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器是古人盛水的青銅器皿,多用于盥洗,所以也稱為盥器。
水器包含的種類很多,約可分成盤、鑒、盆、皿和罐等八類。按照功能來分,水器又可分為注水器、承水器和盛水器。
商周時期,貴族住祭神拜祖、宴前飯后都要進行嚴格的洗盥之禮,因此總的來說,青銅水器應該歸于青銅禮器一類當中。
水器中最常見的是盤和匝。
盤
盤是一種盛水器。基本形狀是大口,直沿,淺腹,雙耳或無耳,平底,圈足或三足。個別的盤也有長方形的,還有的帶流。
盤是盥器,用時需與盉或鎣配合,作用是承接盥洗時用盉或鎣澆下的洗手后的污水。
春秋 毛叔盤
春秋早期 子仲姜盤

西周晚期 散氏盤
匜
匜是一種注水器。匜流行于西周至漢代,用于盥洗時往手上倒水。匜形如瓢,橢圓形,敞口,長、寬流以澆水,后有鋬執,有四足、三足或無足。
匜經常與盤同用。宴前飯后行沃盥禮時,一人執鎜澆水,一人奉盤接廢水,以便洗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有“奉匜沃盥”的記載,說明了匜之使用情形。
匜的出現較晚,西周至春秋早中期多為四足,獸首形。春秋時,匜的流常作獸首形,注水之時,才出獸口。個別的匜有蓋,還有的將四足做成車輪狀。春秋中期后,匜現圈足,并有一些將流做成獸首形。春秋晚期以后,足逐漸消失,變為平底。
春秋晚期 犧首匜

春秋早期獸目交連紋匜
戰國早期 曾侯乙匜、盤
鑒
鑒是一種盛水器。造型為圓形或方形,大口,圓腹,口沿下獸首形雙耳或四耳,平底或圈足。器身裝飾有春秋戰國時的流行紋飾。
鑒流行于春秋戰國時期。它的作用有三種:
一是盛水照面,用作鏡子,故鑒的古文字即為人立水器之側,俯首照容之形;
二是盛冰,用以防暑降溫或冷藏食物,即《周禮·天宮·凌人》所謂的“冰鑒”;
三是沐浴洗澡。《莊子·則陽》說到:“靈公有妻三人,同濫而浴”。濫即鑒。
吳王光鑒是吳王光嫁女兒的陪嫁,為春秋時期的著名器物。河南汲縣山彪鎮魏墓出土的一對水陸攻戰紋鑒,以其精美、生動的水陸兩犧戰斗的圖像而為世人所重。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一對冰鑒,鑒呈方形,中央有一方壺,壺與鑒壁之間可以容冰。同出的還有二只長柄斗。顯然,這是曾侯的一套冷飲器。
春秋晚期吳王夫差鑒
盂
盂的主要用途是盛放熟飯,也用于盛水盛冰。盂形似簋而較簋大。造型多為圓形,侈口,深腹,圈足,有雙獸耳或附耳。少數無耳或有四耳。器身多裝飾華麗的饕餮、云雷、蟬紋等圖案。
盂流行于商周時期,春秋偶有所見。因器型大、鑄造難,使用少,故出土數量不多。
商代晚期 四龍中柱盂
西周中期 菱形紋盂
春秋中期 獸面紋龍流盉
春秋晚期 齊侯盂
缶
缶是一種酒器和盛水器。缶流行于春秋戰國時期。缶的基本造型為圓體,小口,圓深腹,圈足或平底,上腹部有四環耳可套繩索,有蓋,有極個別方形缶。
《禮記·禮器》說:“五獻之尊,門外缶,門內壺”。著名的“欒書缶”,上有錯金銘文,是晉執政大夫欒書為祭祀其祖先所作之器。1955年蔡侯墓出土的四件缶自銘“盥缶”,是為水器;另外二件自銘為“尊缶”,則為酒器。
實用缶多為陶器,青銅缶數量很少。
春秋晚期 蟠蛇紋盥缶
戰國早期 曾侯乙盥缶
戰國中期 蟠蛇紋盥缶
戰國晚期 楚高盥缶
斗
斗是一種舀水器皿。《儀禮·少牢饋食禮》謂:“司官設罍水于洗東,有料。”料即“斗”字。斗體一般呈橢圓形,腹較深,有短柄,柄端有銎,可安木把。
青銅斗多見于春秋戰國,迄今發現的數量很少。
商代晚期 龍紋斗
西周早期 獸面紋斗
春秋晚期 交龍紋斗
戰國早期 曾侯乙斗
瓿
瓿是一種盛酒器和盛水器,也用于盛醬。器形似尊,但較尊矮小。匣體,斂口,廣肩,大腹,圈足,帶蓋,像后代的壇子,有帶耳不帶耳兩種,有方形。器身常裝飾饕餮紋、乳丁紋、云雷紋等紋飾。兩耳多作成獸頭狀。
瓿流行于商代至戰國。
商代中期 獸面紋瓿
商代晚期 獸面紋瓿
商代晚期 獸面紋瓿2
----------------------------
上海金城文物藝術專修學院
————中國最大、最專業的文物藝術獨立學院
<熱線電話> 021-52758476 52758487 52758473
<聯系地址> 上海市普陀區真光路1473弄3號8樓(近曹安路)
√ 職業培訓——藝術品鑒定師、評估師、經紀人、拍賣師;
√ 研究生、博士生課程——考古與文物鑒定;
√ 專業班——中國青銅器、古陶瓷、玉器、雜項鑒定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