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本身不可怕的,可怕的是它的并發癥,那么血糖高到多少會出現并發癥呢?
其實糖尿病并發癥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并發癥和高血糖有著很大的關系,若空腹血糖超過16.7mmol/L,就很容易發生急性并發癥,而且,慢性高血糖和長期的高血糖也是相互掛鉤的。
一、糖尿病急性并發癥
空腹血糖大于16.7mmol/L時,機體對血糖的利用就會比較差了,分解脂肪和蛋白提供給能量,身體其實正處于一個急性并發癥的邊兒上,易出現酮癥酸中毒,高血糖高滲性昏迷糖尿病急性并發癥等。
二、糖尿病慢性并發癥
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癥有眼病,腎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經病變等等,這些疾病也不是有了糖尿病后一下子就會患上的,而是經過日積月累的高血糖造成的,通常會需要幾年甚至10幾年的時間。所以,對于剛剛確診的糖尿病,血糖如果不是很高,也不用太過擔心,接下來從此刻起如果能夠控制好血糖,定期進行檢查,這在一定程度上其實也可以避免并且延緩并發癥的出現。
糖尿病慢性并發癥與急性并發癥不同,不會立刻表現出來。平常的時候,可能什么癥狀也不明顯。如果長期血糖沒控制好的話,等它一旦爆發,等待糖尿病友的可能就是截肢、瞎眼、尿毒癥等。舉兩個例子,來說明高血糖的危害:案例一:
小張是一名1型糖尿病患者,平時基本上都是胰島素不離身。有一日與朋友出去玩,吃飯等,一天三餐都忘記打胰島素。結果當天晚上就出現昏迷,呼之不應的情況。隨后,送往醫院一查,血糖值到了35.6mmol/L,直接診斷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立即予以補液處理。
案例二:
劉先生約5年前被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由于對糖尿病的認識不足,總認為自己身體好,不把控制血糖當回事,由著自己的性子來,胡吃海喝。前段時間,由于泡腳的時候,不小心自己把腳燙傷了。當時就自己胡亂涂了點藥水,然后用創口貼貼著。沒想到過了幾天,傷口越發嚴重,還發出惡臭。這才去醫院,醫生一看診斷糖尿病足。一般來說,糖尿病慢性并發癥需要個10年左右才會到來,但如果血糖控制不好,一直讓血糖處于較高的狀態,就可能導致慢性并發癥提前到來。因為,高血糖環境,會對血管壁和血液產生病變。時間越長,病變也就越厲害。綜上所述,高血糖任何時候都會對人體有害,高血糖時間越長,危害越大。三、如何評估發生并發癥的風險?
如果想知道自己的并發癥風險到底有多大,不僅僅是要看血糖控制,還要看血糖的波動幅度、糖化血紅蛋白、血壓、血脂等多項維度的控制情況,單憑血糖控制情況,還無法準確判斷。
1.從血糖來看
其實,高血糖任何時候,都對身體有危害。但當血糖超過16.7mmol/L,或者更高達到27.8mmol/L以上時,人體內分泌就會變得十分紊亂,血糖利用率很低,容易引起糖尿病急性并發癥如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如果搶救不及時,則會危及生命。患者一旦發現自己的血糖高于16.7,就不要擅自活動,最好及時來醫院找內分泌專科醫生幫忙。
長期來看的話,如果空腹血糖長期高于7,餐后血糖長期高于11.1,糖化血紅蛋白高于7.0%,就屬于血糖控制不理想的。身體底子較好的年紀較輕的,也許五年后才會出現并發癥,但若身體體質不好、年紀較大的患者,長期血糖控制這么差,短短兩、三年就可出現并發癥。
2.從血糖波動來看
餐前餐后血糖波動:指三次餐后與餐前血糖之差的平均值控制在2.2mmol/L以內。
日間血糖波動:指一天中血糖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差,不要超過4.4mmol/L。
有研究證實,血糖頻繁波動會大大升高患并發癥的風險。所以糖友們控制血糖不應該只關注血糖高不高,更應該關注血糖的波動幅度。
3.從糖化血紅蛋白來看
糖化血紅蛋白能比較穩定可靠的反應出過去3個月內的血糖平均控制水平,超過8.5%的時候屬于血糖控制較差,長期這么下去,患慢性并發癥的風險就比較高。一般建議,糖尿病人把糖化血紅蛋白值控制在7%以內是最起碼的要求,當然最好控制在6.5%內。建議糖友們每3個月查一次糖化血紅蛋白,血糖達標的糖友可以半年檢查一次。
4.血糖到底控制在什么范圍內好?
根據病情不同,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標準是不一樣的。一般控制目標為空腹<7.0,餐后<10.0,糖化<7.0%。對于病程較短,年紀較輕的患者,建議按照正常人的標準來控制血糖,即空腹<6.1,餐后<7.8,糖化<6.5%。對于病程較長、年紀較大、有低血糖傾向、并發有較嚴重的心血管疾病者,控制范圍可酌情放寬,空腹<8.0,餐后<11.1,糖化<8.5%。
5.從血壓控制來看
當糖尿病患者血壓水平高于130/80 mmHg時,其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將顯著增高,將血壓控制在此范圍以下,可顯著降低心梗、腦梗的發生率。對于高齡、健康狀況較差或已發生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血壓控制不宜過嚴,建議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
6.從血脂控制來看
有效的血脂控制,是預防腦梗的重要措施。對于已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無論其血脂水平如何,均應接受他汀治療,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沒有心腦血管疾病但年齡≥40歲的患者,雖然其血脂水平不高也應服用他汀類藥物,將LDL-C控制于2.6 mmol/L以下。
7.關注并發癥的征兆
糖尿病人當身體出現視力下降、視物模糊,經常性的頭暈眼花、皮膚異常瘙癢、異常出汗、肢體麻木刺痛、尿液中出現小泡沫、足部顏色異常、傷口遷延不愈、身體極端消瘦等。很可能是并發癥的征兆,一旦出現這些情況,需要及時去醫院檢查。并發癥都是越早發現越好治療,一旦延誤病情,就可能要付出巨大的經濟和健康代價。
識別糖尿病并發癥的早期征兆
糖尿病的并發癥的發生、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連續的過程,如果能夠早期發現、及時干預,就可以阻斷病情進展甚至使病情逆轉;
如果發現太晚、延誤診治,往往是嚴重并發癥的結局,如失明、截肢、尿毒癥、心腦血管損害等。防治糖尿病并發癥關鍵就是一個“早”,下面是相關并發癥的信號,
1
來自眼睛的信號
當視力下降或是眼前出現黑影時,不可想當然地認為是“年老眼花”,這很可能是糖尿病引起視網膜病變或白內障。
2
來自腎臟的信號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腎病的早期信號,多數糖友沒有癥狀,部分糖友出現“腰酸腳腫,尿泡沫多”癥狀。
3
來自四肢的信號
當出現四肢麻木、刺痛,或是感覺減退甚至沒有知覺,往往提示有周圍神經病變。
另外,當出現言語不清,單側肢體麻木、無力時,則可能是腦卒中。
4
來自心臟的信號
當出現休息狀態下心跳加快,活動時胸悶氣短,動輒頭暈目眩、眼前發黑甚至暈厥,這些都是心血管受累的信號。
5
來自消化道的信號
出現腹脹、便秘或是腹瀉,但不伴有發熱、腹痛及膿血便,要想到可能是糖尿病胃腸道功能紊亂所致。
不要忽視定期篩查
上述種種臨床癥狀,固然可以為早期發現糖尿病并發癥提供一些線索,但實際上,很多并發癥在早期階段往往沒有明顯癥狀,這就需要糖友定期前往醫院進行一些相關的篩查。具體內容和頻次見表1。
糖友并發癥及合并疾病的檢查要求
檢查項目
針對的并發癥/合并疾病
頻率
體重/身高
超重/肥胖
每月1次
腰圍
超重/肥胖
每月1次
血壓
高血壓
每月1次
空腹/餐后血糖
_
每月2次
(1次空腹1次餐后)
糖化血紅蛋白
_
在治療之初每3個月檢測1次,一旦達到治療目標可每6個月檢查1次
尿常規
糖尿病腎病
每半年1次
總膽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
血脂異常
每年1次
尿白蛋白/尿肌酐
糖尿病腎病
每年1次
血肌酐/尿素氮
糖尿病腎病
每年1次
肝功能
肝功能異常
每年1次
心電圖
心臟、大血管并發癥
每年1次
眼:視力及眼底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每年1次
足:足外觀、足背動脈搏動
糖尿病足
每年4次
神經病變的相關檢查
周圍神經病變
每年1次
1
眼底檢查
明確是否患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測視力、擴瞳檢查眼底,必要時還要做眼底熒光造影,以便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準確分期。
2
腎臟檢查
明確是否有糖尿病腎病。
化驗尿常規、24小時尿白蛋白定量、血肌酐和尿素氮,以便早期發現糖尿病腎病。
3
心血管檢查
明確是否并發冠心病、高血壓。
檢查項目包括血壓、心電圖、心臟超聲等,以便早期發現是否出現心血管并發癥。
4
神經系統檢查
明確是否有糖尿病神經病變。
包括四肢腱反射、10克尼龍絲觸覺檢查、音叉振動覺,必要時可行神經肌電圖檢查、神經傳導速度測定等,以便早期發現糖尿病神經病變。
5
足部檢查
明確是否有糖尿病足病變。
包括足背動脈、脛后動脈觸診,觀察下肢皮膚色澤、有否有破潰、潰瘍、真菌感染、胼胝等。
詢問有無足麻木、疼痛、蟻行感等異常感覺癥狀。疑有下肢缺血者, 可進行踝/肱指數(ABI)測定及下肢血管多普勒超聲檢查,以明確下肢缺血部位及程度。
6
生化檢查
明確是否有高脂血癥、高尿酸及肝功能異常。
檢查內容包括血脂、血尿酸、肝功能、電解質等等。
總之,“癥狀”與“篩查”是早期發現糖尿病并發癥兩大法寶, 兩者互相補充、缺一不可。糖友們應該全面關注疾病本身,并不僅是血糖。綜合控制各項指標,對于眼底、肝腎功能、下肢血管、足部、心血管、骨密度等部位也要定期檢查,早發現早治療,每年的定期體檢很有必要。讓糖尿病并發癥“無處遁形”、早早現身, 從而為及早治療并發癥爭取足夠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