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0日,時任阿里巴巴集團CEO陸兆禧宣布,在經過與港交所為時數月的商討后,“決定不選擇在香港上市”。其背后的重要原因就是阿里的“合伙人制度”有違港交所既定的“同股同權”的上市規則。
不到一年之后,阿里在紐交所掛牌。時至今日,阿里市值已經超過4500億美元,約為上市時的3倍,其業績和股價的走勢都大幅超越了同時期的美股和港股的市場表現。
與阿里巴巴“擦身而過”之后,港交所便開始針對是否應該允許不同股票權架構的公司在港上市展開探討。行政總裁李小加認為這是關乎“香港市場未來競爭力”的重要議題。
但由于香港的法律制度中,缺少集體訴訟等機制來保護少數股東的利益,因此也有不少聲音反對簡單效仿其他市場的雙重股權結構規則。經過近5年的反復征詢意見和修改,港交所于上個月正式公布了《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并已于4月30日開始生效實施。
在這份制度中,明確界定了對于不同股權架構的發行人以及尚未獲得營收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所需要的條件。在制度實施數天后,港交所就很快迎來了第一家采用雙重股權架構的“獨角獸”新經濟公司,小米集團已經披露了在港上市的招股說明書。
筆者認為,這次上市制度修改,是過去25年間港交所最重大的一次制度革新,也是順應時代、提升市場競爭力的合理舉措。
回顧之前的香港市場,其上市公司結構的不均衡已經比較嚴重,在恒生指數中,金融、能源、電信和地產等傳統行業的占比超過八成;在港股通的400多只標的中,能夠代表創新性行業的龍頭公司也是屈指可數。
上市制度改革后,香港市場就可以像其他成熟市場一樣來擁抱新經濟公司,在不同投票權架構和收入門檻方面已經不存在制度上的重大障礙和劣勢。另一方面,與其他發達市場相比,香港市場更貼近內陸的文化、語言及交易習慣,并且有互聯互通機制,便于在港上市的公司直接引入內陸投資者。
而比起內陸市場,香港市場則又更加國際化、市場化,在上市審批、發行結構、價格與時間安排上按照市場原則監管,有更加靈活和自由的優勢。
近年來,中國內陸在互聯網、電子硬件、生物醫藥等方面快速發展,在一些細分領域甚至已經趕上或成為了全球領先。過去10年,中國內陸的研發投入的年復合增長率是18%,每年總投入目前已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2012年以來,中國內陸申請者每年被授予的全球專利數量已是世界第一。中國內陸現有的研發人員數量大幅領先于美、日、德等科技強國,也給新經濟行業公司帶來了“工程師紅利”。尤其是互聯網相關的行業在中國內陸有著得天獨厚的市場環境,已經逐步形成了一種國家競爭優勢。
廣大的用戶基礎、領先的智能機滲透率以及創新性的使用場景,在提供給居民極大的便利同時,也培育著大量快速成長的“互聯網+”型創業公司。
由于大多數新經濟公司在初期快速發展階段需要多次外部股權融資,同時創始人團隊又不希望喪失對公司的控制,因此雙重股權架構的模式就成為一種較為常見的解決方案。但這種模式無法滿足此前港股和A股的上市條件,很多優秀的新經濟公司不得不選擇登陸美國等海外市場。
這樣一來,對這些公司最熟悉的中國內陸用戶就錯過了通過資本市場分享其成長的機會。這次港交所修改上市規則后,香港成熟穩定的市場環境、國際化和本土投資者融合的參與者主體、以及較為寬松靈活的監管體制等,都會對后續尋求上市的“獨角獸”們產生很大的吸引力,而那些已經在其他市場掛牌的企業也會認真考慮是否可以來做第二上市,以再次發掘公司價值。
若成功登陸港交所后,內陸的投資者們就可以很方便地利用互聯互通機制,來一同分享這些代表著未來方向的核心資產所給予的回報。
筆者相信,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具有科技創新和生產力變革能力的公司來到香港,對于提升港股市場活力、優化市場結構以及吸引更多不同偏好投資者參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港交所的這次改革,可以說是與時俱進、恰逢其時。
誠然,投資者也需要擦亮雙眼,明辨哪些是真正具有長期競爭力的優質標的。但在中國內陸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之下,未來一定會不斷涌現出更多高質量的創新性行業和公司,給港股市場帶來更多更好的投資機遇。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