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各朝青花瓷器鑒賞
被譽為“瓷國明珠”的青花瓷是最具中華民族特色的國粹。它是用氧化鈷為主要著色劑配制的色料,彩繪在未施釉的“生坯”、或已施釉層的“釉坯”、或經低溫焙燒的“素坯”、或含色劑的“色坯”上,再罩以透明釉經高溫燒成的釉下彩繪裝飾工藝。
在我收藏的瓷器中,尤其喜歡清代的青花瓷器。經過多年的收藏,我已基本上收集齊了清代各朝的青花標準器(見下圖)。我喜歡青花,我喜歡青花瓷的明凈素雅,色澤青翠光艷,清新明快,層次清晰,尤其是藍色像藍寶石一樣鮮艷明亮,晶瑩光潤。清代青花瓷因為各朝皇帝喜好不同,清代各代青花瓷器風格各自不同,青花鈷料以及工藝與技術水平等的變化,形成了各朝青花瓷的特色:
順治早期的青花呈色灰暗,順治晚期濃艷發紫。順治時多數為醬口,康熙時繼續,雍正時就少,以后則不見。
康熙時期色調青翠,康雍青花,能分多層,少則五色,多則九色。呈色鮮麗明快、潔亮。
雍正時期青花繼承康熙白釉,白中閃青,部分仿明代的蘇泥勃青,但不是用進口料,而是用人工點染,使之暈散。民窯器發青帶灰,足根圓,圖案呆板。
乾隆時期青花繼承雍正朝仿明永樂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鮮艷,但圖象清晰,呈色穩定。漿白釉,康熙細,乾隆粗。乾隆色鮮,康熙青灰。
嘉慶以后的青花發色鮮艷少,白洋閃灰多,個別閃灰褐色。總的特點是具有漂浮感,底釉較薄。出現了洋藍,呈色漂浮刺目。
道光青花使用國產青料描繪,早期產品近僅明代永樂、宣德青花的效果,濃重艷麗,缺乏深沉感,沒有暈散和黑色結晶斑。道光二十年以后,青花呈色鮮艷,也有一部分淡雅的近僅淡描青花,大多數顯得飄浮。
光緒青花瓷顏色既有黑褐色,也有淡藍閃灰色的,仿康熙青花顏色濃艷,但紋飾沒有層次。光緒民窯青花瓷中開始出現“洋藍”色,藍中閃紫紅,非常乍眼,青花漂在釉面之上。
順治 青花
康熙 青花
雍正 青花
乾隆 青花
嘉慶 青花
道光 青花
咸豐 青花
光緒 青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