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長安有個富商,叫王善夫,小便不通,成中滿(飲食停滯所致的脘腹脹滿病)以后,大腹便便,堅硬如石,壅塞之極,腿腳腫脹,破裂出黃水,雙睛凸出,吃不下,睡不得,苦不堪言。求李東垣治,李東垣詢問了病因和其他醫生所用之方,想起《素問》中說的,“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又云,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想此病小便癃閉,肯定是無陰而陽氣不化者。于是對病人說,你這是吃得太好了,山珍海味積熱損傷了你的腎水,導致膀胱久而干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為嘔噦。同時給病人開了以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的藥,黃檗、知母各一兩,酒洗焙碾,肉桂一錢作引子,熱水丸如芡子大,每服二百丸,沸湯下,過了一會,前陰如刀刺火燒一般,尿就跟山洪暴發一般出來了,一轉眼,腫脹消散。
藥名:黃柏
別名:檗木、檗皮、黃檗、黃波羅、黃伯栗、黃皮樹皮、灰皮柏、華黃柏、元柏、蘗術、蘗皮、黃蘗、黃栢、黃波欏、黃檗皮、黃樹皮、柏皮、
藥性: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
主治
1、濕熱帶下,熱淋澀痛:本品苦寒沉降,長于清瀉下焦濕熱。
2、濕熱瀉痢,黃疸:本品清熱燥濕之中,善除大腸濕熱以治瀉痢,可治濕熱郁蒸之黃疸。
3、濕熱腳氣,痿證:取本品清泄下焦濕熱之功,用治濕熱下注所致腳氣腫痛、瘺證。
4、骨蒸勞熱,盜汗,遺精:本品主入腎經而善瀉相火、退骨蒸,用治陰虛火旺,潮熱盜汗、腰酸遺精。
5、瘡瘍腫毒,濕疹瘙癢:取本品既能清熱燥濕,又能瀉火解毒,用治瘡瘍腫毒。
6、西醫診為細菌性陰道炎、尿路結石、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屬于下焦濕熱,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慢性腸炎屬于大腸濕熱,肝炎、黃疸屬于肝膽濕熱,肌營養不良、重癥肌無力、甲狀腺功能亢進、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遺精屬于陰虛火旺者,化膿性感染、濕疹等屬于濕熱壅盛者。
應用:
1.濕熱帶下,熱淋 本品苦寒沉降,長于清瀉下焦濕熱。用治濕熱下注之帶下黃濁臭穢,常配山藥、芡實、車前子等藥用,如易黃湯(《傅青主女科》);若治濕熱下注膀胱,小便短赤熱痛,常配萆薢、茯苓、車前子等藥用,如萆薢分清飲(《醫學心悟》)。
2.濕熱瀉痢,黃疸 本品清熱燥濕之中,善除大腸濕熱以治瀉痢,常配白頭翁、黃連、秦皮等藥用,如白頭翁湯(《傷寒論》);若配梔子用,可治濕熱郁蒸之黃疸,如梔子柏皮湯(《傷寒論》)。
3.濕熱腳氣,痿證 取本品清泄下焦濕熱之功,用治濕熱下注所致腳氣腫痛、痿證,常配蒼術、牛膝用,如三妙丸(《醫學心悟》)。若配知母、熟地、龜甲等藥用,可治陰虛火旺之痿證,如虎潛丸(《丹溪心法》)。
4.骨蒸勞熱,盜汗,遺精 本品主入腎經而善瀉相火、退骨蒸,用治陰虛火旺,潮熱盜汗、腰酸遺精,常與知母相須為用,并配生地黃、山藥等藥用,如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或配熟地黃、龜甲用,如大補陰丸(《丹溪心法》)。
5.瘡瘍腫毒、濕疹瘙癢 取本品既能清熱燥濕,又能瀉火解毒,用治瘡瘍腫毒,內服外用均可,如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以本品配黃芩、黃連、梔子煎服,又如二黃散(《癰疽神驗秘方》)以本品配大黃為末,醋調外搽;治濕疹瘙癢,可配荊芥、苦參、白鮮皮等煎服;亦可配煅石膏等分為末,外撒或油調搽患處,如石黃散(《青囊秘傳》)。
處方中寫黃柏、柏皮,川柏指生黃柏。為原藥材去粗皮,曬干壓平,切絲生用入藥者。鹽黃柏為黃柏絲用鹽水噴灑拌勻,待吸干,文火微炒入藥者。酒黃柏為黃柏絲用黃酒噴灑拌勻,稍悶,文火微炒入藥者。黃柏炭為黃柏絲用武火炒至外面呈黑色,里面呈黃褐色,存性,取出噴灑清水滅盡火星,晾干入藥者。
黃芩、黃連、黃柏三藥性味皆苦寒,而黃連為苦寒之最。三藥均以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為主要功效,用治濕熱內盛或熱毒熾盛之證,常相須為用。但黃芩偏瀉上焦肺火,肺熱咳嗽者多用;黃連偏瀉中焦胃火,并長于瀉心火,中焦濕熱、痞滿嘔逆及心火亢旺、高熱心煩者多用;黃柏偏瀉下焦相火、除骨蒸,濕熱下注諸證及骨蒸勞熱者多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3-12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
本品苦寒傷胃,脾胃虛寒者忌用。
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五臟腸胃中結熱,黃疸,腸癢,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
2、《珍珠囊》:“黃柏之用有六:瀉膀胱龍火,一也;利小便結,二也;除下焦濕腫,三也;痢疾先見血,四也;臍中痛,五也;補腎不足,壯骨髓,六也。”
臨床應用
1、治濕熱下注之帶下黃濁臭穢,常配山藥、芡實、車前子等,如易黃湯(《傅青主女科》);若治濕熱下注膀胱,小便短赤熱痛,常配萆薢、茯苓、車前子等,如萆薢分清飲(《醫學心悟》)。
2、治瀉痢,常配白頭翁、黃連、秦皮等藥用,如白頭翁湯(《傷寒論》);若配梔子用,可治濕熱郁蒸之黃疸,如梔子柏皮湯(《傷寒論》)。
3、治濕熱下注所致腳氣腫痛、痿證,常配蒼術、牛膝用,如三妙丸(《醫學心悟》)。若配知母、熟地、龜甲等,可治陰虛火旺之痿證,如虎潛丸(《丹溪心法》)。
4、治陰虛火旺,潮熱盜汗、腰酸遺精,常與知母相須為用,并配生地黃、山藥等,如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或配熟地黃、龜甲,如大補陰丸(《丹溪心法》)。
5、治瘡瘍腫毒,內服外用均可,如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以本品配黃芩、黃連、梔子煎服;又如二黃散(《癰疽神驗秘方》)以本品配大黃為末,醋調外搽;治濕疹瘙癢,可配荊芥、苦參、白鮮皮等煎服;亦可配煅石膏等份為末,外撒或油調搽患處,如石黃散(《青囊秘傳》)。
相關配伍
1、黃柏配白頭翁:黃柏長于瀉腎火,清下焦濕熱;白頭翁入胃大腸經,能入血分清腸熱善除腸胃熱毒蘊結,為治熱痢要藥。二藥相須為用,瀉熱燥濕清腸解毒之力大增。適用于濕熱痢疾。
2、黃柏配細辛:黃柏以瀉腎火,清下焦濕熱為專長;細辛辛溫性烈,上疏頭風,下通腎氣,并能通竅止痛。二藥配伍,寒熱并用,相輔相成,細辛溫性被黃柏所抑,但能入少陰通腎氣而開竅,利于行水氣,助黃柏瀉相火,清濕熱。適用于尿頻尿急而排尿不暢及尿路疼痛者。
3、黃柏配肉桂:黃柏苦寒,清相火而燥濕堅陰;肉桂辛甘大熱,溫補腎陽,益火消陰。二藥相須為用,溫陽化氣而不生邪熱,能使陽入于陰,燥濕清熱而不寒滯,使陰出于陽。適用于腎陽不足、氣化不利、濕熱內停所致的小便不利、尿閉。
4、黃柏配蒼術:黃柏苦寒,氣味俱厚,性沉而降,以清下焦濕熱為長;蒼術味辛主散,性溫而燥,化濕運脾,祛風除濕,通治內外濕邪。二藥配伍,蒼術得黃柏,燥濕之力大增;黃柏得蒼術,以溫制寒,清熱而不致損陽。二藥相使相制,并走于下,清熱燥濕之功顯著。適用于熱痹,濕熱下注之筋骨腫痛、下肢痿軟,濕熱帶下及濕疹等。
5、黃柏配龜甲:黃柏性寒沉降而潤,長于瀉相火而救腎水;龜甲性涼,氣味厚濁,為純陰之品,入肝腎,能補肝腎而滋陰降火。二藥相須為用,養陰而不斂邪,清利而不傷陰,滋中有降,清中有補,標本兼施,共奏滋陰降火之功。適用于肝腎不足、陰虛火旺之骨蒸勞熱、盜汗、遺精、腰膝酸軟、筋骨不健等。
鑒別用藥
1、生黃柏、鹽黃柏、酒黃柏、黃柏炭:生黃柏苦燥性寒而沉,瀉火解毒、燥濕作用較強,多用于濕熱痢疾、黃疸、熱淋、足膝腫痛、瘡瘍腫毒、濕疹等。鹽黃柏苦燥之性緩和,滋陰降火、退虛熱作用較強,主治陰虛發熱、骨蒸盜汗、遺精、足膝痿軟、咳嗽咯血。酒黃柏苦寒之性降低,免傷脾陽,并借酒升騰之力,引藥上行,善清上焦之熱,用治熱壅上焦之目赤、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及赤白帶下。黃柏炭清濕熱之中兼具澀性,多用于便血、崩漏下血。
2、黃芩、黃連、黃柏:三藥均味苦性寒,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常相須為用,治濕熱、火毒諸證,如濕熱瀉痢、濕熱黃疸、熱毒癰腫、目赤腫痛、血熱吐衄及其他諸臟腑火熱證。不同的是:黃芩主入肺與大腸經,兼入胃與膽等經,作用偏于上焦及大腸,善清肺與大腸之火,且止血作用顯著,尤善治溫病熱入氣營血分、肺熱咳喘、濕溫、暑濕、濕熱中阻、濕熱淋痛及痔漏便血;還能清熱安胎,治胎熱之胎動不安。黃連大苦大寒,主入心胃,兼歸肝與大腸等經,作用偏于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濕熱,尤善治溫病熱入營血之神昏譫語、心煩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瘡、肝火犯胃嘔吐吞酸、濕熱痞滿,以及胃火熾盛消谷善饑;此外,少量用尚能健胃,與健脾胃藥同用,可治脾胃虛弱。黃柏藥力不及黃連,主入腎與膀胱經,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腎)火,退虛熱,除下焦濕熱,尤善治陰虛火旺、骨蒸潮熱,以及下焦濕熱之尿閉、淋濁、帶下、陰癢、足膝腫痛及腳氣等。
3、知母與黃柏:二者均苦寒而能清熱瀉火,退虛熱,治陰虛內熱證時每相須為用,如知柏地黃丸。然知母甘寒質潤,尤善清瀉肺胃氣分實火,又兼滋陰潤燥之功,清中寓補,治陰虛內熱證可奏標本兼顧之效。黃柏苦寒較甚,以清熱燥濕為主,兼能瀉火解毒,多用于濕熱、實火及熱毒證;若用于退虛熱,則以治標降火為主,常配補腎養陰之品。
食療
1、赤豆牛膝黃柏茶:
(1)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主治濕熱下注而致的下肢丹毒、紅腫疼痛。
(2)原材料:赤小豆15克,牛膝、川柏各10克。
(3)做法:將赤小豆、牛膝、川柏,搗成粗末,置保暖瓶中,沖入沸水適量,加蓋燜20分鐘后熱服。
(4)用法:頻頻代茶飲用,每曰1劑。
2、鼻淵黃柏茶:
(1)功效:清熱燥濕、解毒通竅。主治:“鼻窒”、“鼻淵”而引起的鼻塞日久、膿涕不斷、鼻黏膜紅腫,或伴寒熱頭痛、眉額脹痛。相當于現代醫學之慢性鼻炎、副鼻竇炎。亦可用于化膿性中耳炎。
(2)原材料:龍井茶15克,川黃柏9克。
(3)做法:上藥研為細末,置熱水瓶中用適量沸水沖泡,加蓋燜15分鐘。
(4)用法:代茶飲用。每日1劑:或將細末直接吹入兩側鼻腔內,每日2-3次。
3、黃柏知母酒:
(1)功效:滋陰降火。主治陰虛火旺、骨蒸勞熱、年老之人足膝疼痛、軟弱無力。
(2)原材料:黃柏40克,知母40克,龜板40克,黃酒1升。
(3)做法:黃柏炒成褐色知母炒約10分鐘,龜板炙酥。以上三味,共研粗末,入紗布袋中,扎口,浸入酒中封口。浸泡15日后,過濾去渣留液,備用。
(4)用法:每日1次,每次10毫升,午飯后飲用。
一.代表方劑
1.易黃湯(《傅青主炒女科》)
組成:炒山藥30g,芡實30g,鹽黃柏6g,酒車前子3g,白果10枚
主治:治婦人任脈不足,濕熱侵注,致患黃帶,宛如黃茶濃汁,其氣腥穢者。
2.萆薢分清飲
組成:萆薢6g,炒黃柏,石菖蒲各15g,茯苓,白術各3g,蓮子心2.1g,丹參,車前子各4.5g
主治清熱利濕,分清別濁,主赤白濁,淋病。
3.白頭翁湯(《傷寒論》)
組成:白頭翁15g,黃柏12g,黃連6g,秦皮12g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主治:熱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屬熱毒偏盛者。)
4.三妙丸(《醫學正傳》)
組成:炒蒼術6g,炒黃柏4g,牛膝2g
功效:燥濕清熱。
主治:用于濕熱下注,足膝紅腫熱痛,下肢沉重,小便黃少。
5.知柏地黃丸
組成:知母4g,黃柏4g,熟地黃16g,山茱萸(制)8g,牡丹皮6g,山藥8g,茯苓6g,澤瀉6g
功效:滋陰降火。
主治:用于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口干咽痛,耳鳴遺精,小便短赤。
6.虎潛丸
組成:虎脛骨3g,牛膝6g,陳皮6g,熟地9g,鎖陽4.5g,龜板12g,干姜3g,當歸4.5g,知母9g,黃柏9g,白芍6g。
功效:滋陰降火,強壯筋骨。
主治:肝腎陰虛,癥見腰膝酸軟,筋骨萎軟,腿足萎弱,步履維艱,舌紅少苔,脈細弱等。
7.四妙丸
組成:蒼術9g,牛膝9g,鹽黃柏9g,薏苡仁9g
功效:清熱利濕;清熱利濕,通筋利痹。
主治:濕熱下注,兩足麻木,筋骨酸痛等。用于治療丹毒,急慢性腎炎,濕疹,骨髓炎,關節炎等。
8.大補陰丸
組成:熟地12g,知母鹽炒8g,黃柏(鹽炒8g,制龜甲12g,豬脊髓16g
功效:滋陰降火。
主治:用于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咳嗽咯血,耳鳴遺精。
9.黃連解毒湯
組成:黃連,黃柏,黃芩,梔子,各6g。
主治:火證通治。
10.如意金黃散
組成:姜黃16g,大黃16g,黃柏16g,蒼術6.4g,厚樸6.4g,陳皮6.4g,甘草6.4g,生天南星6.4g,白芷16g,天花粉32g
功效:消腫止痛。
主治:用于瘡瘍腫痛,丹毒流注,跌撲損傷。
11.九圣散
組成:蒼術15g,黃柏20g,紫蘇葉20g,杏仁40g,薄荷 20g,乳香12g,沒藥12g,輕粉5g,紅粉5g
功效:解毒消腫,除濕止癢。
主治:用于濕毒瘀結所致的濕瘡,臁瘡,黃水瘡,足癬。
二.代表中成藥
1.白帶丸
組成:黃柏(酒炒)、椿皮、白芍、當歸、醋香附。
功能:清熱,除濕,止帶。
主治:用于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病,癥見帶下量多、色黃、有味
2.泌尿寧顆粒
組成:柴胡、五味子、萹蓄、黃柏、白芷、續斷、桑寄生、苘麻子、甘草。
功能:清熱通淋,利尿止痛,補腎固本。
主治:用于熱淋,小便赤澀熱痛及泌尿系統感染。
3.濕熱痹顆粒(片)
組成:蒼術、忍冬藤、地龍、連翹、黃柏、薏苡仁、防風、川牛膝、粉萆薢、桑枝、防己、威靈仙。
功能:祛風除濕,清熱消腫,通絡定痛。
主治:用于濕熱痹證,其癥狀為肌肉或關節紅腫熱痛,有沉重感,步履艱難,發熱,口渴不欲飲,小便黃淡。
4.黃柏八味散
組成:黃柏、香墨、梔子、甘草、紅花、蓽茇、牛膽粉、黑云香。
功能:清熱涼血,固精。
主治:用于腎熱,尿路感染,尿中帶血,經下過多。
5.潔爾陰洗液
組成:蛇床子、艾葉、獨活、石菖蒲、蒼術、薄荷、黃柏、黃芩、苦參、地膚子、茵陳、土荊皮、梔子、山銀花。
功能: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主治:1、主治婦女濕熱帶下。癥見陰部瘙癢紅腫,帶下量多,色黃或如豆渣狀,口苦口干,尿黃便結。適用于霉菌性、滴蟲性陰道炎見上述癥狀者。
2、用于下述皮膚病:濕疹(濕熱型)、接觸性皮炎(熱毒夾濕型)、體股癬(風濕熱型)。
6.婦炎潔洗液
組成:苦參、百部、蛇床子、黃柏等。
功能:清潔、抑菌、清涼、舒爽。
7.復方黃柏液
組成:連翹、黃柏、金銀花、蒲公英、蜈蚣。
功能:清熱解毒,消腫祛腐。
主治:用于瘡瘍潰后,傷口感染,屬陽證者。
8.溫經白帶丸
組成:鹿角霜(醋炒)、牡蠣(煅)、蓮須、陳皮(制)、龍骨(煅)、黃柏(鹽炒)、白術(土炒)、厚樸(姜制)、核桃仁、茯苓、赤芍、車前子(炒)、柴胡、蒼術(麩炒)。
功能:溫經散寒,祛濕,固澀止帶。
主治:用于濕注帶下,月經不調,頭暈眼花,腰酸胸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