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一家之言,也來看看另一家之言:
傷寒和溫病本是外感熱病中兩類不同屬性的系列疾病,兩者之間原本應無紛爭,而是在晚清溫病學派日趨成熟之時,出現了傷寒與溫病學派之爭。爭論的焦點集中在溫病是否屬于傷寒類疾病和傷寒論方是否可以治療溫病兩點上。清代傷寒學派學者陸九芝在《世補齋醫術.卷二》中說“凡病之為風、為寒、為溫、為熱、為濕者,古皆謂之傷寒。今人知風與寒為《傷寒論中》病,而于濕與熱謂不可用《傷寒論》中方,其意若同方既出于《傷寒論》,自是治寒方,必非治溫法,豈有治溫而用治寒方者,于是一遇溫熱病,無不力辟傷寒方,更無人知溫熱之病本隸于《傷寒論》中,而溫熱之方,并不在《傷寒論》外者”,又指出:“風寒濕溫熱皆在論中,論中之方可治風寒,亦治溫熱”,更有甚者,指責溫病學派離經叛道、標新立異,如惲鐵樵在《溫病明理》中云:“王孟英、吳鞠通、葉天士之書,庇謬百出,若欲一一糾正,迭紙等身,其說不能盡,吾則以為是喧賓奪主,不暇為也。惟三人之謬說,流毒于天下已如此,茍不能有精切簡明之方法,指示后來,則其黑幕總無人揭破,而流毒遂無有窮時”,又指出:“余近年確知溫病是手經病,然于《溫熱經緯》、《溫病條辨》諸書始終反對。凡《溫病條辨》中所列方藥,亦都不以為可,茲本《內經》與所得經驗,說明十二經絡之診法,更列治愈與不治愈醫案,證明《溫病條辨》方藥之非是,于其所未知,則付諸蓋闕,不強不知以為知也”。徐衡之在《溫病明理序言》中亦說:“仲景之傷寒論,既為吳鞠通、王孟英輩之著作作為紫色奪珠之僭竊,則傷寒論為人所懷疑,在若有若無之列,傷寒既無,傷寒以上之書,更非所能讀,則亦等于無,而所有者,僅《溫病條辨》、《葉案》、《溫熱經緯》,持此三收,欲與西方科學摯矩較長,則此三書實無些微之價值,等于無而已”。
溫病學派是在臨床實踐中萌芽而產生的。吳又可在《溫疫論》原序中說:“崇禎辛巳,疫氣流行,山東、浙省、南北兩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閡門傳染。時師誤以傷寒法治之,未嘗見其不殆也,……枉死不可勝計?!嚯m固陋,靜心窮理,格其所感之氣,所入之門,所受之處,及其傳變之體,平日所用歷驗方法,詳述于下”,吳鞠通在《溫病條辨.自序》中亦說:癸丑歲,都下瘟疫大行,諸友強起瑭治之,大抵已成壞病,幸存活數十人,其死于世俗之手者,不可勝數”。兩者皆說明并驗證在瘟疫流行時,應用傷寒方治療無效,改用溫病方而獲效,后經數百年臨床驗證,不謬也。
溫病學派對傷寒和溫病的不同屬性,分別從病因學、病機學、癥狀學、診斷學、治療學等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方面進行了鑒別,應該說已涇渭分明了,但是,晚清和民國初期為什么引發傷寒和溫病派之爭呢?眾多學者和專家參與其中,紛紛訴爭。眾家皆從傷寒與溫病的不同屬性論爭,誠然無錯,但是大家遺忘了醫學的歷史性和社會性。我們無視的事實,《傷寒論》產生于東漢,公元三世紀,張仲景之手,后經散俟,經晉.王叔和整理,唐代時江南醫師秘而不傳, 北宋年間經國家校正醫書局(隸屬編修院)整理刻板發行于1066年,后稱《宋本傷寒論》,竟成無己注解廣行于世?!稖匾哒摗房杏诿髂?642年,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刊行于清康熙1766年,《溫病條辨》刊行于清嘉慶1813年,自《傷寒論》問世,至溫病學成書代表作《溫病條辨》出現,前后相距1500余年,這是為什么?難道這1500年中未發生過溫疫流行,這不是史實,雖然金元劉完素和明代王履也曾對《傷寒論》治療溫病提出質疑,然而相應者寥若晨星而不成氣候。其中原因,也就是眾家所忽視的事實,那就是自《傷寒論》問世以來,倍受國家重視,特別在北宋后,《傷寒論》已成國家統一教材和國家考試科目,《傷寒論》已成一統,加之董仲舒儒家學說獨領思想界和學術界,在這種歷史條件下,產生新的學派,必然要擔當離經叛道、數典忘祖的批判。這就是溫病學派遲遲不能產生的歷史原因和社會原因,明白此點,也就不難理解《溫疫論》產生于明末和《溫病條辨》產生于晚清絕非偶然了。
傷寒和溫病的共同點,均為外感熱病。
傷寒和溫病的不同點,歸納綜合如下:
病因學:
傷寒主要感受寒邪、風邪。
溫病主要感受溫熱和濕熱病邪。
病機學:
傷寒始于足太陽經,寒邪由肌膚毛孔而入,按六經傳變,傷寒易傷陽。
溫病始于手太陰經,溫熱病邪由口鼻而入,按衛氣營血和三焦傳變,溫病易耗陰。
癥狀學:
傷寒臨床表現為惡寒重,發熱輕,無汗,口不渴,尿清長,脈浮緊,舌質淡,舌苔薄白。
溫病臨床表現為發熱重,微惡寒或者不惡寒,心煩,口渴,有汗或者無汗,尿微黃,脈數,舌尖赤,苔薄黃。
兩者早期鑒別要點,根據本人臨床經驗有三:咽喉部充血、扁桃體炎癥;舌尖赤;尿微黃者為溫病。咽喉無充血、扁桃體不腫大,舌質淡,尿清長者為傷寒??晒┡R床參考。
治療學:
傷寒汗不厭早,下不嫌遲,重在誤下,傷寒下法必須待表癥全無,一下即可,不可常用,傷寒晚期多亡陽,用回陽救逆法,傷寒有救逆湯。治療步步護其陽。
溫病汗不嫌遲,下不厭早,重在誤汗,溫病下法不必待表癥全無,兼里癥即可用下法,直至病退方止,溫病易陷心包,有芳香開竅之法,溫病有開竅三寶;耗津傷陰有滋陰生津保液法。治療時時護其陰。
總之,要“認證無差”,吳鞠通云:“真能識得溫病,斷不致以辛溫治傷寒之法治溫病”,葉天士云:“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傷寒和溫病屬性不同,治療迥然有別。
以上文字摘錄自李順保編著“溫病條辨集注與新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