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數字化轉型與公司戰略轉型相輔相成,八年間總投入超過100億元,成為中國制造業中數字化程度最高的企業之一,其轉型經驗已經產品化,用于對外賦能。
作者為《財經》記者,原載2019年5月27日《財經》雜志
來源:財經十一人(ID:caijingEleven)
華夏基石e洞察已獲授權轉載,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美的數字化轉型與公司戰略轉型相輔相成,八年間總投入超過100億元,成為中國制造業中數字化程度最高的企業之一,其轉型經驗已經產品化,用于對外賦能。
2012年,美的集團營收從前一年的超過1341億元大幅下滑至1026億元,減少近四分之一,凈利潤也從66億元下降至61億元。這是方洪波從創始人何享健手中接任美的集團董事長的第一年。
但這是美的主動轉型的結果。美的認為大規模、低成本的制造業傳統打法已經失效,需要尋找新的賺錢模式,于是在2011年6月確立了“產品領先、效率驅動、全球經營”的轉型三大主軸,這一策略一直貫徹至今。
直到2015年,美的營收才恢復到2011年的水平,為1384億元。四年過去,其營收雖然僅增長了3%,但凈利潤從2011年的66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136億元,翻了一倍多。美的此后一直延續了這一增長趨勢,2018年,其營收增長至2618億元,凈利潤達217億元。
在此期間,美的的數字化轉型與經營戰略轉型密不可分。方洪波在2019年1月的一次公開演講中表示,增長紅利已經成為過去,要尋求存量裂變,對開發、生產、銷售三個環節進行重構,摸索的路徑就是智能化、自動化、數字化,重構怎樣開發產品、怎樣制造產品、怎樣把產品賣給用戶這三個基礎環節。
在方洪波看來,數字化轉型的基本路徑就是首先做到精益生產,在此基礎上做自動化,在自動化基礎上做信息化,在信息化基礎上做數字化。數字化是指企業價值鏈的數字化,利用新技術對企業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計算、重構,來透視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在數字化的基礎上,再做到智能化,乃至發展工業互聯網,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2012年,美的在數字化領域最重要的舉措是全面重構了集團的IT系統,之后在此基礎上,逐步構建起數字營銷企劃和柔性制造能力,對內提升運行效率。此外,美的還在2016年11月成立美云智數公司,對外輸出其數字化轉型能力,并結合收購的庫卡,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M.IoT,對外賦能。
方洪波在上述演講中介紹,2019年,美的投入在數字化上的預算將超過20億元人民幣。美的集團提供給《財經》的一份材料顯示,2012年到2018年,美的在數字化領域總投入約80億元。
八年時間,投入過百億,美的已成為中國制造業中數字化程度最高的企業之一。
美的無疑是國內最早使用信息化技術的制造企業之一,早在1996年,美的就開始實施ERP(企業資源管理系統),Oracle是其多年ERP的供應商。不過隨著業務的不斷拓展,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從集團層面,其IT越來越無法支撐企業的轉型需求。
美的在給《財經》的回復中介紹,美的2012年之前的IT系統是按子集團、子平臺運作,流程基本上都是以各部門管理為主,沒有集團級的流程管理組織與管理體系,不同平臺流程定義與標準差異很大,甚至同一流程在同一平臺不同事業部都無法貫通,集團各層級流程都是割裂的,整體運營效率難以評價,也就無從著手整體優化。
業務形態決定IT系統的建設,所以信息化也是按平臺、事業部維度進行的,整個集團來看,存在大量的“煙囪式” 系統,同一領域存在多套系統,例如研發系統就有10多套,研產銷幾個核心領域對應的IT系統加起來超過100套,非常分散,投入也非常大。
最大的問題在于,這些系統之間的數據根本無法拉通,大部分數據的管理以事業部為主,無集團統一標準,同一客戶、供應商在不同事業部,使用不同的管理體系,無法從集團視角對客戶、供應商進行多維度分析;IT系統分散、數據標準口徑不統一,不僅給IT管理帶來了挑戰,關鍵是給整體業務的管理及支撐帶來了挑戰,難以實現管理信息的規范、透明、真實。
換言之,美的多年打造的IT系統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痛定思痛之下,2012年9月,美的集團對IT系統的重構啟動了“632”戰略,即在集團層面打造6大運營系統,3大管理平臺,2大門戶網站和集成技術平臺。彼時,美的希望通過打造“632”,構建集團級的業務流程,集團級的主數據管理以及集團級的IT系統,其目標可以用“三個一”來概括:一個美的,一個體系,一個標準。
具體來說,“632”中的6大運營系統指的是:PLM產品生產周期管理系統、ERP企業資源計劃管理系統、APS高級計劃排程系統、MES制造執行系統、SRM供應商關系管理系統、CRM客戶管理系統;3大管理平臺指:BI企業決策系統、FMS財務管理系統、HRMS人力資源管理系統; 2大技術平臺指:MIP統一門戶平臺、 MDP集成開發平臺。美的希望在此架構下,建立集團端到端的流程框架及統一的主數據管理體系。
美的借鑒了華為、聯想等企業的系統重構經驗后,決定不采用逐步替換的方式,其原因在于周期太長,一般需要5年到7年。美的最終采取的方式從頂層業務流程設計到系統架構都重構,一次性切換。
美的在家電行業的發展策略歷來以多元化著稱,涉足多個領域,在“632”啟動時,內部也有小家電與大家電兩個大的管理品類,不同品類的業務模式和流程差異較大。在向“三個一”努力的過程中,如何提煉出共性,找到或設計出最好的“一”,是美的當時最大的困難之一。美的管理層定出的方針是:80%統一,20%差異,既保證統一,又支撐靈活。
如何找到最優的“一”?美的表示,先從業務端著手,在每個業務、流程上尋找集團內部最優的標準,然后判斷其是否適合作為整個集團的標準,如果不行就再去找最優解,直到確定最優的流程和標準后,再確定數據標準和系統功能建設,再讓業務流程根據確定的最優流程來變革。這是難度非常大、復雜度非常高的變革,美的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去實現。
據美云智數總經理、原美的集團流程IT總監谷云松介紹,其團隊為整個系統設置了2000多個接口,在三到四個月的實施過程中,每個事業部差不多200人在專職負責,巨大的人力投入體現了公司推動企業轉型的決心。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美的先在空調和廚電兩個事業部試點,完善后再推廣到整個集團所有事業部。2015年1月1日,632項目首先在空調事業部上線,當年5月1日在廚電事業部上線,年底完成了十個終端產品事業部的新舊系統切換,整個過程歷時兩年多。
在這期間,美的總投入將近20億元,其IT人員團隊從100人左右擴張到超過1000人。在主要的IT系統上,除了ERP和PLM分別主要采購Oracle和PTC的軟件產品外,其余軟件美的都實現了自主化,這也為其之后對外賦能奠定了基礎。
美的集團CIO張小懿介紹說,美的的數字化轉型從2013年起分幾個階段逐步深化,2013年到2015年,是數字化1.0,通過632項目實現一個美的、一個體系、一個標準的落地,統一流程數據系統,形成美的統一的管理體系,這也是深化數字化轉型的基礎。
2015年到2016年,是加互聯網階段,主要有移動化、大數據、智能制造,以及系統落地了以銷定產的業務變革。
2016年到2017年,美的推進了數字化2.0,在洗衣機事業部進行布點,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平臺,實現數據預警與數據驅動;另一方面通過柔性定制的搭建,推進數字化營銷、智慧客服、標準化模塊化以及數字化柔性制造等深度的業務變革和系統升級。
2017年至今,美的著力建設的是美的工業互聯網,形成專業解決方案。數字化轉型未來兩到三年內的目標,是建成工業互聯網的生態平臺。
美的到2018年為止的約80億元的數字化支出,也正是沿著上述不同階段逐步投入。張小懿總結稱,美的的數字化轉型有兩個方面,一是融合先進信息技術,二是融合管理實踐,通過數字化的手段,進行固化、精細化管理,由經驗驅動逐步轉化為數據驅動。
對于方洪波公開提及的今年超過20億元數字化投入的用途,美的集團對《財經》記者表示,年中還將追加預算,具體來說一是所有事業部全面開展工業互聯網變革,推動自動化、智能化,實現全價值鏈的數字化經營,以數據驅動管理,推動業務持續深入數字化變革。二是產品的數字化,以AI+IoT(人工智能+物聯網)來武裝家電產品,給消費者提供更智能化的體驗。
引入數據對業務帶來的改變是多方面的,“T+3”模式就是典型。在家電行業的銷售中,“壓貨”是一大行業特點,即提前生產大量產品,要求經銷商提前買入,家電制造商通過返利等方式促進經銷商提前大規模進貨。壓貨會在渠道積累大量的庫存,但也將經銷商與家電制造商利益深度綁定,在空調這種季節性強的家電品類中,壓貨尤其明顯。
而美的試圖用數字化技術改變這種傳統的層層分銷模式。所謂T+3,是指自訂單申報開始(T周期),經過采購備料(T+1周期)、生產制造(T+2周期)、發貨銷售(T+3周期),整個過程實現以銷定產。
美的率先在洗衣機品類開展了“T+3”的實驗,目前正由專門的團隊來橫向推進。美的希望通過T+3訂單主軸,將產品企劃、營銷管理、采購備料、生產制造和物流發運等環節牽引至統一運作主線,驅動內部各環節的協同,其運作的直接效果就是庫存大幅下降,訂單交付周期縮短,且能快速滿足市場的多變性和差異性。
張小懿告訴《財經》記者, T+3改造后,都是先有訂單才組織生產,渠道的庫存積壓就此消除。
更進一步,消費者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個性化定制需求,除了外觀之外,產品功能的定制化也越來越多。張小懿表示,要做到一臺就能夠起訂,這對后端柔性制造的要求非常高。
張小懿舉例說,譬如洗衣機的自動添加模塊,可能產線上前一臺洗衣機要,后一臺不要,這就需要對產線工人進行柔性指導;譬如在裝配時對應貨架會閃燈提示,那么就提醒工人需要裝配對應貨架的零件,并且在裝配后自動掃碼驗錯。而要實現這種柔性制造能力,需要具備零部件的通用性、平臺化、模塊化的能力,數字化工藝能力,數字化仿真能力,提前在虛擬仿真世界驗證柔性的可能性。
深入到數字化2.0,生產數據驅動經營管理也在創造價值。美的表示,以空調南沙工業互聯網示范基地為例,美的監控了T+3過程中的20個節點,建立了2156個預警規則。張小懿表示,在南沙工廠,每天大家都會圍著看板布置任務和做回顧檢討,看板數據會帶來非常直觀的感受,看效率是否提升,人員是否減少,數據已經變成閉環驅動的引擎。
此外,此前工廠做排產計劃的人需要15個,但是通過數字化改造,基于訂單、供應商的數據可以實現自動排程,現在只需要4個人來負責。
除了人員減少,庫存的減少、品質的提升、生產的穩定性等因素都是數字化投入帶來的回報。張小懿表示,數字化項目的回報往往比自動化改造來得更快,很多工廠一年左右不到兩年,其投入就能獲得回報。
在內部數字化轉型積累了充分的經驗之后,將其能力產品化、對外賦能看起來就成了順其自然的事。在國內,其他制造企業如三一、徐工都孵化了對外賦能的工業互聯網公司,美的也在2016年11月成立了美云智數,作為其對外賦能的平臺公司。
美云智數從公司本身的管理層到其產品都脫胎自美的的數字化轉型,在出任美云智數總經理之前,谷云松是美的流程IT總監,主導了美的“632”IT系統重構。
谷云松表示,美的集團要求全系統上線、實施要快,只有把解決方案做成產品才能快速推廣到不同事業部,所以美的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產品,它們都通過美云智數對外輸出。這些產品包括企業數字化產品、軟件和解決方案,并提供私有云和公有云服務。具體來說,主要包括智能制造套件、數字營銷套件、供應平臺套件、移動化套件和PaaS(平臺即服務)平臺等。
在谷云松看來,一方面大型傳統企業在數字化過程中創建IT公司是必然趨勢,另一方面,中國的實踐不同于西方。中國制造企業往往既有OEM代工,也有品牌制造;既有電商,也有渠道、生產,個性化程度高,頂級的專業軟件公司很少也很難涉足此類業務,但這正是美云智數進行軟件開發的優勢。
和其他源自裝備制造企業的工業互聯網公司不同,美的所處的家電制造業直接面向普通消費者,以to C業務為主,這使美的得以積累基于C端的數字化軟件能力。
谷云松曾在發布會上介紹過長安汽車的案例,長安汽車購買了美云智數全套的大數據套件,其中一個應用是用戶畫像和精準營銷。通過數十個系統,對用戶打了1000多個標簽進行用戶畫像,然后開展增購、換購活動,對目標用戶進行精準營銷,以1萬元左右的營銷費用實現了5000萬元的訂單。谷云松表示,這是傳統營銷不可能實現的效果。另一個應用是商情輿情系統,對汽車之家、易車網等網站的用戶評論做大數據挖掘,提供給長安汽車參考。
而在大量工業互聯網公司涉足的面向工廠的數據連接、分析、智能化改造、工業云平臺等業務,也是美云智數的重點業務。在今年3月上海舉辦的AWE(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上,美云智數的展區甚至出現了PLC(可編程控制器)、網關這類自動化、IT硬件設備。
張小懿對《財經》記者表示,智能網關最開始是美的自己在用,為了解決兼容不同設備網關的問題,后來就逐步拓展為對外銷售的產品,現在給客戶提供方案時,美云智數可以提供全套解決方案。
谷云松介紹,在智能制造套件方面,美云智數既做硬件也做軟件,硬件產品已經開發至第三代,加上庫卡機器人,已擁有完整的工業互聯網的能力。
事實上,自己開發獲取現場數據的硬件、網關設備是工業互聯網公司的共性之一。由于工業協議千差萬別,獲取、連接現場數據是工業互聯網業務落地要克服的第一個壁壘。
和其他制造企業孵化的工業互聯網公司類似,美的自身的制造業轉型經驗是其對外賦能的核心優勢。張小懿表示,美的自身制造業的業態就比較復雜,有三十幾個工廠和基地,有注塑、鈑金、裝備、電子等各種典型加工過程,有廣泛的行業基礎。
對于美云智數的收入來源,張小懿表示,目前主要是三部分,首先是對客戶收取具體項目的實施費用,然后是相關軟件的授權費用,第三是云平臺的使用費用。
美云智數的發展速度頗為迅速。成立至今不足三年,員工數已達1000人左右,其中一部分來自美的原來的IT團隊,一部分來自后來的外部招聘。在營收方面,張小懿表示,預計2019年營收將超過4億元,其中外部業務達到3億元左右。這一營收如果實現,在國內同類企業中可處于第一梯隊。與之相比,脫胎于三一重工的樹根互聯2018年營收在2億元左右,脫胎于徐工集團的徐工信息2018年營收也有2億多元。
在庫卡和美云智數這兩大公司的支持下,2018年11月,美的宣布其工業互聯網平臺M.IOT正式成型,開始對外提供服務。張小懿將M.IOT的核心能力總結為,源自美的的管理、制造經驗,源自美的自主開發的軟件及數字化能力,源自美的收購及自主發展的機器人、硬件及自動化能力。
2019“復盤華為”生存智慧杭州課
一個世界級企業贏的道理
(企業家一生必學的華為經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