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近三十萬字,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捉弄的正確途徑。他把讀者引入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跡和最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之中,不僅讓你感受許多血淋淋的現實和荒誕不經的傳說,也讓你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得讓你覺得害怕。
拉丁美洲作家馬爾克斯的名字是與魔幻現實主義聯系在一起的。而《百年孤獨》就是展現其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代表之作,因此,以此書為標志,魔幻現實主義流派達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讀過他這部作品的人都忘不了他極善用絢麗而無羈的想象構造出一仿佛神話的世界?!栋倌旯陋殹芬驗樗毜降乃囆g成就而讓馬爾克斯走向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臺,馬爾克斯也因此而為拉美小說界的“掌門人”,評論界稱贊他的《百年孤獨》為“二十世紀用西班牙文寫作最杰出的長篇小說之一”,而這部小說所采用的創作手法“魔幻現實主義”至此才廣為世人接受,人們也因此開始閱讀這一文學流派的其他作品。
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七十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并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盡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于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后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彌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丁美洲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著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這個古老的家族也曾經在新文明的沖擊下,努力的走出去尋找新的世界,盡管有過畏懼和退縮,可是他們還是拋棄了傳統的外衣,希望溶入這個世界??墒峭鈦砦拿饕砸环N侵略的態度來吞噬這個家族,于是他們就在這樣一個開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續著“百年孤獨”。作者表達著一種精神狀態的孤獨來批判外來者對拉美大陸的一種精神層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對拉美的歧視與排斥。
“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作者用一個毀滅的結尾來表達了自己深深的憤懣。
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哥倫比亞著名作家,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人物。
他在1927年出生于哥倫比亞馬格達萊納海濱小鎮阿拉卡塔卡。童年與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隨父母遷居蘇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國立大學。1948年因內戰輟學,進入報界。五十年代開始出版文學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獨》。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他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百年孤獨》《族長的沒落》《霍亂時期的愛情》《迷宮中的將軍》《苦妓追憶錄》,中篇小說《枯枝敗葉》《惡時辰》《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一件事先張揚的兇殺案》,短篇小說集《藍寶石般的眼睛》《格蘭德大媽的葬禮》等。
作為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百年孤獨》醞釀達十數年之久,1965年開始創作,1967年出版,在拉丁美洲乃至全球引起巨大轟動,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社會歷史圖景的鴻篇巨著”、“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
這部小說的故事是說,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是西班牙人的后裔,住在遠離海濱的一個印第安人的村莊。他與烏蘇拉新婚時,由于害怕像姨母與叔父結婚那樣生出長尾巴的孩子,烏蘇拉每夜都穿上特制的緊身衣,拒絕與丈夫同房。因此遭到鄰居阿吉拉爾的恥笑,霍塞殺死了阿吉拉爾。從此,死者的鬼魂經常出現在他眼前,鬼魂那痛苦而凄涼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寧。他們只好離開村子,外出尋找安身之所。經過了兩年多的奔波,來到一片灘地上,由于受到夢的啟示決定定居下來。后來又有許多人遷移至此,建立村鎮,這就是馬貢多。布恩迪亞家族在馬貢多的歷史由此開始。
霍塞是個極富創造性的人,他從吉卜賽人那里看到磁鐵,便想用它來開采金子??吹椒糯箸R可以聚焦太陽光,便試圖研制出一種威力無比的武器。他從吉卜賽人那里得到航海用的觀像儀和六分儀,通過實驗認識到“地球是圓的,像橙子”。他不滿于自己所過的貧窮落后的生活,他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辟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
他帶一幫人披荊斬棘干了兩個多星期,卻以失敗告終。他痛苦地說:“咱們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咱們會在這兒活活地爛掉,享受不到科學的好處了。”后來他又沉迷于煉金術,整天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由于他的精神世界與馬貢多狹隘、落后、保守的現實格格不入,他陷入孤獨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精神失常,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后才在那棵樹上死去。烏蘇拉成為家里的頂梁柱,她活了一百十五至一百二十歲。
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二代有兩男一女。老大霍塞·阿卡迪奧是在來馬貢多的路上出生的。他在路上長大,像他父親一樣固執,但沒有他父親那樣的想象力。和一個叫皮拉苔列娜的女人私通,有了孩子。但在一次吉普賽人來馬貢多表演時又與一名吉普賽女郎相愛,于是他選擇了出走。后來他回來了,但是性情琢磨不定。最后不顧家人的反對,與雷貝卡結婚,但被趕出家門。
老二奧雷良諾生于馬貢多,在娘肚里就會哭,睜著眼睛出世,從小就賦有預見事物的本領,少年時就像父親一樣沉默寡言,整天埋頭在父親的實驗室里做首飾。長大后愛上鎮長千金雷梅苔絲,在此之前,他與哥哥的情人生有一子,名叫奧雷良諾·霍塞。他美麗的妻子被阿馬蘭塔意外毒死后,他參加了內戰,當上上校。他一生遭遇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埋伏和一次槍決,均幸免于難,當他認識到這場戰爭是毫無意義的時候,便于政府簽訂和約,停止戰爭,然后對準心窩開槍自殺,可他卻奇跡般的活了下來。 跟十七個外地女子姘居,生下十七個男孩。這些男孩以后不約而同回馬貢多尋根,卻被追殺,一星期后,只有老大活下來。奧雷良諾年老歸家,每日煉金子作小金魚,每天做兩條,達到二十五條時,就放到坩堝里熔化,重新再做。他像父親一樣過著與世隔絕、孤獨的日子,一直到死。
老三是女兒阿馬蘭塔,愛上了意大利技師,因為情愛的不如意,她故意燒傷一只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但她內心感到異常孤獨、苦悶,甚至和剛剛成年的侄兒廝混,想用此作為“治療病的臨時藥劑”。然而她始終無法擺脫內心的孤獨,她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制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第三代人只有霍塞·阿卡迪奧的兒子阿卡迪奧和奧雷良諾的兒子奧雷良諾·霍塞。前者不知生母為誰,竟狂熱地愛上自己的生母,幾乎釀成大錯,后來成為馬貢多的從未有過的暴君,貪贓枉法,最后被保守派軍隊槍斃。后者過早成熟,熱戀著自己的姑母阿馬蘭塔,因無法得到滿足而陷入孤獨之中,于是參軍。進入軍隊之后仍然無法排遣對姑母的戀情,便去找妓女尋求安慰,借以擺脫孤獨,最終也死于亂軍之中。
第四代就是阿卡迪奧與人私通生下的一女兩男。女兒俏姑娘雪梅苔絲楚楚動人,散發著引人不安的氣味,這種氣味曾經把幾個男人置于死地。她全身不穿衣服,套著一個布袋,只是不想把時間浪費在穿衣服上。這個獨特的姑娘世事洞明,超然于外,最后神奇地抓著一個雪白的床單乘風而去,永遠消失在空中。
她的兩個弟弟阿卡迪奧第二和奧雷良諾第二是孿生子。阿卡迪奧第二在美國人開辦的香蕉公司里當監工,鼓動工人罷工,成為勞工領袖。后來,他帶領三千多工人罷工,遭到軍警的鎮壓,三千多人只他一人幸免。他目擊政府用火車把工人們的尸體運往海邊丟到大海,又通過電臺宣布工人們暫時調到別處工作。阿卡迪奧四處訴說他親歷的這場大屠殺揭露真相,反被認為神智不清。他無比恐懼失望,把自己關在房子里潛心研究吉卜賽人留下的羊皮手稿,一直到死他都呆在這個房間里。
奧雷良諾第二沒有正當的職業,終日縱情酒色,棄妻子于不顧,在情婦家中廝混。奇怪的是每當他與情婦同居時,他家的牲畜迅速地繁殖,給他帶來了財富,一旦回到妻子身邊,便家業破敗。他與妻子生有二女一男,最后在病痛中與阿卡迪奧一同死去,從生到死,人們一直沒有認清他們兄弟倆兒誰是誰。
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五代是奧雷良諾第二的二女一男,長子霍賽·阿卡迪奧兒時便被送往羅馬神學院去學習,母親希望他日后能當主教,但他對此毫無興趣,只是為了那假想中的遺產,才欺騙母親說他在神學院學習。母親死后,他回家靠變賣家業為生。后發現烏蘇拉藏在地窖里的七千多個金幣,從此過著更加放蕩的生活,不久便被搶劫金幣的歹徒殺死。
大女兒梅·雷梅苔絲愛上了香蕉公司汽車庫的機修工毛里西奧·巴比洛尼亞,母親禁止他們來往,他們只好暗中在浴室相會,母親發現后禁止女兒外出,并請了保鏢守在家里。毛里西奧·巴比洛尼亞爬上梅家的屋頂,結果被保鏢打中背部,后來死掉了。梅萬念俱灰。她母親為家丑不外揚,將懷著身孕的她送往修道院。
小女兒阿馬蘭塔·烏蘇拉早年在布魯塞爾上學,在那里與飛行員加斯東結婚,婚后二人回到馬貢多,見到一片凋敝,決心重整家園。她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僅在三個月就使家園煥然一新。她的到來,使馬貢多出現了一個最特別的人,她的情緒比這家族的人都好,她想把一切陳規陋習打入十八層地獄。她決定定居下來,拯救這個災難深重的村鎮。
布恩迪亞家的第六代是梅送回的私生子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他出生后一直在孤獨中長大。他唯一的嗜好是躲在吉卜賽梅爾加德斯的房間里研究各種神秘的書籍和手稿。他甚至能與死去多年的老吉卜賽人對話,并受到指示學習梵文。他一直對周圍的世界漠不關心,但對中世紀的學問卻了如指掌。他和布恩迪亞拒絕收留奧雷良諾17個兒子中唯一幸存的老大,導致其被追殺的人用槍打死。他不知不覺地愛上了姨母阿瑪蘭塔·烏蘇拉,并發生了亂倫關系,盡管他們受到了孤獨與愛情的折磨,但他們認為他們畢竟是人世間唯一最幸福的人。后來阿瑪蘭塔·烏蘇拉生下了一個男孩:“他是百年里誕生的布恩迪亞當中唯一由于愛情而受胎的嬰兒”,然而,他身上竟長著一條豬尾巴。阿瑪蘭塔·烏蘇拉也因產后大出血而死。
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群螞蟻吃掉。當奧雷良諾·布恩迪亞看到被螞蟻吃的只剩下一小塊皮的兒子時,他終于破譯出了梅爾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題辭是:“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后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原來,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后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兒馬貢多鎮從地球上刮走,從此這個村鎮就永遠地消失了。
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七十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并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盡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于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后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彌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丁美洲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著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這個古老的家族也曾經在新文明的沖擊下,努力的走出去尋找新的世界,盡管有過畏懼和退縮,可是他們還是拋棄了傳統的外衣,希望溶入這個世界。可是外來文明以一種侵略的態度來吞噬這個家族,于是他們就在這樣一個開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續著“百年孤獨”。作者表達著一種精神狀態的孤獨來批判外來者對拉美大陸的一種精神層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對拉美的歧視與排斥。
“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作者用一個毀滅的結尾來表達了自己深深的憤懣。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象,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于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愿望。魔幻現實主義必須以現實為基礎,但這并不妨礙它采取極端夸張的手法。如本書寫外部文明對馬貢多的侵入,是現實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賽人拖著兩塊磁鐵“挨家串戶地走著,鐵鍋、鐵盆、鐵鉗、小鐵爐紛紛從原地落下,木板因鐵釘和螺釘沒命地掙脫出來而嘎嘎作響,跟在那兩塊魔鐵的后面亂滾”;又如寫夜的寂靜,人們居然能聽到“螞蟻在月光下的哄鬧聲、蛀蟲啃食時的巨響以及野草生長時持續而清晰的尖叫聲”;再如寫政府把大批罷工者殺害后,將尸體裝上火車運到海里扔掉,那輛火車竟有兩百節車廂,前、中、后共有三個車頭牽引!作家似乎在不斷地變換著哈哈鏡、望遠鏡、放大鏡甚至顯微鏡,讓讀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虛實交錯的畫面,從而豐富了想象力,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印第安傳說、東方神話以及《圣經》典故的運用,進一步加強了本書的神秘氣氛。如寫普羅登肖的鬼魂日夜糾纏布恩地亞一家,便取材于印第安傳說中冤鬼自己不得安寧也不讓仇人安寧的說法;有關飛毯以及俏姑娘雷梅苔絲抓住床單升天的描寫是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的引伸;而馬貢多一連下了四年十一個月零兩天的大雨則是《圣經·創世紀》中有關洪水浩劫及諾亞方舟等故事的移植。拉丁美洲的民間傳說往往帶有迷信色彩,作家在采用這些民間傳說時,有時把它們作為現實來描寫;如好漢弗朗西斯科“曾和魔鬼對歌,擊敗了對手”;阿瑪蘭塔在長廊里繡花時與死神交談等等。有時則反其意而用之,如寫尼卡諾爾神父喝了一杯巧克力后,居然能離地十二厘米,以證明“上帝有無限神力”等等,顯然是對宗教迷信的諷刺和嘲笑。
本書中象征主義手法運用得比較成功且有意義的,應首推關于不眠癥的描寫。馬貢多全體居民在建村后不久都傳染上一種不眠癥。嚴重的是,得了這種病,人們會失去記憶。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簽。例如他們在牛身上貼標簽道:“這是牛,每天要擠它的奶;要把奶煮開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這類例子書中比比皆是,作家意在提醒公眾牢記容易被人遺忘的歷史。
另外,作家還獨創了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例如小說一開頭,作家就這樣寫道:“許多年之后,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話,實際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在”的敘事角度。緊接著,作家筆鋒一轉,把讀者引回到馬貢多的初創時期。這樣的時間結構,在小說中一再重復出現,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不斷地給讀者造成新的懸念。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凝重的歷史內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龐大的神話隱喻體系是由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語言貫串始終的。有的評家認為這部小說出自8歲兒童之口,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此說頗感欣慰。這是很深刻的評判目光。因為這種直觀的、簡約的語言確實有效地反映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落后民族(人類兒童)的自我意識。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與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群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
《百年孤獨》被認為是拉丁美洲“文學爆炸”時代的代表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拉美世界只有博爾赫斯等少數作家可以媲美。而且在世界各地掀起了拉美文學風。魔幻現實主義也被認為是具有創意的寫作手法之一。
不知道是為什么,馬爾克斯沒給中國版權。1991年,“伯爾尼國際版權公約”生效后,中國有好幾家出版社,都曾想買下它的版權,但都被馬爾克斯代理人開出的五年二十五萬美元的版權費嚇退了。而隨著拉美文學近年來在中國的閱讀熱潮的衰退,對《百年孤獨》感興趣的出版社更是所剩無幾了。故坊間全是非法出版,這就是鼎鼎大名的《百年孤獨》主流出版社(人民文學、上海譯文、譯林等)都不出該書的原因。大概要等老馬死后五十年,版權成為公版才行吧。
中文版《百年孤獨》曾經有好幾個版本:北京《十月》雜志在該書獲獎當年就部分選譯了《百年孤獨》;同年,臺灣遠景出版事業公司推出一套《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其中以《一百年的孤寂》為名翻譯了《百年孤獨》,譯者宋碧云;上海譯文出版社也在1982年推出了《加西亞·馬爾克斯中短篇小說集》,讓馬爾克斯和拉美文學在國內一下火了起來,隨即在文學界引領了魔幻現實風格的創作潮流;兩年后,《百年孤獨》在內陸同時出現了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兩種譯本,前者的譯者是高長榮,由英譯本轉譯而成,后者的譯者是黃錦炎和沈國正,根據布宜諾斯艾利斯南美出版社1972年版由西班牙語直譯而成,尤其受到讀者的歡迎,后來這一版本轉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之后,上海譯文出版社還推出了珍藏本《百年孤獨》。中國有不少作家在寫作生涯中都受到《百年孤獨》的影響,如莫言、張賢亮、余華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