現代人免稅。
古代老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可以免除徭役,這看似是古代政府給老人的優惠政策,其實不然。因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稅收都不能跟收入脫節太厲害。古代老人勞動力下降,收入下降,免征徭役。現代人如果工資太低,一樣不用交稅,這是簡化征稅,跟養老關系不大,不能被視為政府養老的一種舉措。
關鍵是下一條,年齡到達一定程度的長壽老人,不但可以自己免除徭役的,連家人的徭役也一并免除,這許多朝代都有類似的規定,從商周時期開始就有了。
這就有很多人上當,很多營銷號都拿這規定說事,哇,全家免徭役,古代老人福利不錯啊。
但我告訴你,你只要稍微看下細節你就會知道自己想錯了,甚至不需要我來說,你隨便找個朝代(宋朝以前)的規定看下,都能看出那是營銷號斷章取義騙人的。我給你個提示,幾歲開始家人可以免徭役?回答:80歲。
古人活到80歲那是什么概念?人能活到70已經古來稀了,就是做皇帝的那也沒幾個能活到80的。你給古人說,你活到80歲給各種養老優惠,這話要是放到在現代說,那就相當于叫你延遲退休,等你活到90歲了開始給你發養老金。
具體來說,商周時期的法律規定,只有80歲以上老人,才可以免除家人徭役,而且還只免除子孫一人的徭役,不是全家免徭役。如果你要免除全家徭役,那得活90歲以上。后來漢朝、唐朝也有類似規定,唐朝的規定更加細化,80歲老人配侍丁1人,侍丁就是家庭中負責照顧老人的男丁,這個人免除徭役,這和其他朝代相同。接下來90歲開始,90歲以上老人,配侍丁2人,100歲以上配5人,這就不同了,規定了具體的人數,不是籠統的說全家。
古人為什么要給年紀特別大的人免除家人徭役,是因為古代的徭役制度,不是現代抽稅那樣按收入的百分比抽的,而是按人頭算的,類似于人頭稅,或者按戶算的,以家庭為單位,跟收入多少無關。老人剛剛退休,只是自己沒有收入,不會影響家人,但如果年紀太大,那不但自己沒有勞動力,而且生活自理也逐漸變得困難,需要家人犧牲自己的勞力來照顧老人。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家里出了個老壽星,老而不死,收入下降的不止他一個人,他要連累家里負責照料老人的其他人的收入也跟著下降。現代遇到這個問題,你有錢的請保姆,沒錢的自己照顧,當然如果你選擇了自己照顧,不工作,政府肯定不收你稅。但古代是人頭稅,你就是不工作也得上稅,此時如果政府不給需要負責照顧老人的家人免除徭役,這就等同于變相給這戶人家加稅。因此,如果要確保家庭養老制度得以實施,在財產稅并非主流的古代社會,有長壽老人的家庭必須減免賦稅,以免制度導致家人為了照料老人要承擔額外的社會負擔。至于年齡越長,家庭免除徭役越多,那當然是因為年紀越大需要參與服侍老人的勞力就越多了。
所以,盡管從表面看,這個免除家屬徭役的規定是政府養老的一個舉措,其實不是。我們現在說政府養老,指的是一種社會養老。但這個舉措明顯不是社會養老,仍然屬于家庭養老,只是政府要盡可能減少家中因需要贍養老人而承擔的額外社會負擔,以此來降低家庭養老的制度費用。這跟我們現代政府養老是政府直接給老年人發錢有本質區別。
既然政府補助的目的不是社會養老,而是為了協助家庭養老得以執行,那么政府必然有相應的舉措確保家庭養老得以實施,否則,之前說的免徭役就成了真福利。古代政府對于“不孝”要追究法律責任,最高可以處以死刑。當然真的死刑的其實沒有幾個,除非是有特殊社會影響力的案子才會死刑,比如孔融殺頭的罪名,其中一條就是不孝。這是特殊情況,一般不出現,不過不孝要被問罪是真的。
政府給你免這稅,免那役,就是為了給你提供方便,讓家庭養老制度得以實施,結果你大逆不道,不孝順父母,拒不承擔家庭養老義務,那政府免你徭役何用?所以不孝是要問罪的。即便老人年齡不到80,你還沒享受到優惠,但行為上只要確實破壞了家庭養老制度,還是要追責。因此,古代政府的養老制度跟現代的社會養老大不相同,他那個養老“補助”不是真福利,而是要給家庭養老制度保駕護航。所以政府除了給家屬開方便之門以外,同時還配備了約束家屬行為的法律,并不是直接給老年人發養老金之類的福利錢。
那么,古代有沒有政府直接給老年人發錢的情況?也有。雖然他們發的大多不是錢而是衣食,但發物資跟發錢也沒什么多大區別。
政府免費發放物資給老人的規定,在各朝大多類似,商朝就有向老人發放生活必需品例如糧食之類的規定,南北朝時也出現了“贍給衣食,每令周足”的字眼。不過老人要領到物資是有條件的,多數朝代的規定是,想要領取補助的,僅限“單老孤稚不能自存”。就是說,只有那些完全沒有家庭養老條件的孤老,才能享受政府的社會養老,免得他們實在沒辦法活,真的只能挖個洞自己埋進去了。
這就表示古代確實有政府養老的現象,但家庭養老仍然是主流,政府養老只是一個輔助。
那么,有沒有哪個朝代,即便不是孤老,也一樣可以享受政府養老的?有,宋朝。宋朝有官辦的養老院,免費入住。這就真的是在搞政府養老了,不過宋朝的政府開支之高,后世一般視為反面教材,更何況把政府免費養老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的還是那位著名的藝術家宋徽宗。
這里要說明一下,社會養老不等同于政府養老。慈善機構養老也是社會養老,但這和政府提供養老不是一回事。民間自發開設慈善機構養老也是在宋朝出現的,并沒有什么社會問題。可到了宋徽宗手上就出問題了,他的問題是他把慈善行為由民間自發轉為了政府行為,且不僅涉及養老,還涉及醫療、生育、教育、失業、殯葬等多個領域。這就麻煩大了,因為政府要做事,一定會有對應的考核,這個考核嚴重影響了官員的選拔。徽宗時期,只有認真做慈善的官員才能升官,而且慈善做得越好升官就越快,甚至可以越級提拔,做得不好的則要被問罪。比如,有些州縣刻意控制救助人數,為了應付考核,以無病之人或已故之人冒充救助填表,徽宗發現以后,相關人員被杖刑一百。這事你是不是看著覺得有點眼熟?沒錯現代人用的那些作弊辦法,古人也是這么干的。又有些地方埋尸較淺,徽宗又下令,必須深埋三尺以上,而且還要各級嚴加審查。相對的,溧陽則是創造性地將住屋改為男女分開而得到嘉獎,知縣連升兩級。官員看到這樣的考核會怎么做呢?當然是毫不關心經濟建設,而是耗盡財力大搞福利政策,熱衷于把養老院建成高檔福利院。要飯的乞丐可以免費入住配備女仆和乳母的高級賓館,衣食住行包括被子家具等一應俱全,每日還要大擺筵席。宋朝的國庫本就十分緊張,如此大行慈善更是導致財政更加雪上加霜,前線士兵因為吃不飽飯而逃亡,后方貧困戶倒是活得滋潤。這就是為何陸游如此記載當時的民謠:“不養健兒,卻養乞兒;不管活人,只管死尸”。史書說宋徽宗荒淫腐朽,說他不務正業專搞藝術,又打造各種奢侈用品,然而歷朝皇帝奢侈的何止徽宗一人?當時的整個社會風氣就是貪圖逸樂,荒淫腐朽,這是比皇帝獨自奢侈更為嚴重的問題。
那么,這是不是底下瞎搞,把徽宗的一本好經給念歪了,而徽宗不知道這個情況?不,徽宗心里是很清楚底下情況的,所以他多次下發詔書,要求杜絕過度慈善,而且還特別舉例說明他發現了哪些過度慈善的具體現象,那就表示他是掌握了底下的執行情況的,但就是沒人聽他的。理由,皇帝的本意如何,并不是從詔書上看出來的,而是從官員的升遷中看出來的。詔書可以是表面文章,你可以當他是偽詔,考評可是真刀真槍的,要罰就真的罰,要賞就真的賞,誰信詔書誰傻。故而徽宗盡管連續十多年下達要求防止過度慈善的詔書,但就是屢禁不止。
順帶給你們猜一下,為什么州縣要拿沒病的人冒充病人填報救助人數?他為什么就不真找幾個病人呢?
回答:凡是在政府免費福利醫院里行醫的醫生,全部都要參加使用數字化管理的績效考核,治愈率和死亡率如果不達標是要被問責的。
你看著是不是又覺得有點眼熟?再說一遍,現代人想出來的那些作弊手法,老祖宗都想過了,連作弊的動機都沒換過。
除了宋朝以外,還有沒有別的朝代是由政府養老的?有,明朝。明朝基本沿襲了過去的養老制度,且明朝給老人發放補貼不限孤老,其他老人也能領到米面肉錢,大有現代政府發放福利之風。那么,明朝的政府養老和宋朝的政府養老有何區別?
明朝老人要拿福利錢,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你是德高望重的老人,有福利錢可以拿,這個我們等會兒細說。除了這種情況以外,第二種你是孤老,這跟過去別的朝代一樣,孤老沒有家庭養老的條件,政府幫養老。還有一種是八十歲以上赤貧,有糧食補助,這是純粹的發福利,不過條件比宋朝苛刻的多。
后兩種不用管。我們主要說的第一種,為什么要德高望重的老人有福利可拿?道德評定是很容易出貓膩的,明朝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回答是,你得干活啊!既然你是大家公認的“德高望重”,那是不是就應該干些德高望重的活?
所以,這些老人就有義務在鄉里進行道德宣傳,教育年輕人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勿作非為,在文化娛樂上都要起到帶頭表率作用。
道德宣傳在孝道宣傳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比法律條文管用。因為法官斷案有時候真的是清官難斷家務事,晉朝時就出現過,有不孝子被鄰居告到官府,慈母出來作證,非要說兒子對自己特別孝順 ,一定要護著,不讓罰。法官該聽誰的?這案子就不好處理。所以孝道宣傳主要依賴道德,只有實在太過分的那才動用法律武器。
明朝就是看準了道德宣傳的社會意義,所以給一部分有社會影響力的老人發放補貼,讓他們能夠發揮余熱,幫政府做點教育宣傳工作。在明朝前期,這種制度確實起到了作用,不過明朝中后期財政困難,福利錢經常發不出。此時老人的宣傳作用就開始下降,那些老人不再愿意承擔相應的宣傳義務,不再“德高望重”,反而開始有點“老奸巨猾”。所以,明朝的這種養老福利錢根本就不是福利,而是政府在給老人在社會上做思想道德教育宣傳工作發放勞務費,這跟現代發福利就是白送錢不是一回事。其實現代也有類似的做法,某些地方你失業了要找政府領補貼,可以啊,但你得拿個黃旗子站在路口叫別人過馬路走橫道線不要闖紅燈啥的,總之這錢不讓你白拿,多多少少要干點活。
事實上,最早想出這種讓老人通過承擔宣傳工作來養老的,并非明朝,而是漢朝。漢朝政府會給老人授以鳩杖,特意拔高老人的地位,也是為了讓老人能以自己的影響力在社會上起到道德表率的作用。不過漢朝的鳩杖非同小可,有很多特權,例如可以隨意出入官府,可以在天子道上行走,不用交稅,犯法只要不是首惡就不予起訴,最關鍵的是有一條:“毆擊王杖主當棄市令”,打了持有只有鳩杖的老人直接判死刑。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因為持杖的老爺子從外表看起來跟平民沒什么區別,但人家有杖你敢動手那就直接死刑,即使對方犯法了,誰敢擅自羈押那也是死刑,而且還規定是在鬧市區執行,威懾力特別大。不過因為特權特別大,所以審核也很嚴,要皇帝親授,后來權力下放,不需要天子親自出面,但其他人出面也是代天授予鳩杖。后世老人沒有得到那么大的特權,不過老人手持一根特別長的長杖代表身份,這個習俗后來流傳下來了。電視上,凡是大家族中,地位最高的老夫人總是拿著一根比自己身高還要長的拐杖,象征自己的地位,這就是從鳩杖而來。誰要是得罪了拿長拐杖的,那就等于把對方全家都得罪了一遍,人一家子跟你沒完。
所以說,古代盡管有政府養老的情況,但仍然是以家庭養老為主,政府養老只是個輔助。那么,古人有沒有反過來,以社會養老為主,家庭養老為輔的情況呢?有,太監就是社會養老為主。
大多數太監年老是沒有家人服侍的,不但沒有家人,祖墳也進不了,所以家庭養老不存在。只有一部分有權有勢的太監可以收個干兒子,年輕的時候把人家提拔上來,年老了干兒子自然是要照顧晚年的。這跟養兒防老類似,但也不是所有的太監都有這個能力,大部分太監達不到這個水平,那么那些沒權沒勢的老太監怎么養老?那只能社會養老了。
不過,太監的社會養老跟我們現代社會的政府養老不同,我們的政府養老是全社會幫養老,所有人都要交養老保險。但古代太監的社會養老,是讓年邁的太監聚在一起,由年輕的太監負責養老送終,形成小范圍內的社會養老,而非現代的全社會養老。如果要以現代對比的話,這種社會養老更接近于“職工養老”,你是這個廠里的職工,廠里管你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