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圖文系靜思齋·于岳原創、自行拍攝,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
首發百家號:http://baijiahao.baidu.com/builder/preview/s?id=1608028915260018798
岱廟這篇圖文是泰山文保系列三篇的終篇(前兩篇馮云祥墓、唐摩崖鏈接見文末),本來早該完成,由于繁忙和身體不適,一直拖到今日,總算是鼓足余勇將其完成,原因或說借口總有很多,但越拖越有惰性是真的。
圖1:岱廟方位圖
圖2: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牌照
岱廟位于紅門正南,又稱東岳廟,岱者,泰山之古稱也。岱廟始建于漢代,是古代帝王奉祀泰山神,舉行封禪、祭祀大典的場所,1988年被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實岱廟才是皇帝們登泰山的第一站,先祭拜后上山的順序不可錯亂。然現如今人們多是本末倒置,要么直接到紅門,要么乘車到中天門索道站,真正秉持古風的反倒少了。我們也未能免俗,原計劃從泰山下來步行到岱廟,但下來時岱廟已關門了,只好第二天再來。
圖3:遙參亭正門
岱廟門前的東岳大街是泰安一條主路,無論打車還是公交都方便。沿街的是遙參亭,這是岱廟的前亭,帝王們去岱廟正式祭拜前還先要到這里簡單參拜一遍,手續挺繁瑣的是不是?遙參亭不大,也是不收費的,還有很多導游義務講解,這些導游是進不了岱廟的,感覺其實是想讓你買些紀念品或布施些銀子啥的。出了遙參亭即見岱廟坊(建于清康熙年),岱廟坊后是岱廟的正門正陽門(咦,腫么和前門一個名字?),到這里,就可以果斷掏錢買票了(30元一張)。
圖5:岱廟門票-天貺殿
圖6:岱廟-正陽門
與其說岱廟是一座廟,從形制上看倒更像一座城,其殿宇完全為城墻所環繞。究其原因,除了岱廟和泰山在古代的地位奇高之外,應是安全上的考慮,因皇帝登泰山的前一宿得在岱廟困覺,必須得戒備森嚴嘛!這種形制應稱之為宮城式廟宇,我不知全國是否還有這樣的?但似乎真是挺少見。岱廟的城墻和門樓在民國時期已被破壞殆盡,現在看到的,均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重修的,整個修復工程到本世紀后才全部完成,城墻可以登上繞場一周。
圖8:凌霄花
如今岱廟的整體格局承襲自宋真宗時期,但千年來歷經天災人禍,徹底毀壞過很多次,故其真正的古建年代應不早于康乾,西線則全是復建。古建雖不久遠,但千年古樹卻是有的,進正陽門后,我們即從東首炳靈門進漢柏院,古柏有生有死,傳說為漢武帝手植。漢柏院的后面是東御座,在清代改成御用,皇帝來均在此睡覺,現殿中展出有“泰山三寶”,即沉香獅子、溫涼玉圭、黃釉青花葫蘆。
圖9:漢柏院
一場淅瀝的小雨不期而至,看過李斯碑后,即匆匆返回中線,進天貺殿(音況)。天貺殿始建于宋真宗祥符二年(1009年),它的名頭極大,與故宮太和殿、孔廟大成殿并稱中國古代三大宮殿。殿內有著名的《泰山神啟蹕回鑾圖》(過幾天單獨發個圖集),描繪的是東岳大帝出巡的壯觀場景,也有說就是以宋真宗封禪時的場景來創作的。但景區對于天貺殿和壁畫并沒有太詳細的介紹,這其中也頗有值得推敲的地方。首先壁畫肯定不是宋代的原物或遺存(天貺殿顯然也不是),因為早在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年)的岱廟大火,就已造成了“堂室蕩然”的慘烈結果,如今普遍認為,現在天貺殿壁畫是清康熙年泰安民間畫工劉志學的手筆,這是有碑文佐證的。其次壁畫應也不是宋代的原貌,試想幾百年間多次的徹底破壞,又沒有圖譜傳承下來,原貌是根本不可能的事。當然,盡管如此,也不可否認它是一件藝術瑰寶,只是不像很多人開口閉口“宋代神作”那般邪乎罷了。
圖10:明代古碑
由于我們要在中午趕火車,前一日的疲憊也深藏“肱股”之間,留給岱廟的時間和精力實也不多了。我們遂從厚載門登上城墻,在細雨中遠眺泰山片刻,即沿西城墻下唐槐院返回正陽門,結束了本次游覽。許多古碑未及盡覽,算是留下了些許遺憾。岱廟是泰安的地標性建筑,本身亦為泰安市博物館,最早好像是獨立的3A級旅游景區(2012年的數據),現在應是已經納入泰山風景名勝區(5A級)的管理范圍了。岱廟底蘊深厚,景色優美,管理完善,30元門票絕對是物有所值,相比之下,我們河北省高昂的旅游門票簡直羞煞了。
圖11:在厚載門城樓上遠眺泰山
靜思齋 于岳
2018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