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在群里面和網(wǎng)友聊起了關于挖樁養(yǎng)樁的一些問題,在這里再整理整理,作為自己的學習材料。
關于挖樁,在網(wǎng)上看有好多網(wǎng)友都是靠這賺錢,北方的網(wǎng)友基本上是從開春到現(xiàn)在都沒有停止過挖樁的腳步,估計得持續(xù)到十月份。至于南方,基本上天天都可以挖樁,因為氣溫高。北方則不然,從十月份開始天氣轉冷,大多都會進入休眠期,除了一些常綠植物,但在冬季這些也都是生長緩慢。休眠期,也就是從植物落葉開始算起,到明年發(fā)芽前的一段時間。至于挖樁時間,冬季氣溫低,不合時宜,如果挖樁不做好保溫措施,極易造成樹樁受凍死亡;至于盛夏時間,溫度又太高,植物蒸騰旺盛,根系受傷的情況下,如果水分供應不上自然也容易導致樁死。溫度不高不低,自然也就春天和秋季(天氣轉涼)挖樁最合時宜了。因為春秋兩季植物地下根系還在生長,移植后樹木根系傷口能逐漸愈合或發(fā)出新根,而地上部分的生長量也很小,加上氣溫不高,蒸騰量也小,進行移植也比較容易成活,但秋季挖樁要注意之后的防寒防凍。春天也屬清明節(jié)前后移植成活率最高。清明節(jié)前后植物剛剛蘇醒,氣溫溫度不高,蒸騰作用不強,不至于剛挖的樁很快失水;此時大地溫度回升,植物體液萌動逐漸蘇醒,恢復生長,傷口愈合較快,生根也快,樁自然成活率高。
挖樁呢,先準備好工具就不用說了,如果剪刀、手鋸、鐵鏟、大小塑料袋或其它包裝袋沒準備好的話,挖樁后肯定會有麻煩。本人深有體會,在田間看到中意的樹形,但又沒有工具,那種心急火燎的感覺肯定有人能理解;要么挖出樁后沒有包裹的塑料袋或者濕布,恨不得馬上飛回家栽上。挖樁如果路程較遠,徒步不行,開個車吧,還得記得帶上干糧、水。車大小直接影響挖樁的數(shù)量。
到了目的地,挖樁的時候應該注意選擇,別胡亂挖樁,大小通吃不可取,找一找自己中意的樹。挖掘時需要先觀察地形以及土壤結構,決定挖掘方法,裸根還是帶土球。如果是山地,石頭較多,因為土質(zhì)酥松不太容易帶土球挖,加之路途顛簸,不方便攜帶,也只好選擇裸根挖掘了。在趨于平原地區(qū),多粘性土壤,挖土球也就更為現(xiàn)實。但是原則是盡量帶土球,原因不言而喻。選好中意樹形后先修剪,一是方便挖掘,再者是為了降低蒸騰保證成活率,也為了日后造型做鋪墊;修剪完畢后要對截口進行包扎,可以用塑料薄膜。同時用化肥袋或帆布對樹身進行保護,保護樹皮在挖掘時不受傷害。
挖時先環(huán)挖切斷側根,最后在切斷主根。至于環(huán)挖時離主干中心多遠的距離,那就要看之后上盆時選擇的盆有多大了。最好心里有數(shù),因為上盆之前要養(yǎng)根,目的就是為了長出更多的細根,以便在上盆后更好的適應盆內(nèi)空間,如果根切斷留的太長,長出的根都在傷口附近,上盆時因粗根過長的還得切掉部分養(yǎng)出來的根,這樣就失去了養(yǎng)根的意義。如果先挖一邊切斷主根后,沒有了主根的固定作用,環(huán)挖切斷側根的時候植株容易晃動,造成側根撕裂是經(jīng)常有的事。如果只能裸根,一定要注意保護好根系,盡量多留毛細根,并注意保濕。挖掘過程中如果方便的話,帶一些原土,在稍后栽種過程中將原土混入移植土填入坑中。如果根系過長或者根系深入石層縫隙不能夠挖掘的,一定要剪刀剪斷根系,盡量別用鈍器砍斷,剪斷時應盡量保證根系傷口小、平、向下。
樁挖出來了,自然是要帶回駐地。為了方便運輸,保證成活率,對植株進行包裝也應很在意。包裹之前,先處理大傷口,稍加清理后可用石蠟、油漆、愈合劑進行涂抹,減少汁液流失。如果是帶土團的,應用繩子、塑料袋、帆布等進行包裹,以保護維持土團;如果是裸根,用濕布或者塑料布包裹,也可以先蘸泥漿再包裹。包好后放在車上,并用帆布遮蓋。這樣做可以最大程度保證植株在運輸過程少失水,提高成活率。
樁我是挖過幾次,這個苦不是一般人能受的了。從這個層面上還是很佩服整天挖樁的師傅們。另外挖樁過程中可以做一些功德事,比如挖樁過程中如果放棄,要及時回填土,保證樹樁存活不受影響;挖完的,可以在周圍途中再播種一些樹種,以保證生態(tài)完整。回填土的可以做到,但是挖完播種的就少之又少了。
運到目的地后,要先在陰涼避風處打開包裝,進一步整枝修剪。好多網(wǎng)友喜歡將挖回來的樁直接上盆,此法不建議。我以前買了幾十顆黑松,應該是秋季造型剛上盆的。賣家建議買回后地栽,不要上盆。因為冬季臨近,養(yǎng)護不到位會造成植株死亡。結果可想而知,成活率只有10%,其余全部燒鍋了。為啥不建議直接上盆養(yǎng)護,這是有原因的。生樁換了新環(huán)境,土壤、空氣、陽光以及水分等環(huán)境和原來都大不一樣,植株需要一個更寬松的適應環(huán)境,也即是需要一個過渡。如果直接上盆,環(huán)境跨度較大,如果養(yǎng)護不到位,極易造成死樁。
修剪完畢之后,先對傷口進行處理,可用愈合劑涂抹。樁帶回家后,可用清水+殺菌劑浸泡根部,一是殺菌,預防根部腐爛;另一方面,因一些根可能由于運輸原因出于缺水狀態(tài),浸泡可使部分根系充分吸水,有利于成活。至于殺菌劑,可用高錳酸鉀溶液,但要注意濃度,如何配置經(jīng)驗問題,因為高錳酸鉀溶液濃度比較低,用稱量的方法難以實現(xiàn)。在配置溶液時要考慮時間,高錳酸鉀放出氧的速度慢,浸泡時間一定要達到5分鐘才能殺死細菌.配制溶液要用涼開水,用熱水會失效。如配置0.02%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高錳酸鉀純度99%,按1L水計算,共1000g,則需要高錳酸鉀共1000*0.02%/99%~0.21g。0.21g得用珠寶稱稱量才行,有條件的可以稱量一下。也可用多菌靈殺菌藥,按照說明書配置即可。多菌靈溶液可進行全株噴施,高錳酸鉀溶液不建議全株噴施。殺菌后,再用生根水浸泡。有網(wǎng)友問先后順序如何?個人經(jīng)驗是先殺菌后浸泡生根液體(澆灌也可)。如果先浸泡生根液體再殺菌,生根液會被殺菌液體稀釋,減弱了生根液效果。有網(wǎng)友也問,那先殺菌后后浸泡生根液不也一樣減弱了殺菌效果?仔細想一想,殺菌只是為了減少根部及全株傷口周圍細菌,防止從野外帶來的雜菌污染養(yǎng)樁基質(zhì),待殺菌完成后,此時目的已經(jīng)達到,接下來的步驟不再涉及是否減弱了殺菌效果。而后浸泡生根液就不一樣,浸泡生根液后,根部表面會沾很多生根液,載入養(yǎng)樁基質(zhì)后會繼續(xù)發(fā)揮作用,如果后殺菌,這部分生根液會被殺菌液體大量稀釋,濃度達不到生根效果則不明顯。
至于養(yǎng)樁基質(zhì),有條件的朋友在在家院子里都會存有河沙,河沙吸水而水多外溢,酥松透氣,不至于爛根,非常適合生樁養(yǎng)根,養(yǎng)出來的毛細根較多。離河較近的朋友可取,取回后晾曬殺菌備用。將生樁栽入河沙后,用塑料膜包裹,并用遮陰網(wǎng)遮蓋,以減少水分散失。澆水不要過多,雖然河沙透水,但長期高濕環(huán)境里也易引起產(chǎn)爛根,施肥不要過早,施肥過早,樁根太虛弱,可能造成肥料燒根,嚴重可造成生樁死亡。一定要等樹樁成活后再上肥。當新樁枝條稍長一點,可以選擇陰天將塑料袋取下,讓樹樁適應弱光下的外部環(huán)境,增強抵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