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豐富同學們的暑期生活,體悟中醫學理論,強身健體,江西中醫藥大學氣功科學研究所在章文春教授的組織帶領下,通過網絡平臺,開啟了為期六周主題為“修身治學”的線上暑期集訓。參加集訓的有氣功科學研究所的碩博研究生、本科中醫(5+3)班、中醫搖籃班的學子們及校內外的專家學者們共300余人。本次集訓,在“修身”方面,安排了早晚的氣功鍛煉,內證于己,強化同學們對人體之氣的體察,強身健體;在“治學”方面,章教授帶領碩博研究生們進行中醫氣學說的線上直播課教學,并給同學們推薦了相關的書籍和視頻進行學習。以下是薛鼎鼎碩士的讀書學習感想。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道德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特殊的意識形態,以善惡為評價標準并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以及個人的良心來調整人們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作為社會經濟關系的產物,可以調節人們的行為,但不同于政治與法律的強制性,只是通過輿論與良心在人們的內心世界起作用。而知行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于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知行合一,致良知,不僅要重視道德的實踐性,還要看重思想道德層面的一種自覺。內在思想上注重防微杜漸,“省察克治”都是關鍵所在。所謂“致良知”,最重要的就是樹立明確的道德標準,在生活的各個領域內都要落實道德標準。在當今社會中要想有更高的道德風尚就必須做到“知行合一”。
(圖片來源于網絡)
王陽明說:“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于毀譽得喪。”人們以利益來衡量實踐的標準,所以不會有好的結果,這也意味人們并不是以致良知為基本點出發的。如果真正想實現知行合一,就一定要將致良知融合到平時行為的實踐的準則中。
黨的十九大之后我們有了新的思想要求,就是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對于傳統文化批判地繼承,知行合一思想的學習運用就是典型的一例。正所謂物格而后致知,身修而后家齊、國治天下平。擁有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并能夠用它來指導我們的前進,為社會的進步提供正能量,無論對社會還是個人都是十分有益的。學習知行合一思想,有利于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力。
目前,社會非常注重道德教育的建設工作,通過對于前人思想的理解和認知,我們更加深切地認識到:我們平時練功也是在修德,禮以恭敬辭遜為本,我們練功也要求心誠貌恭,只有保持這種恭敬平和的心態,用道德約束自己的身心,才能有功長德進的效果。古人也說過通過修煉能夠得道,這里的“道”并非是得道成仙的那種神話行為,《管子·內業》中說:“凡道無所,善心安愛,心靜氣理,道乃可止。”又說:“彼道之情,惡音與聲,修心靜者,道乃可得。”表明人只要按照練功的要求心靜神寧,以善愛人,氣就能得到調理,也就能得道。
練智能氣功的關鍵是通過道德的修養來提高人體混元氣的層次,來影響自然界混元氣的性質。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練功凈化意識,克服私欲,做到知行合一,從而提高道德修養。
在當代社會,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思想理論將會充分發揮自身獨特的理論優勢,引領當代青年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道德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特殊的意識形態,以善惡為評價標準并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以及個人的良心來調整人們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作為社會經濟關系的產物,可以調節人們的行為,但不同于政治與法律的強制性,只是通過輿論與良心在人們的內心世界起作用。而知行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于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知行合一,致良知,不僅要重視道德的實踐性,還要看重思想道德層面的一種自覺。內在思想上注重防微杜漸,“省察克治”都是關鍵所在。所謂“致良知”,最重要的就是樹立明確的道德標準,在生活的各個領域內都要落實道德標準。在當今社會中要想有更高的道德風尚就必須做到“知行合一”。王陽明說:“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于毀譽得喪。”人們以利益來衡量實踐的標準,所以不會有好的結果,這也意味人們并不是以致良知為基本點出發的。如果真正想實現知行合一,就一定要將致良知融合到平時行為的實踐的準則中。
黨的十九大之后我們有了新的思想要求,就是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對于傳統文化批判地繼承,知行合一思想的學習運用就是典型的一例。正所謂物格而后致知,身修而后家齊、國治天下平。擁有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并能夠用它來指導我們的前進,為社會的進步提供正能量,無論對社會還是個人都是十分有益的。學習知行合一思想,有利于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