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親節,小編一直猶豫著要不要“蹭”這個熱點。
直到昨天,小編在前央視主持人張泉靈的微博上看到了這么一句話:
這句話對,也不對。中國式的父親總是不自覺的會帶著威嚴,承擔著家庭的重任,卻往往疏忽了和親人之間親密的互動。
“父愛如山”的新解是:父親就想一座山那樣,動也不動。但是,父愛依舊如山,如山般堅實,為家人開辟、守護一方安全的空間;但是,也許有時也該像涓涓細流一樣,滋潤心田。
今天,我們介紹的這位“超能”老爸——梁啟超,可能是中國式父親的一個榜樣。
他在憂國憂民、勤奮著書、匡國濟世的同時,還十分注重對下一代的教育。他將自己的學識和感悟潤澤在兒孫身上,言傳身教,悉心培養,膝下9子,均給予特殊關注,培養出三位院士(其中次子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且九子皆為業界精英。
梁啟超9個子女的合照
長女思順,詩詞研究專家、曾任中央文史館館長;長子思成,著名建筑學家、中科院院士;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學家、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國成立后任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三子思忠,西點軍校畢業,參與淞滬抗戰;次女思莊,著名圖書館學家;四子思達,著名經濟學家;三女思懿,曾任中國紅十字會對外聯絡部主任;四女思寧,早年就讀南開大學,后參加革命;五子思禮,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科院院士。
北京電視臺《念念不忘》節目中,讀梁啟超家書
梁啟超一生給子女寫了400多封家書,總計百余萬字,占他著作總量的十分之一,堪與《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并稱家教典范。
這些家書有的只寥寥十幾字,報平安或敘家事,有的則長達幾千字,論時事或談心得。從政局艱難到個人煩憂,從吃了美味到買了好書,無不備述。
愛要大聲說出來
中國式的家長總是羞于將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我愛你”這三個字更不會時時刻刻掛在嘴上。
但梁啟超在家書中反復提到一點:“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對于你們的感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1927年6月15日給孩子們書)
梁啟超與幼年的思莊、思忠
梁啟超常在信中稱呼長女思順“大寶貝”、“寶貝思順”,即使當時這位長女已經三十幾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了。最小的梁思禮小名老Baby,梁啟超常在信中叫他“老白鼻”,還給三女思懿起外號“司馬懿”。(感覺有點顛覆想象)
梁啟超和孩子們
在給次女思莊的信中,梁啟超這樣寫道:
小寶貝莊莊:我想你得狠,所以我把這得意之作裱成這玲瓏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給你。你姐姐(長女思順)呢,她老成了不會搶你的,你卻要提防你那兩位淘氣的哥哥,他們會氣不忿呢,萬一用起杜工部那“剪取吳淞半江水”的手段來卻糟了,小乖乖,你趕緊收好吧。
字里行間都是滿滿的父愛。
你們到溫(哥華)那天,正是十五,一路上看著新月初升直到圓時,諒來在船上不知蹭了多少次“江上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了。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對著月想你們,也在這里唱起來,你們聽見沒有?
——1925年5月9日致順、成、永、莊書
梁啟超家書
你們這些孩子真是養得嬌,三個禮拜不接到我的信就撅嘴了,想外面留學生兩三個月不接家信不算奇怪。我進醫院有三個禮拜了,再不寫信,你們又不知道怎樣抱怨了,所以乘今天過年時,和你們談談。
——1928年1月22日給孩子們書
從這些簡短的只言片語中,我們可以看到梁啟超對孩子們愛總是直接熱烈的表達,而不是“愛在心頭口難開”。
尊重孩子的意愿
不能否認,家長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在孩子長大、有了獨立思考能力之后,應該聽一聽他們的意見,尊重他們的意見。
1927年,梁思莊就讀于加拿大麥吉爾大學
梁啟超次女思莊留學加拿大著名的麥基爾大學,1927年8月,思莊讀大學已一年,該選具體專業了。梁啟超考慮到現代生物學在當時的中國還是空白,希望她學這門專業。思莊出于對父親意見的尊重選擇了生物學。可實際她對生物學并不感興趣,對此,梁啟超立馬寫信表示:
莊莊,聽見你二哥說你不大喜歡學生物學,既已如此,為什么不早同我說。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離開我很久,你的思想近來發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薦的學科未必合你的式,你應該自己體察作主,用姊姊哥哥當顧問,不必泥定爹爹的話,但是新學期若已經選定生物學,當然也不好再變,只得勉強努力而已,我很怕因為我的話擾亂了你治學針路,所以趕緊寄這封信。
長子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
和天下所有的父母親一樣,婚姻大事是最讓他們操心的,但與當時的包辦婚姻不同,梁啟超崇尚婚姻自由,他在給長女思順的信中寫道:
我對于你們的婚姻,得意得了不得,我覺得我的方法好極了,由我留心觀察看定一個人,給你們介紹,最后的決定在你們自己,我想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好孩子,你想希哲如何,老夫眼力不錯罷。徽音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我希望往后你弟弟妹妹們個個都如此(這是父母對于兒女最后的責任)。我希望普天下的婚姻都象我們家孩子一樣,唉,但也太費心力了。像你這樣有怎么多弟弟妹妹,老年心血都會被你們絞盡了,你們兩個大的我所盡力總算成功,但也是各人緣法僥幸碰著,如何能確有把握呢?好孩子,你說我往后還是少管你們閑事好呀,還是多操心呢?
1938年,林徽因、梁再冰、梁從誡以及梁思成一家四口(前排左起一至四)在西南聯大的“教授之家”。
更關注孩子的全方面發展
梁啟超教育子女褒多于貶。
次女思莊初到加拿大留學時,英文有些困難,一次考試在班上得了第十六名,為此極不痛快。梁啟超得知后寫信鼓勵她說:
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因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級遞升的洋孩子們競爭,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虧你了。好乖乖不必著急,只需用相當努力便好了。
梁啟超攜林徽因(右)、梁思莊游長城
后來,思莊成績一路趕上,升入大學,梁啟超高興之余,特意寫信囑咐:
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別著急。因為她本勉強進大學,實際上是提高了一年,功課趕不上,也是應該的。你們弟兄姐妹個個都能勤學向上,我對于你們功課不責備,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了。
楊友麒、吳荔明與母親梁思莊
對待長子,梁啟超更是惇惇囑咐,要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做一個有趣的人:
關于思成學業,我有點意見。思成所學太專門了,我愿意你趁畢業后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選一兩樣關于自己娛樂的學問,如音樂、文學、美術等,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
1950年,梁思成(臥)在病中與林徽因(立)討論國徽圖案
像朋友一樣交流
梁啟超在信中,常常與孩子們像朋友一樣交流,談人生、談理想。
處憂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奮,志氣強立。兩年來所境較安適,而不知不識之間德業已日退,在我猶然,況于汝輩,今復還我憂患生涯,而心境之愉快視前此乃不啻天壤,此亦天之所以玉成汝輩也。
——1916年1月2日致思順書
梁啟超
人生之旅歷途甚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萬不可因此著急失望,招精神之萎葸。
——1923年7月26日致思成書
1936年前后,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在北平天壇正在修繕的祈年殿屋頂上
我自己常常感覺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們姊妹弟兄的模范。我又很相信我的孩子們,個個都會受我這種遺傳和教訓,不會因為環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墮落的。
——1927年5月5日致思忠書
我今日若還不理會政治,實在對不起國家,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國家生命民族生命總是永久的(比個人長的),我們總是做我們責任內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見,都不必管。
——1927年1月27日給孩子們書
微信編輯 | 俞越
綜合摘選自《梁啟超家書》
轉載請注明出處
#沙井系列# 藝術圍裙兒童版,點擊即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