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棉花糖實驗
1966到1970年,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實驗。
研究人員找來600多位兒童,年齡在4-5歲之間,每數十名一個小組。并讓他們待在只有一張桌子和一張凳子的小房間里。桌子上有他們愛吃的棉花糖。
研究人員告訴他們:
你們可以馬上吃掉,但只能得到1顆棉花糖;
等待研究人員回來再吃,就可以得到2顆棉花糖。
這個等待時間,一般為15分鐘。
結果,大多數孩子都在研究人員回來之前,吃掉了棉花糖。
只有大約1/3的孩子堅持等到15分鐘。
這些堅持到底的孩子,有些閉上眼睛,有些假裝睡覺,有些自言自語或者唱歌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他們得到了更豐厚的報酬——2顆棉花糖。
米歇爾教授繼續跟蹤研究參加實驗的孩子,到他們高中畢業,甚至一直到他們35歲以后。(一直到現在米歇爾都有跟蹤這些孩子的狀況)
這些跟蹤研究的指標,包括他們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健康指數、人際關系等等。
研究結果顯示:
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兩顆糖的孩子,他們具有一種為了更大更遠的目標而暫時犧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
而那些急不可待吃一顆糖的孩子,則表現得比較固執、虛榮或優柔寡斷,當欲望產生的時候,無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馬上滿足欲望,否則就無法靜下心來繼續做后面的事情。
善于等待的孩子在各個指標的表現上更成功。
這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02 生活中的“延遲滿足”
棉花糖實驗,又被稱為“延遲滿足實驗”。就是我們所理解的“忍耐”。
”如果有的孩子可以控制自己而得到更多的棉花糖,那么他就可以去學習而不是看電視”,米歇爾說,“將來他也會積攢更多的錢來養老。他得到的不僅僅是棉花糖”。
想一想,當孩子們想看電視,做父母的是立刻滿足他們,還是鼓勵他們“延遲滿足”?
在孩子在商店看到一個玩具,哭著鬧著想要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要立即買下來給他們?
親子閱讀的吸引力,永遠沒有能“即時滿足”的電子產品那么吸引,我們怎么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書本上來?
我還記得我家孩子四五歲換牙期的時候,特別愛吃糖,牙齒都有一些變壞的跡象了。
我和孩子爸反復告訴他,吃糖可能導致牙齒“全部壞掉”,甚至以后吃不了東西。
但是并不管用,孩子并不是不知道這些壞處,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抵擋不住糖果的誘惑。
這種缺乏自控力的行為,也許我們平時覺得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其實對孩子的成長起重要作用。
03 延遲滿足有多重要?
所謂的延遲滿足,就是為了追求更遠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利益,克制自己的欲望,抵擋住面前的誘惑。
比如:
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名學者,就必須啃下很多大部頭的研究著作,慢慢形成自己的體系。這個過程很枯燥很漫長。遠遠沒有睡一覺或者外出聚會那么滿足。
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名運動員,就必須忍受超負荷的日常訓練,等待質變成量變。當同齡人在享受的時候,你還要十年如一日地練習。
有“漢字激光照排之父”之稱的王選院士,剛開始投入到激光照排的研究時,幾乎無人看好這個領域。但他10多年如一日,幾乎放棄了所有的節假日,每天日夜地工作。終于研制出中國第一臺計算機激光漢字照排系統原理性樣機。且“某些功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人生的很多大目標都是長遠的。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往往會經歷刻苦、辛勤、單調、厭惡、沉悶等,如果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缺乏自制力,追求即時的享受,那么目標就永遠完不成了。
很多父母都知道情商的重要性。情商的本質是,管住自己的情緒和欲望。
從這一點上來說,擁有“延遲滿足”這種情商,可能比智商更重要。
04 怎么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3歲前的孩子,還不需要培養這種自控力。父母還要盡可能滿足孩子愛和依戀的需求、餓了及時給吃的,哭了及時要抱。
3歲到5歲,孩子開始有社會性的需要,這時以建立規則為主。比如每天什么時候看多久的電視,都要和孩子一起建立規則。
5歲以后的孩子,我們才要注意培養其“延遲等待的能力”。以下方法可做參考:
(1)避免誘惑
在“棉花糖實驗”中,一些孩子為了讓自己等待更長時間,用手蒙住眼睛,或者把棉花糖藏起來,眼不見為凈。這就是采用了避免誘惑的方法。
“當我們看不見誘惑,就很難受到誘惑了。”
那么生活中,父母可以把電子產品藏起來,把零食放在柜子里,或者自己避免在孩子面前使用電子產品,都可以很好地避免誘惑。
記得我小時候,父母為了不讓我看電視,把遙控器藏起來,或者把電閘關了,各種方法都采用過。
(2)積極地轉移注意力
當孩子面對誘惑的煎熬時,唱一首歌,或者想想有趣的事情,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這種方法的竅門在于想一些“積極的事情”,而不是“負面的消極的事情”。后者只會讓我們用即時滿足來安慰自己。
(3)自我暗示
在原實驗中,一些孩子反復對自己喃喃自語:我必須等待,這樣我就可以得到2顆棉花糖。
這樣的自我暗示法,讓孩子可以等待更長時間。
如果下次孩子想要馬上得到一個東西,家長就可以教孩子這種重復好記的提示。
(4)和孩子一起做一些看起來很難的工作
有一些事情看起來很難,暫時可能無法達成目標,所以孩子往往會畏懼困難而不開始做。
在《GRIT》(堅毅)這本書里,作者 Angela Duckworth 說自己給孩子們立下一個規定:不管你開始學什么,至少要學1-2年才能放棄。不能中途放棄。
在孩子學鋼琴,或者舞蹈的過程,可能剛開始很難學,看不到進展,所以就想放棄了。其實有時候,堅持度過開始比較困難的階段就好了。我們不妨為孩子立下這樣的規矩:只要開始做一件事,爭取把它做滿一年。或者,開始做一件事,就要做完為止,不要中途放棄。
05 陪孩子看有關“延遲滿足”的繪本
有哪些關于“延遲滿足”的繪本呢?
《別讓鴿子開巴士》
最典型的就數這本《別讓鴿子開巴士》了!書本里設立了一個規則:不能讓別人開巴士。
不管鴿子如何乞求,始終遵守這個規則。一直到司機回來為止。我們不妨和孩子扮演書中鴿子和被祈求者的角色,這樣孩子就知道不是什么東西都可以通過哭鬧得到的了!
《媽媽的紅沙發》
這本書講了一場火災講小女孩的家里燒為灰燼,然后她們重建家園的故事。
當辛苦積累下來的家具被燒光之后,家人們還保持著樂觀的態度:幸好人沒事。
重新開始很難,這種滿足感不會迅速地到來。但是家人們省吃儉用,終于靠自己的努力,買了一張漂亮、舒服的紅沙發。
看了這本書,你也可以引導孩子存錢,去得到某個他特別想要的東西。這也可以培養他的延遲滿足感。
結束語
培養延遲滿足感,最重要的方法,當然是父母們以身作則。
育兒的過程,本來就是一件“延遲滿足感”的過程。
我們的親子閱讀,我們的耐心,不會立刻得到回報,但是終不會被辜負。這就是爸媽們常說的“靜待花開”吧!
成功的人,往往關注長期的目標,他們可以用5年,10年,15年來做一件事情。
而失敗的人,只注重短期的快樂和享受。
勝利往往屬于那些不懈努力、善于等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