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特殊體檢
一、頸部
1. 臂叢神經(jīng)牽拉試驗( Eaten試驗)
(1)操作方法:患者坐位,頸部前屈,檢查者一手置于患者頭部的一側,另一手握住同側上肢的腕部,呈反方向牽拉。若在牽拉的同時迫使上肢作內旋動作,則稱為 Eaten加強試驗。
常反應:正常人被檢查上肢無 疼痛、麻木感覺
(3)結果解釋:若患者感覺該側上肢疼痛、麻木,則為陽性。試驗的機制是使神經(jīng)根受到拉,觀察是否發(fā)生該側上肢反射性疼痛。
3.肩關節(jié)外展試驗
(1)操作方法:患者站立位,檢查者立于其前側方,雙手分別按在其雙肩上,觸診肩胛骨的償活動。然后,患者從中立位開始主動外展運動至上舉過頭
(2)正常反應:正常人能自如完成這一活動
(3)結果解釋:外展過程中肩痛開始、停止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肩關節(jié)及其周圍
1)剛開始外展即疼痛,可見于肱骨骨折、肩胛骨頸部骨折、鎖骨骨折、肩關節(jié)脫位、肩關節(jié)。
2)開始外展時無疼痛但外展越接近90°越疼痛可能為肩關節(jié)粘連。
3)外展過程中有疼痛,但上舉時疼痛反而減輕或不痛,可能為三角肌下滑囊炎或肩峰下囊炎。
四、腕部
1.叩觸診試驗
(1)操作方法:輕叩或壓迫腕部掌側的腕橫韌帶近側緣中點。
(2)正常反應:正常人不出現(xiàn)患側手指的異常感覺。
(3)結果解釋:若出現(xiàn)和加劇患側手指刺痛及麻木等異常感覺時,即為陽性。提示有腕管綜合征。
2.屈拇握拳試驗也稱為橈骨莖突腱鞘炎試驗,或 Finkelstein征。
(1)操作方法:患者先將拇指屈曲,然后握拳將拇指握于掌心內,同時將腕向尺側傾斜。
2)正常反應:正常人患側橈骨莖突部無疼痛感。
(3)結果解釋:引起橈骨莖突部銳痛則為陽性。提示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3.拇指對掌試驗
(1)操作方法:囑患者完成拇指對掌活動,檢查者觀察活動情況。
(2)正常反應:正常人拇指對掌活動時,拇指末節(jié)指腹可與小指指腹面面相對。
(3)結果解釋:正中神經(jīng)損傷時,拇指只能與小指的側緣相接觸,不能與指腹相接觸。
4.拇指屈曲試驗
(1)操作方法:患者手放于桌上,手掌朝上,檢查者固定拇指掌指關節(jié)于屈曲位,然后讓患者主動屈曲指間關節(jié)。
(2)正常反應:正常人能順利完成此動作。
(3)結果解釋:若無力或不能主動屈曲,說明拇長屈肌無力,正中神經(jīng)損傷部位可能在肘部以上。
5.拇指小指夾紙試驗
(1)操作方法:囑患者患手拇指與小指夾一個紙片,并夾緊;檢查者用力抽紙片。
(2)正常反應:正常人能較好地完成對抗動作。
(3)結果解釋:檢查者若能較輕易地抽出紙片,則為陽性。說明拇指對掌肌無力。可能有正中神經(jīng)損傷。
6.合掌分掌試驗
(1)操作方法:患者雙手五指伸直并攏,合掌舉起于胸前,然后腕部仍然相貼,指與掌分開(即背伸腕關節(jié)和掌指關節(jié))。
(2)正常反應:正常人能自如完成此動作。
(3)結果解釋:若患側手無力分掌,而向對側手掌偏倒,則為陽性。此試驗是檢查橈神經(jīng)損傷的重要方法之一,有較可靠的診斷意義。
7.夾紙試驗
(1)操作方法:檢查者將一紙片放在患者手指間,囑患者夾緊,檢查者抽取之。
(2)正常反應:檢查者抽取紙片時可感到相當?shù)淖枇Α?/p>
(3)結果解釋:若檢查者能輕易地抽出紙片,則為陽性。說明掌側骨間肌無力。提示尺神經(jīng)損傷。
8.小指外展試驗
(1)操作方法:囑患者五指并攏,手掌朝下,平放桌上,然后讓患者小指作外展與合攏動作。
(2)正常反應:正常人能自如完成此動作。
(3)結果解釋:若患者小指不能外展,則為陽性。
五、腰骶部及骨盆
1.直腿抬高試驗
(1)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雙下肢伸直,檢查者一手壓住患者膝關節(jié)伸側,另一手托住其足跟部,將患者伸直的下肢在髖關節(jié)處屈曲。
(2)正常反應:正常人下肢可抬高70°以上。
(3)結果解釋:如不到70°即出現(xiàn)由上而下的患肢放射性疼痛,即為陽性。當腰椎間盤突出時,擠壓了脊神經(jīng)根,使其活動受限,神經(jīng)根再被牽拉就會引起疼痛。
2.直腿抬高加強試驗也稱為 Bragard征。
(1)操作方法:在直腿抬高試驗的基礎上,即直腿拾高至出現(xiàn)疼痛的角度后,稍微放低下肢至未引起疼痛的位置,然后,檢查者在患者不注意的情況下,突然背屈踝關節(jié)。
(2)正常反應:正常人無任何改變(陰性)。
(3)結果解釋:被檢查下肢后側出現(xiàn)放射性劇烈疼痛為陽性。借此可區(qū)分由于髂脛束、胭繩肌或膝關節(jié)后關節(jié)囊緊張造成的直腿拾高受限。
3.健腿抬高試驗
(1)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按直腿抬高試驗的方法進行健側下肢的檢查。
(2)正常反應:正常人無任何改變(陰性)。
(3)結果解釋:患側腰部疼痛或伴有下肢放射痛為陽性。與腰椎間盤突出的類型有關。
4.屈頸試驗
(1)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檢查者一手置于患者胸骨柄處,另一手托起患者枕部,徐徐將患者頭部向上抬高使頸部屈曲。
(2)正常反應:正常人無任何改變(陰性)。
(3)結果解釋若患者出現(xiàn)腰痛及坐骨神經(jīng)痛則為陽性。為頸部屈曲時使脊髓在椎管內上升,神經(jīng)根也隨之受到牽拉,使神經(jīng)根進一步受壓,故出現(xiàn)相應的神經(jīng)分布區(qū)的疼痛。
5.股神經(jīng)牽拉試驗
(1)操作方法:患者俯臥位,雙下肢伸直,檢查者一手固定患者骨盆,另一手握住其患下肢踝部,徐徐用力牽拉大腿使髖關節(jié)強力過伸。
(2)正常反應:正常人無任何改變(陰性)。
3)結果解釋:出現(xiàn)患側大腿前方放射性疼痛為陽性。表明有股神經(jīng)受壓或損害,如腰3、4椎間盤突出癥。
6.屈膝試驗
(1)操作方法:患者俯臥位,雙下肢伸直,檢查者一手按住其骶髂部,另一手握患側踝部, 并將小腿抬起使膝關節(jié)逐漸屈曲,足跟接近臀部。
(2)正常反應:正常人無腰部疼痛及大腿前側的放射痛。
(3)結果解釋:若出現(xiàn)腰部疼痛及大腿前側的放射痛,則為陽性,提示股神經(jīng)損害,并可根 據(jù)疼痛的起始位置以判斷其受損部位。
7.“4”字試驗
(1)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健側下肢伸直,患側下肢屈髖、屈膝、外展,并將外踝置于健側下肢膝部,以組成“4”字形。檢查者一手按住患者健側髂骨以固定骨盆,另一手將患側膝部下壓。
(2)正常反應:正常人無任何改變(陰性)。
(3)結果解釋:若患者出現(xiàn)骶髂部疼痛為陽性。由于患側大腿外展外旋,髂骨上部被大腿前側和內側肌群牽拉而產(chǎn)生扭轉并向外分離,若骶髂關節(jié)有病變則發(fā)生疼痛,但應注意事先要排除髖關節(jié)本身的病變。
8.床邊伸髖試驗
(1)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下肢下垂于床外(檢查前檢查者先用手托住),健側下肢屈髖屈膝,雙手抱住緊貼于胸前。檢查者用一手壓住健側髂骨以固定骨盆,另一手向下壓患側膝部。
(2)正常反應:正常人無任何改變(陰性)。
(3)結果解釋:若患者出現(xiàn)骶髂部疼痛為陽性。
9.骨盆分離與擠壓試驗
(1)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雙手分置于身體兩旁,檢查者雙手按住兩側髂嵴,將骨盆向外側作分離按壓動作,然后雙手掌扶住兩側髂前上棘外側并向內側對向擠壓。
(2)正常反應:正常人無任何改變(陰性)。
(3)結果解釋:若患者出現(xiàn)骶髂部疼痛為陽性。骶髂關節(jié)病變或骨盆骨折的患者陽性。
六、髖部
1.托馬斯( Thomas)征
(1)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雙手抱一側膝關節(jié),并盡力屈曲髖、膝關節(jié),使大腿貼近腹壁,腰部貼于床面。再讓患者伸直另一側下肢。
(2)正常反應:正常時可伸直另一側下肢。
(3)結果解釋:若患者不能將患側下肢伸直平放于床面,即為陽性。提示存在髖關節(jié)屈曲攣縮畸形。患側下肢大腿與床面所形成的角度即為髖關節(jié)屈曲畸形的角度。
2.臀中肌試驗也稱為特倫德倫伯格( Trendelenburg)試驗、單腿獨立試驗。
(1)操作方法:患者背向檢查者,一側下肢站立,另一側下肢屈髖、屈膝上提。左右交替進行。
(2)正常反應:正常人患側的骨盆、臀皺襞上升(陰性)。
(3)結果解釋:若患側下肢站立,健側下肢抬起,健側骨盆及臀皺襞下降,即為陽性。任何臀中肌無力的疾病均可陽性。
3.望遠鏡試驗也稱為套疊征
(1)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下肢伸直,檢查者一手按骨盆并以拇指觸摸患者同側的大粗隆,一手握小腿,沿縱軸上下推拉。
(2)正常反應:正常人下肢上下推拉移動的范圍很小。
(3)結果解釋:若下肢能上下移動2~3cm,即為陽性。常見于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
4.雙髖外展試驗也稱為蛙式試驗。
(1)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檢查者扶持患者兩側膝部,將雙側髖、膝關節(jié)均屈曲90°,再做雙髖外展外旋動作,呈蛙式位。
(2)正常反應:正常人無外展受限情況出現(xiàn)。
(3)結果解釋:若一側或雙側大腿不能平落于床面(髖關節(jié)外展受限),即為陽性。該試驗用于患兒,陽性為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
5.下肢短縮試驗也稱為Alis征
(1)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雙髖雙膝屈曲,雙足跟并齊放于床面。
(2)正常反應:正常人兩膝頂點應等高,在同一水平。
(3)結果解釋:若一側膝低于對側膝即為陽性。提示該側下肢有短縮(股骨或脛、腓骨短縮)或有髖關節(jié)脫位。
6.髂脛束攣縮試驗也稱為Ober試驗。
(1)操作方法:患者健側臥位,健側下肢在下并屈髖、屈膝,雙手抱于胸前,檢查者立于患者身后,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患側下肢踝部,屈膝90°,然后將髖關節(jié)外展后伸,再放松握踝部的手,讓患側下肢自然下落。
(2)正常反應:正常時應落于健側下肢的后側。
(3)結果解釋:若落在健側下肢前方或保持上舉外展姿勢,即為陽性。提示髂脛束攣縮或闊筋膜張肌攣縮
(3)結果解釋:外展外旋小腿并伸膝時出現(xiàn)彈響為外側半月板病變;內收內旋小腿并伸膝出現(xiàn)彈響聲為內側半月板病變。
4.研磨試驗也稱為 Apley試驗或膝關節(jié)旋轉提拉和擠壓試驗。
(1)操作方法:患者俯臥位,屈膝90°,檢查者以膝壓患者大腿,兩手握被檢查下肢足跟,沿小腿縱軸上提小腿并作內外旋轉活動,然后擠壓膝關節(jié),再作內外旋轉活動。
(2)正常反應:正常人活動中不出現(xiàn)局部疼痛。
(3)結果解釋:上提小腿并作內外旋轉活動時,若發(fā)生疼痛,則為內、外側副韌帶損傷;擠壓膝關節(jié)再作內外旋轉活動時,若發(fā)生疼痛,則為內、外側半月板損傷。
5.側方擠壓試驗也稱為內翻或外翻應力試驗。
(1)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稍屈膝,肌肉放松,檢查者一手按壓患者被檢查下肢的大腿下端,另一手握其踝部,進行小腿外展和內收活動。
(2)正常反應:正常人活動中不出現(xiàn)局部疼痛或異常活動。
3)結果解釋:小腿外展時膝內側疼痛或側方活動,為內側副韌帶或半月板損傷;小腿內收時膝外側疼痛或側方活動,為外側副韌帶或半月板損傷。
6.重力試驗
(1)操作方法:①患者側臥位,被檢查下肢在上并外展,檢查者托住大腿,囑患者伸屈膝關節(jié);②被檢查下肢在下,骨盆部墊枕,使其離開床面,另一檢查者扶住患者的另一下肢,伸屈被檢査下肢膝關節(jié)。
(2)正常反應:正常人活動中不出現(xiàn)局部疼痛或彈響聲。
(3)結果解釋:檢查①出現(xiàn)疼痛或彈響者為內側半月板病變;檢查②出現(xiàn)疼痛或彈響者為外側半月板病變。
7.過伸試驗也稱為 Jones試驗。
(1)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伸膝,檢查者一手固定被檢查膝部,另一手握小腿下部并上提,使膝關節(jié)過度伸展。
(2)正常反應:正常人活動中不出現(xiàn)局部疼痛。
(3)結果解釋:出現(xiàn)疼痛可能為半月板前角損傷、髕下脂肪墊肥厚或損傷、股骨髁軟骨損傷。
8.抽屜試驗
(1)操作方法:患者屈膝90°,檢查者雙手握被檢查膝部下方作前后推拉活動。
(2)正常反應:正常人可有少許(0.5cm)前后活動。
(3)結果解釋:過度向前移位(1cm)為前交叉韌帶損傷;過度向后移位為后交叉韌帶損傷;過度向前、向后移位,則為前、后交叉韌帶損傷。
九、其他
周圍神經(jīng)干叩擊試驗也稱為 Tinel征。
(1)操作方法
1)肢體外傷患者的檢查:檢查者用叩診錘在損傷部位的近心側肢體上,沿神經(jīng)干走行由近至遠輕輕叩擊。
2)肢體再植患者的檢查:檢查者用叩診錘從再植肢體的遠側端開始沿神經(jīng)干走向輕輕叩擊并逐漸移向吻合處
(2)正常反應
1)肢體外傷患者肢體遠端無刺痛感或其他不適感。
2)再植肢體患者神經(jīng)再生正常,則叩擊時所產(chǎn)生的敏感點逐步地向遠側延伸。
(3)結果解釋
1)肢體外傷患者檢查時,若出現(xiàn)肢體遠端刺痛感,則為陽性。提示損傷部位有神經(jīng)損傷
2)肢體再植患者檢查時,患者感到該神經(jīng)感覺分布區(qū)有模糊的不舒服的麻木感或觸電感,則為陽性。提示損傷的神經(jīng)已開始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