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國經歷了漫長的農業社會,那么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多數先民很多的時候是在鄉村居住度過的。但城市的起源,常常被認為是國家和人類文明起源的重要標志之一,且城市與鄉村同為人類聚落的兩種形式,城市是如何、何時產生的呢?城市在產生前又是一種怎樣的形式存在?古代城市規劃的思想又源自哪里?哪些城市會受其影響?
城市形成之前——聚落
中國城市開始形成于夏朝,那么我們要關注一下夏朝前稱之為原始社會的遠古時代的歷史時期,人類聚落的形式。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古代原始社會,遠古時代人們都經歷了什么?
舊石器時代人們過著自然采集、漁獵的生活,漁獵是主要的生產方式,當時聚居的方式主要還是穴居、樹居等等,并未形成固定的居民點。
一直到中石器時代,在漁獵生活中出現了農業,產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人類社會的第一次大分工即農業從畜牧業及狩獵中分離出來,開始形成一些以農業為主的居民點。以原始居民點為標志的出現,就是最初的原始村落。
社會發展背景
到新石器時代,農業逐漸發展,后期成為主要的生產方式,聚居村落規模擴大,居民點分布較為密集。以西安半坡遺址為例,它是有著6000-6700年歷史的仰韶文化遺址,一處母系氏族公社聚落,有著簡單的功能分區。有一定的規律,適應當時部落的生產方式。中心為供氏族成員集合的大房子,周邊環繞著門朝向大房子的小的住所。
西安半坡遺址示意圖
這種布局的特點是,向陽、近水,密集成群,有一定的功能分區。一般包含墓葬區、生產區、防御區。這時的布局顯然是為滿足族群生存下來而存在的。
原始社會的居住經歷了巢居(舊石器)——穴居(新石器)——半穴居——地面建筑等幾種居住形式。巢居與穴居的時間最為漫長。
三峽地區遠古時期“窩棚”建筑遺跡示意圖
穴居發展示意圖
當陽挖掘的半地穴式房址平、剖面圖
隨著生產力及經濟發展,手工業、商業從農業、畜牧業中分離出來。從時間線上來講,城市的產生是在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期,直至整個封建社會,不斷完善。就城市基本性質與特點而言,必須同時具備的條件有聚集性、經濟性、社會性。我們來看看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經濟社會上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自然經濟時代
第一次社會大分工
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即原始社會晚期)。這時人們以穴居為主要聚居形式。
農業起初是包括畜牧業在內的,后來隨著生產的發展,農業部門無法再包含畜牧業,畜牧業這才從農業部落中脫離出來。有學者認為,游牧部落的形成在時間上晚于農業部落的形成,應該把農業部落的分離,農業、畜牧業在先進部落內的專門化作為第一次社會大分工。這為最原始商業的萌芽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社會大分工
在原始社會末期,手工業逐漸脫離農業,成為一個專門的生產部門,這種現象被稱為第二次社會大分工。這時,人們已經有了半穴居或者以木、石為主要材料,簡單搭建的地面建筑
在原始社會末期,在原有谷物種植的基礎上,經濟作物也被大量種植,產業鏈也因此而形成。在此期間,金屬冶煉、制陶業、紡織業、造船業、釀酒等工藝也在進一步的完善中,生產步驟更加精細明了,對工人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各類專業人才也應運而生,從而促成了手工業逐漸從農業中分化出來。
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商品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出現,金銀開始發揮貨幣職能的作用;其次,促進了城市的產生,強有力地推動了工業革命,加快了機器大生產時代的到來,更為重要的是,第二次社會大分工造成了原始社會的瓦解及私有制的產生。
第三次社會大分工
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后,原始社會瓦解,奴隸制社會形成,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正式開始。由于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商品交換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商品交換的地區也由以前的小區域逐漸擴大,商人階級作為商品交換的中間人也產生了,他們只負責進行商品交換而不參與到生產活動中去。
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對城市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使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社會財富也不斷向少數人集中,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城市也成為工商業、統治中心,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科技水平、藝術水平相較于其他地區明顯提高,這也為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文明時代由此到來。
人類社會的第三次大分工標志著城市出現,分工主要是指商業、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
迄今為止,人類經歷了兩種基本經濟形式: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奴隸、封建社會是簡單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后,商品經濟成為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形式——市場經濟。
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征:
第一、自然經濟是自給自足的經濟。
第二、自然經濟是封閉型經濟。
第三、自然經濟是保守型經濟。
第四、自然經濟是以簡單再生產為特征的經濟。
第五、自然經濟中勞動者的私人勞動直接成為社會勞動的組成部分。
商品經濟的基本特征:
第一、商品經濟本質上是一種交換經濟。
第二、商品經濟是開放型經濟。
第三、商品經濟以擴大再生產為主。
第四、私人勞動通過商品交換才轉化為社會勞動。
社會背景
史前還是傳說中財產公有的禪讓制,從禹沒有禪讓而是傳位給兒子啟開始,進入私有制的社會。由于私有制的產生,就需要以防衛為主要作用的溝壑城池來保護私有財產,就有了私有剩余財產用來交換。當交易的數量越來越大,就需要一個固定交換場所,這就產生了城市型的居民點。
長江大學 豐燕 講義
公元前17世紀,黃河下游的商部落逐漸強盛,滅掉夏,進一步完善奴隸制度,手工業類型增多,也帶動了城市的發展。從商代遺址中還發現了當時的貨幣。周部落興起于渭河上游,以農業為主,逐漸強大,東周遷移,滅商建周。其建城制度源自井田制的影響。井田制是我國西周時期較為普及的土地制度。歷史上與城市相關的詞語有:邑、都、市、城、郭、國。
奴隸主居住的邑為大邑,四野農夫居住的為小邑。
來自長江大學 城建學院 豐燕講義
豐教授講義
豐教授講義
豐教授講義
豐教授講義
以上可以看出城市產生前的雛形發展過程。這是一種自下而上,自發而成的方式。這個時候,并未有城市規劃理論的產生。那么,最早的古代城市規劃思想,又源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