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辭世后,對李光耀生前身后的評價都側重其“威權”政治,或者他對“儒家價值觀”的信奉。但從專業的經濟角度看,新加坡到底為什么能取得如此“轟動”的成功?很顯然這才是與所有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最休戚相關的。今天觀察者網專欄作者羅思義就將眼光瞄準了這個領域。他在文中提供了一個事實:在新加坡的經濟增長中,59%來自資本投資,34%來自勞動力投入的增加,只有8%得益于全要素生產率(TFP,約等于技術進步)的發展。這樣的增長結構,能給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怎樣的教訓呢?不過,中國讀者們肯定會說,中國的經濟體量和新加坡不可同日而語,不可能不發展科技、不可能放棄TFP對經濟增長貢獻,這將是作者下一篇文章要探討的內容,敬請老羅的粉絲們關注。】
李光耀及其同僚領導下的新加坡經濟享有盛譽,可以說是經濟史上最為成功的例子之一。無論以何種方式計算,新加坡的人均GDP都超過了美國,這在亞洲國家中絕無僅有。一個領導人在其短短幾十年的政治生涯內,讓一個一無所有的第三世界國家達到如此成就,的確是創造了一個亞洲“經濟奇跡”。所有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都應當從中取經。中國當然不能例外。那么,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基本體制,造就了新加坡驚人的經濟成就?
先讓事實說話。世界銀行最新數據顯示,以當前匯率計,截至2013年新加坡的人均GDP是美國的104%。以購買力平價(PPPs)計,其人均GDP是美國的148%。這一統計是從1965年新加坡贏得獨立后開始的,那時以購買力平價計,新加坡的人均GDP不到美國的四分之一——而如果以當前匯率計算,還不到六分之一。
對李光耀生前身后的評價都側重其“威權”政治,或者他對“儒家價值觀”的信奉。但從專業的經濟角度看,新加坡到底為什么能取得如此“轟動”的成功?很顯然這才是與所有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最休戚相關的。如果中國的人均GDP能夠達到新加坡的水平,即超過美國,那么起碼在經濟發展這一點上,“中國夢”就相當圓滿了。那么,新加坡的“經濟奇跡”能給中國和其他國家上一堂什么樣的課呢?
新加坡是“開放型經濟”取得成功的一個經典案例——新加坡的貿易總額竟是遠遠超過其國內生產總值的。這點當然是符合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但所有研究都表明新加坡的經濟發展的基礎幾乎完全依靠資本與勞動力的大量累積——生產力提高帶來的貢獻微乎其微(用專業術語來說,是全要素生產力——TFP)。
這一事實在上世紀90年代被英國經濟學家阿爾文·揚所發現,而這一發現又被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引為證據。1994年,克魯格曼在著名的“亞洲奇跡的神話”一文中就以此來預言亞洲經濟不久即會遭遇失敗——他認為成功的經濟增長應該依靠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是資本與勞動力的累積。顯然,當新加坡的人均GDP甚至超過了美國時,克魯格曼搬起的這塊石頭,恰好砸在自己腳上。
自此以后,凡是有關新加坡的重要研究都反復引用了揚的發現。下面的圖表即根據最近的一篇類似研究制成,作者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Vu Minh Khuong。文章發現,在新加坡的經濟增長中,59%來自資本投資,34%來自勞動力投入的增加,只有8%得益于生產力(TFP)的發展。
總而言之,任何一項研究都表明,新加坡經濟之所以能達到亞洲經濟發展的最高水平,其人均GDP之所以能超過美國,首先靠的是巨額資本的累積,其次是勞動力,而生產力增長的影響可以說微不足道。
Vu對這個課題進行了巨細無遺的考察,還發現新加坡的經濟成功呼應著亞洲總體上的經濟成功。那些成功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模式表明,其經濟增長根本上是由資本積累推動的。如同Vu總結的:“亞洲經濟增長模式的秘訣,并不在于實現生產力的高速增長,而是在長期密集的要素投入動員過程中,仍然能保持生產力的穩定增長。”
哈佛大學戴爾·喬根森教授的研究推動了計算經濟增長來源的最先進官方統計法的產生。他的看法如下:
“亞洲的崛起是我們這個時代所取得的最大經濟成就,直到上世紀中期,這一地區還被貧困籠罩著。它所創造的一種新經濟增長模式,依靠的是經濟全球化和人力、非人力資本的耐心累積。經濟分析家們過去都不愿承認這種源自亞洲的經濟增長新范式——亞洲國家以外的那些分析者對此拒之尤甚——因為這意味著承認西方理念的失敗。在有關經濟增長與發展的著作中,西方的思想至今占據著主導地位。”
確實,新加坡經濟取得成功的一個關鍵點在于其經濟增長模式(即以資本積累與勞動力投入為主導,生產力增長退居末端的經濟模式)比起大多數亞洲經濟體來,甚至更加符合發達經濟體的發展模式。從圖表3對新加坡與其它發達經濟體的數據比較上,此點即一覽無余。試做以下比較:
· 在發達經濟體中,57%的經濟增長來自資本投入——新加坡則達到了59%。
· 在發達經濟體中,32%的經濟增長來自勞動力投入——新加坡則達到了34%。
· 在發達經濟體中,11%的經濟增長來自全要素生產力增長——而新加坡只有8%。
簡言之,新加坡的經濟增長模式基本上同發達經濟體的增長模式相同——新加坡的人均GDP能達到高度發達經濟體才有的水平,這是原因之一。
就這么直截了當地說吧,通過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李光耀展示了這樣一種經濟觀念:為了在人均GDP上超過美國,數量遠比質量來得重要。
對中國和其他所有發展中國家來說,這一課至關緊要:它們不是正試圖復制新加坡的成功案例,以接近發達經濟體的水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