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的最后一周,
你的年貨里,是不是還差一把精神食材呢?
生活有年味,還不能少了這5本書里的人情味~
作者:王小波
豆瓣評分:9.1(21423人評價)
看小波的小說,讀小波的雜文,心中的淤積仿佛就能得到暫時的消解。
我們會從問題的提出者,逐漸轉變為問題的思考者,這不自然而然的轉移注意力了。
從當時的文化大環境,到小波熟知的藝術圈,再看小波針砭時事,嬉笑怒罵,大快人心。
小波的隨筆,像極了一道開胃菜拍黃瓜——嘎嘣脆。
都說有趣的靈魂百里挑一,用來形容王小波的文章再好不過了。即便是經歷過灰色的文革,也抹殺不了他的幽默,關鍵是還富有理科生的邏輯。
爆笑的同時還有內涵。有些繞彎子的諷刺簡直說到心坎里去了,忍不住想,怎么就被他先說了去,順勢嘴角一斜。
譬如,“有些人生活的樂趣就是發掘別人道德上的“毛病”,然后盼著人家倒霉?!焙喼本褪谴髮嵲挵。怯钟袔讉€人真的敢說出來呢?更何況是寫在書里。
再看看現在的影視作品,你會發現小波簡直是個預言家。他寫“假如一個社會里,人們一點文學修養都沒有,那么任何作品都會使他們滿意”。那么現在的人們到底是真的忙得沒有空去修養,還是真的香臭不分或者逐臭呢?
話說到此,如果你跟小書蟲一樣有一顆自由的頑童心,偶爾也沒個正經有點逗比愛打趣兒,同時還喜歡時不時評論兩句操操閑心。
那么讀一讀小波的隨筆,絕對不會嫌悶。
作者:龍應臺
豆瓣評分:8.7(108428人評價)
從一位中年母親的視角,描述三代人之間的故事。
可能因為中間摻雜了一些歷史、社會方面的感想與評議,有些讀者覺得有些散亂;也有可能是開篇的《目送》讓很多人不敢再往后看了,感覺一下子就結束了,或者被濃郁的情感沖上了頭半天緩不過來。
實則,這是一本挑戰淚點的書。小書蟲自己就在最后的幾篇中被攻破淚腺,好像吃了一瓶藏著后勁的酒,不知不覺中才發現高估了自己。
不過,除了與書同名的《目送》,如果你真的能靜下心來,慢慢去讀完整本書,那種感覺是大不一樣的。
一山更比一山高,好看的,其實在后頭。
龍應臺對兒子的目送,是建立在目送自己的軍人父親從老、病,直至人生最后一面的基礎上的。就好像兩條平行線貫穿于你的行程當中,新的生活還要繼續,同為女性的母親,是龍女士下一個要反過頭來照料的“嬰孩”。
除了對亙古不變的至親的血脈聯系感同身受,小書蟲也著實體會到中年人身上背負的重擔與壓力。
有些東西并非刻意煽情,只是描繪的細了,慢了,在等讀者一起回憶,翻尋到腦海中共同的旮沓。
人生這堂課,只有等我們自己經歷過了,再去看這里邊一篇篇豆腐塊樣的短文,才知道有很多沒寫出來的,恰恰是需要我們從身邊人處學習的,所謂這種查缺補漏,果是真正的免費。
作者:柴靜
豆瓣評分:8.8(162657人評價)
如果你有那么點理想主義,又渴望現實的沖擊;有那么點書生氣,又渴望走入社會多接地氣;有那么點文青憤青,又渴望能批判一下自己······
那么這本《看見》,不論是身處象牙塔的你,看是經歷過大是大非的你,都同樣適用。
躬身自省,是小書蟲對書里柴靜的印象。柴靜作為事件的敘述者,也是對自己過往這些年的一次“謄寫”。能看出來她骨子里的那份執著,完美主義的那份敏感。就好比她問盧安克,“我怎么老沒辦法改變我的弱點?”他說:“如果那么容易的話,還要這么漫長的人生干什么呢?”
當然,很多人讀完這本書,真正讓他們觸動的、記住的,反而是這些形形色色的事件,以及事件中的人物,還有他們受訪時口中的話。
現象、問題、矛盾、爭議,用記者的話來說,就是處處存在的對抗性。
這本書仿佛給我們攤開一張張牌,但具體怎么出并沒有告訴我們。既是看客又是執牌者的我們,只有真的坐在牌桌前等著倒計時,才會發現這本書的魅力。
因為你看見了,你同情了,你感到為難了,卻恍惚間只能伸出一根茫然的手指,不知對向何方······
作者:李娟
豆瓣評分:8.8(14141人評價)
李娟的文字,就像城市里吃不到的野菜饃饃,就像習慣了汽車尾氣,煤煙霧霾的人們,永遠感受不到的詩。
零下42度的李娟會凍到疼,凍到睜不開眼,凍到哭,而我們呢?看到這樣恣意揮灑的文字,這樣苦中作樂的生活,是不是也會忍不住濕潤眼眶呢?
環境對性格的磨礪,真的好似一種推力,一種神奇的魔力。不知不覺當中,我們已經被周遭的環境改變或者同化了,這也算生存的保護色吧。
比起窩在辦公室擠破腦門地爬格子,李娟的隨筆,本身就是個人生活的記錄。
有人評價她的文字如雪般潔白,因為雪本身的干凈,自然無需矯飾,當得起質樸二字。
正如喜歡散步的李娟,沒事就喜歡出門跑的遠遠的,盡可能的遠,去探索這個奇妙的世界,用心觀察的世界,那個遠離塵囂紛擾的屬于新疆的小小角落,本就適宜用極淡的墨,描繪極深的情。
如果你已經厭倦了面具,厭倦了濫用的心機,不妨給自己“卸個妝”,去翻開這本書,找尋那個素面朝天的自己。
作者:張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