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發現的一個規律是,AI公司們在2016年講科研實力、2017年比拼融資、2018年談應用,而今年所有人都把目光放在了如何進行商業化落地并且實現規模化收入上。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王雷生 李碧雯
編輯|馬吉英
頭圖攝影|王攀
徐立經常冷不丁地抖出一個笑話。
作為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CEO,當被問到商業化的優先級時,徐立回答,“我們叫商湯,(商字在前),所以商業化排得比較靠前。”
看上去像開玩笑,但商業化落地的確已經成為商湯科技和徐立當下最為重要的工作。
在5月15日商湯一年一度的發布會上,這家公司一口氣發布了涵蓋智慧城市、教育、醫療、娛樂零售等5個行業的11款產品。
“2019年,商湯想要致力做的就是把人工智能(AI)帶到每個人生活當中,做改變生活的AI。”徐立在演講中表示。
成立于2014年10月的商湯科技,過去多年常以巨大的融資數字成為媒體關注的明星,如今他們正努力撕去與融資有關的標簽,希望外界把自己看做商業化落地最好的AI公司。
一個例子是,2018年9月10日,有媒體曝出軟銀愿景基金向商湯科技投資10億美元、公司估值達到近60億美元的消息,商湯選擇沉默以對——這與它此前高調發布融資消息的行為大相徑庭。
當被《中國企業家》問起這一消息能否確認時,徐立向同事確認消息沒有公布之后,委婉表示,“軟銀是很好的合作伙伴”。
在公司今年的發布會上,融資相關的內容也幾乎沒有出現,只是當商湯科技創始人、董事長湯曉鷗(該公司更著名的“段子手”)出場講笑話時才略有提及,“我本來不想講,公司也都同意了,后來徐冰(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負責投融資的副總裁)打電話問我,湯老師我們今年還融資嗎?所以我就又來了。”
商湯科技創始人、董事長湯曉鷗。攝影:王雷生
過去一年多,商湯依然在迅速擴張,團隊人數已經達到3000人,同時組織架構進行了大幅調整,產品也已經在多個行業落地,“增長速度保持在三位數(即大于100%)以上。”徐立表示。
但伴隨著這家公司一路狂奔的還有各式坊間傳聞,比如營收與估值不夠匹配、政府銷售收入過高、投資人給予的IPO壓力等等。總結發現,大多數猜測實際上都圍繞著一個方面——商業化落地的業績。
與商湯一樣,被稱為AI計算機視覺領域“四小龍”的另外三家公司:曠視科技、云從科技、依圖科技,經營情況也備受外界關注。在今年初,曠視科技對外公布AIoT時代的機器人戰略,發布了智能機器人網絡協同操作系統“河圖”,依圖科技在5月9日發布了AI云端視覺推理芯片——求索questcore,切入AI芯片市場。
不難發現的一個規律是,AI公司們在2016年講科研實力、2017年比拼融資、2018年談應用,而今年所有人都把目光放在了如何進行商業化落地并且實現規模化收入上。
AI獨角獸們必須要發力賺錢了。
商湯的“套路”
商湯究竟是一家什么樣的公司?它到底怎么開展業務?
當讓人眼花繚亂的11款產品在一場發布會被推出時,這個問號更大了。友商們大多在一場發布會上只推出一款產品,并且會對外清晰說明自己深耕的少數幾個行業,比如安防、機器人等等。
但這似乎不是商湯的套路。商湯對外聲稱自己是一家“人工智能平臺公司”,更令人驚訝的是,按照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副總裁楊帆的說法,“商湯有十幾條行業線,近百種產品”。
不過各個業務在營收上存在差異。“占比比較高的是能夠持續看到回報的業務,包括智慧城市(含約占總業務收入二三成的智慧安防)、手機、互娛AR整套體系、自動駕駛,是我們收入占比比較不錯的部分。”楊帆表示。
這意味著近百種產品中,有不少可能尚處于打磨迭代階段,或者服務于某個小眾的場景。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副總裁楊帆。攝影:王攀
在智慧城市、金融、零售等多個行業中,商湯也面臨著來自于傳統大型行業廠商以及新興創業公司們的激烈競爭,行業的不確定性也在增加。例如為多家AI公司貢獻了相當比例收入的安防業務,隨著各地安防設備更新換代完成,這一業務的增速在未來勢必會出現下降。
發布會后的兩場采訪中,徐立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相比較四小龍中的另外三家,“商湯的差異化優勢到底在哪?”
徐立的答案是,商湯科技可以根據新的應用場景,通過人工智能算法訓練平臺和訓練工具,快速系統化、標準化、工業化地制造出一個算法模塊,然后快速驗證出這個模塊能否達到工業級應用,之后在這個標準上推出對應產品,切入行業。
通常商湯一個產品線形成會經過四步:一是了解清楚某場景應用中的用戶需求、目的、流程等信息后,商湯的SenseParrots底層工具化平臺生成算法模塊,進行驗證打磨。二是算法和產品進行迭代解決問題。三是把產品進行規模化復制。四是當市場驗證后,投入更多資源進行產品迭代和團隊建設,深扎行業。
商湯的刷臉門禁閘機就曾經歷這樣的迭代。在上一代產品推出時,商湯只提供算法,其他硬件部分由別人來做,“去年設備超過10萬只”。但徐立認為硬件方面總是達不到預期,“不能夠完全承載算法的突破”。團隊于是決定自己做硬件,發布了SensePass超薄刷臉門禁閘機。
為了避免做得更重,楊帆表示商湯并不會做完整的閘機或者門禁解決方案,只是提供SensePass單品,嵌入到行業合作伙伴的整體解決方案之中。
在這樣一套“發現需求、工業化生產算法、打磨試用、規模化復制、深扎行業、產品迭代”流程之中,商湯的產品經理和合作伙伴們帶著這些算法進入到各行各業尋找落地場景,由此才會有上百種產品的誕生。
這也許是它自稱“人工智能平臺”的原因所在。
足夠差異化
平臺模式自有其好處,一是資本給予的估值更高,二是可以支撐多個行業的探索。
“第一點是行業未來有潛在的空間,商湯的產品本身能夠帶來足夠大的價值;第二點是行業目前的剛性需求和商湯技術能力的匹配度是不是到了一個合適的時間點。”楊帆解釋選擇新行業時的原則。
徐立選擇新行業有三個重要指標:長期、穩定、現金流。而兩個重要的因素是,在多模態融合情況下商湯的算法能不能超過工業化紅線,以及目標行業本身的數字化準備完善程度。
也正基于此,徐立的目標是將AI滲透進“GDP占比較重的產業”。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當商湯進入到某些領域時,它經常會尋找一些差異化的場景。比如在機場,商湯另辟蹊徑開發出一套識別乘客行李的方案,當安檢員需要某個包裹的主人開包檢查時,可以通過系統直接知道行李主人是誰,不用再大聲呼喊。商湯的工作人員表示,這套系統因為太獨特,以至于競標時少有對手。
發布會上推出的AI醫療方案同樣如此,不同于此前行業內大多集中于肺部等診斷,商湯推出的醫療解決方案進入到了治療環節,例如可以支持多名醫生進行骨腫瘤的分割。而教育方案推出的是AI初中教材,以及可以學習編程的自動駕駛小車等等。
商湯科技發布會現場展示的SenseFace人臉大數據實戰平臺系統。攝影:王雷生
“真正的策略就在于,我們要有足夠的差異化。”徐立表示,“差異化才是真正的價值,因為別人不能干,只有你能夠干,所以你能夠從商業上走到成功。”
不過眾多新業務的產生,難免會讓人擔憂其業務是否會失焦。楊帆沒有透露商湯是否有過業務試錯的經歷,但他表示,對于新業務商湯并不會一開始就設定盈利的時間點,“我們更想知道的是,新興業務是不是有天使客戶愿意來試,持續改進的過程中最后是不是選擇你,以及從0到1、從1到10復制時是不是順利。如果不是,我們會嘗試換路徑、換打法、換思路。”
新業務不斷擴張,商湯也迎來又一次組織結構變革。
從2016年到2019年,楊帆曾經歷了四次大規模的組織結構調整,而每次的調整都是業務已經進入到了新的階段,必須通過組織架構調整以支撐業務發展。
在2018年商湯將矩陣式組織架構調整成為六大事業群。智慧城市綜合業務事業群SCG,負責“所有不會動的攝像頭”類業務,比如安防、交通、金融等;移動智能事業群MIG,處理的是會移動的攝像頭,業務包括手機、AR、自動駕駛、智能車艙等等,其他還包括新興創新事業群、商業與數據洞察事業群、亞太業務事業群和國際業務事業群。
高估值的壓力與隱憂
商湯剛成立的第一年,這些幾乎沒什么工作經驗的博士創業者們并沒有想清楚到底該怎么商業化。
他們招來了70多個博士,買了幾百塊GPU建設超算平臺,卻基本上沒有收入。投資人過來看一圈說,“不對啊,你們這是辦大學吧?”
不過2014年創業初期,投資人就給出了較高估值,這對于拿出真金白銀的投資人們和商湯而言,都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經過2015年的蟄伏與產業化初探,2016年營收開始快速增長的商湯迎來估值的攀升,當年底估值就高達10億美元。此后媒體報道的估值數據一路飆升,2017年7月時為15億美元,2017年11月的投后估值為30億美元,2018年4月達到45億美元。據媒體報道,等到2018年9月,軟銀投資時已經給到了60億美元估值。
一個疑問也隨之變大,商湯真的值那么多錢嗎?是否有足夠與之相匹配的成績?投資人帶來的壓力大嗎?
“我覺得估值很一般,不會特別有壓力。”徐立在接受采訪時回答到,在他看來,估值不在于“高還是不高”,核心是未來還會不會再漲,也就是說估值能不能匹配現有業務,以及業務未來能不能實現高增長。
除了表示商湯將會保持三位數(超過100%)以上的增長之外,徐立并未透露太多關于營收的數據。不過在2018年4月,徐立曾對外透露商湯2018年增長目標是300%、400%,而在同期媒體對商湯的一篇深度報道中,顯示商湯“連續3年間業務年化增長超過400%”。
“商湯是最早實現盈利的AI初創企業,包括到今天我們連續3年保持盈利。”楊帆在接受《中國企業家》等采訪時表示。
徐立同時也否認存在高估值帶來的業績增長壓力,也否認投資人催促公司IPO,“投資人給我們的支持會非常大。在各個階段上,我們做了決策,投資人基本上都會支持。”徐立說,“你只要真正能夠交付他們想要的結果,他們就會相信你,并且給你更大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在發布會前不久,另一家AI視覺公司曠視科技完成了D輪第二輪融資,總融資額約7.5億美元。參與投資機構包括阿布扎比投資局(ADIA)旗下全資子公司。有業內人士告訴《中國企業家》,曠視科技目前估值超過40億美元。而公開報道稱,商湯目前估值約為60億美元。
據《中國企業家》了解,有不少投資人認為,對比曠視科技和商湯科技的業績,曠視和商湯間的估值不應差這么大。
此前曠視科技被傳正在準備香港IPO,商湯尚未傳出近期IPO的消息,之后商湯科技新融資將由誰來接盤也是一個謎。
另一個關于商湯的傳言是,公司與阿里巴巴等有業績對賭協議,但在2018年,徐立就進行了否認。
在獲取巨額融資的同時,商湯也在成為出手頻頻的投資者。在2018年其接連投資了1VR、禾連健康、蘇寧體育、影譜科技、特斯聯等多家企業。
“我們的投資會長期進行下去。”徐立表示,在商湯科技對外投資的標的中,一大部分是商湯技術的使用者,要么是對方在前期需要資金支持,要么是在合作過程中發現,雙方關系可以產生更多協同。
當商湯在某個垂直行業開始探索時,如果發現其中有頭部企業已經將商湯技術應用落地得很好,商湯就會選擇與之成立聯盟,只專心提供技術。而在同一個行業中如果有十家合作企業在做商湯技術的落地,商湯可以根據自己的數據識別出跑得最快的一兩家進行投資。
2019年初徐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商湯獲取的融資中大部分用在了自身研發投入,“投資支出占我們融資總額的10%以下”。
不過從媒體報道來看,在過去幾年商湯融資金額已經高達30億美元,10%的投資支出也意味著有3億美元可以動用的“子彈”。
不過這讓商湯的AI王國不斷擴大的同時,也引發了是否會出現“不正當關聯交易”的擔憂。對于商湯這樣一家必然會走上上市融資之路的公司而言,這是需要謹慎對待并且化解的風險。
“我們做人工智能,最簡單的一點要求是要盡快落地。有些東西落不了,你就找一個地方落。所以說我們通過這樣的模式去推廣,我相信這個會比較持續。”徐立說。
徐立同時也表示,在新行業與新產品的探索上,“今年商湯的策略還是主動”。
。END 。
制作:崔允琰 校對:張格格 審校:武昭含
誰是“硬核創新”之王?
2019年“中國企業未來之星”“中國科創企業百強”評選活動火熱啟動,歡迎報名參選。
評選咨詢:
郭女士 010-59512930、15321157997
胡女士 010-59512932、15210537892
點擊下圖直接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