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銀凱
村級集體經濟,一個并不陌生的詞語。曾幾何時,各地的村辦企業風起云涌,一度成為耀眼的經濟現象。然而,一哄而上的村辦企業給集體帶來的不全是財富,更多的是債務和爛攤子。到20世紀初,村集體經濟一度消沉,留給人們的是不堪回首的苦澀記憶。
進入新世紀以后,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作為最基層一級的行政村,原來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都發生了改變。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農業稅全面取消,農村基層組織治理資源大為縮減,傳統意義上的“村權”越來越少。然而村集體要為農民辦的事卻越來越多:新農村建設、農村公共事業、就業、社保、五保戶……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顯,怎么發展,如何發展,發展的路徑在哪里,成為擺在各級政府面前一道重要的課題。
前不久,宜都市專門召開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推進會,再一次就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進行專題研究部署,各鄉鎮就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進行了專題匯報。在這次會議上,傳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今年,宜都市123個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由去年的1.03億元增加到1.6億元,增幅達55.3%;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27個,占全市總村數的100%,位居宜昌市各縣市區前列。
“加快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鞏固農村基層政權的迫切需要,是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內在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力支撐。”基于這一判斷,宜都市在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的同時,在2008年就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的意見,成立了全市加快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領導小組,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擺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圍繞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強村級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宜都市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新路子,走出了一條以盤活農村集體資產為重點,以社區股份合作、資金信用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農民專業合作為基本特征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之路。
思路決定出路
在剛剛結束的宜都市黨代會上,宜都市提出了建設生態宜都、活力宜都、人文宜都和幸福宜都的宏偉目標。
過去五年,宜都市綜合實力大幅提升,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前列。然而要實現全面小康和建設幸福宜都的目標,就必須夯實村級集體經濟,讓老百姓能夠分享發展成果。
村級集體經濟有多重要?對于此,宜都市解放社區黨支部書記黃昌和可謂感觸良多。解放社區曾是宜昌市第一個億元村、全省“基層黨組織”十面紅旗之一,曾經創造過年利稅300多萬元的輝煌。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16家企業相繼停產倒閉,集體經濟嚴重縮水,村級運轉困難重重。村民就業難以解決,收入無來源,住房無著落。由于社區集體經濟薄弱,村民養老、就醫等問題無法解決,村民怨氣很大。社會問題逐漸積累成疾,對干群關系和諧和社會穩定造成了很大沖擊,社區組織也因此一度癱瘓。
2006年,身為政府公務員的黃昌和臨危受命,被委任為解放社區第一書記。領導寄以厚望,希望在他的帶領下,讓一個千瘡百孔的亂攤子重現昔日輝煌,重新走上富民強村的發展之路。
怎么辦?黃昌和面臨的是一個許多人問了許多遍的問題。
思路決定出路。說到底,這一切都在于村集體經濟的薄弱。除了發展,沒有別的出路,只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了,才有能力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經過認真調研,黃昌和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
上任伊始,黃昌和做了兩件事。一是邀請宜都市領導以及國土資源局、財政局等部門領導現場辦公,爭取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為解決歷史問題和后來的發展空間奠定了基礎。二是在盤活資產上下功夫,通過資產出租獲得了第一筆集體經濟收入38萬元。緊接著,以集體資產產權制度創新試點為契機,建立宜都市解放社區股份合作社,將集體資產以配股的形式進行分配,村民占有70%,村占30%。關鍵的一著棋盤活了全局,不斷穩定了人心,提高了村民的積極性,也為村級集體經濟的持續發展走出了最為關鍵的一步。改制后的解放社區股份合作社,完全按照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運作,充分激發了生機和活力,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解放社區股份合作社在2008年成立當年,就實現收入120多萬元,創造了奇跡。而解放社區依托產權創新,發展股份經營的發展模式后來被總結為宜都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幾大模式之一進行推廣。
現在,解放社區的村集體純收入由2007年的38萬元猛增至2010年的153萬元,今年預計可達190萬元。“‘十二五’期間,解放社區資產要達到7個億,每年收入2000萬元,一系列重大項目正在籌劃當中,我們完全有信心創造新的輝煌。”黃昌和信心十足地對記者說。
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困難,很大一部分在于資金。對于此,同為陸城街辦的尾筆村則有自己的做法。尾筆村是典型的城郊村,同樣面臨著人多地少的困境,但也有城市發展所帶來的機遇。以村黨支部書記姚心勇為核心的村委一班人抓住機遇,盤活存量資產,在僅有的土地上做文章。通過引進項目,將閑置資產整體出租,在確保集體資產完整性的前提下取得租賃收入。
今年6月,尾筆村進行了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成立了尾筆社區股份合作社,成為宜都市第二家取得市場主體身份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成立后,由合作社牽頭征地近百畝作為工業小區進行開發建設,建成后每年可為村里帶來30多萬元的經營收入。
為提高土地利用率,最大程度挖掘潛力,由合作社出資從村民手中將土地流轉到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將土地作價入股參與經營獲得紅利,僅此一項每年就可取得紅利收入20萬元。姚心勇還利用宏潤公司打算在尾筆征地開發還建房的契機,通過協商用土地換門面房,按70%比例返還門面,村里再進行出租,每年可為村里提供不少于30萬元的收入。
“我們絕不是簡單的賣地,而是通過多種方式將有限的土地資源置換為可持續發展的村集體資產,從而為村里帶來持續性收入。”姚心勇向記者闡述了尾筆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核心思路。
在以姚心勇為首的村委班子帶領下,尾筆村成功將資源變為了資產,資產變為了資金,從而破解了資金不足這一難題,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的跨越式發展。2005年村集體收入不到5萬元,而今年預計可達50萬元以上,堪稱城郊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樣本。
推動發展的五大模式
為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宜都市根據各村的經驗總結了五大模式進行推廣。
依托土地資源,發展特色經營。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開發丘陵崗地、改造低產林,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興辦集體農場、果園場、養殖場,不斷增強集體經濟實力。五眼泉鄉雞頭山村是一個比較偏僻的丘陵村,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并無優勢。村兩委班子率領干部群眾,開發丘崗荒地,發展柑桔3428畝;開發江邊河灘,發展桑園500畝;整治低產湖田,建成精養魚池500畝,形成了田地種柑、湖塘養魚、河灘植桑、家家養豬的產業格局。通過租賃、承包等多種形式,2008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37萬元。
依托存量資產,發展多種經營。積極創新運作方式,通過承包、租賃、參股經營、有償轉讓等多種形式盤活集體資產,形成連續穩定的收入來源,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實力。陸城紅春社區是一個城郊村,該村依托存量資產,先后發展企業18家。同時,圍繞市級項目發展配套產業,引進企業4家,投資達2600萬元。2009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628萬元。
依托地理資源,發展物業經營。交通便利、具有區位優勢的村,建設各類市場、商貿街、商業網點、標準廠房等。具有民俗文化、地理特色的村,加強休閑、觀光、餐飲、娛樂、旅游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招商引資發展物業經營,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枝城鎮環城村發揮地處城區,交通便利、信息靈通、市場活躍的優勢,籌資500多萬元,建成環城大市場,吸納7省22縣市200多名客商進場經營,日人流量超過2萬人。同時,先后建成西門門店、屠宰場、冷藏庫、磚瓦廠、預制廠、建材廠、建筑公司等集體經濟實體和中心停車場等城鎮配套設施。全村擁有集體企業16家,集體資產2000多萬元。
依托產權創新,發展股份經營。陸城街辦解放村(社區)地處市中心城區,是典型的城中村。2008年,解放村以集體資產產權制度創新試點為契機,建立了宜都市解放社區股份合作社,有力促進了社區集體經濟發展。2010年,該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53萬元。今年,陸城街辦的全家店村和尾筆村又相繼開展了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成立了新的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
依托區位優勢,實現服務增收。各地緊緊抓住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機遇,積極支持服務招商引資、項目發展,并發展與之配套的物業和服務業,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紅花套鎮周家河村依托市級重點招商引資項目豐島股份宜都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落戶該村的機遇,發展柑桔2500畝,年產柑桔1000萬斤,收入500萬元。每年組織豐島集團季節性用工300多人,從事二、三產業勞動力近百人,收入200多萬元。在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的同時,村集體經濟也得到較好發展,年集體經濟收入80萬元以上,現有集體積累近200萬元。
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和引導。為此,宜都市圍繞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產業規劃、項目配套、人才培訓、財政扶持、社會幫扶、發展激勵等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成為促進村級集體經濟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以政策為導向,結合各村實際實行“一村一品”的發展策略。各村通過用好一次性收入、充分開發閑置資產、盤活集體資產、開發“四荒”土地、運用涉農項目開發、創新服務方式、清理各種債務來增收。在這種發展思路的引導下,宜都市村級集體經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實現了農村集體經濟和農民家庭收入的“雙增收”,為加快推進城鄉統籌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和物質基礎。
(本版圖片由宜都市委組織部提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