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即將來臨,在這不冷不熱的季節,與家人出游踏青是個再好不過的選擇。目前,手機拍照像素都在800萬像素起,拍照效果同樣不錯。因此,不是特殊需要的話,朋友們可以選擇不戴單反、微單,僅僅帶上手機輕裝出行。
通過手機拍照不僅簡單、輕便,最重要的是利于duang~duang~的加特效,加完之后即可通過朋友圈、微信進行分享。如果希望你的照片能夠得到更多的分享或者點贊,其中還不乏需要一些小的技巧。這大體可以分為兩部,其一就是在朋友圈、微信中分享技巧,其二就是最重要的拍照技巧。
目前,大部分朋友會通過微信和微博進行照片分享,兩款社交應用單次最多支持分享9張圖片。因此,對于照片較多的朋友不妨可以采用拼圖的方式,通過第三方APP將多張圖片合成一張圖進行分享,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分享內容,還能增加有趣的文字和圖案。
在拼圖過程中,我們也需要注意的是,一張拼圖內圖片最好控制在2-3張,并且盡量避免1:1或者1:1:1等分的情況,平均等分雖然看起來較為對稱,但是不易于提高用戶瀏覽興趣。另外,在增加圖案、文字時也不要搶了圖片的風頭。
看看如何“一白遮百愁”
在完成拼圖之后,我們不要急于將圖片進行上傳,不妨將旅游心情、趣事歸納在20字左右,這樣配合分享圖片可以提供朋友們的點擊欲望。畢竟單純的發圖,其他人并不會了解其意思,因此獲得朋友們關注配文也是必不可少的。
需要注意的是,配文不要太長,過長會帶來閱讀疲憊感,就像微商一樣,反而會帶來相反作用。簡單的說完分享技巧之后,我們不妨再來看看圖片的拍照技巧。現在,大部分用戶使用Android或iPhone手機,因此拍照應用和修圖應用。我們在此近說運用的模式、功能及技巧,至于應用程序可根據個人喜好進行選擇。
俗話說“一白遮百愁”,這話也較為適用于我們日常拍照。對于一般用戶而言,在旅行中沒有過多時間揣摩意境,更多的是隨性發揮,隨游隨拍,在光線、角度等方面都會存在一些問題。那么我們不妨通過使用濾鏡方式進行后期修改或者加之虛化效果。
從濾鏡效果來看大體分為黑白、冷色系、暖色系三種,黑白多以表達懷舊為主,在拍攝胡同、街道、建筑時候使用效果較好。在拍攝弧面風景、大海、遠眺筆者建議使用冷色系濾鏡,這樣可以使照片較為透亮。而在拍攝陽光、微距、落葉等時候可以參用暖色系濾鏡。
除了濾鏡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手機自帶的飽和度調節進行除了,飽和度越高顏色越艷麗,可以使拍攝的藍天更藍,相信大部分用戶都不會拒絕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莫要過分追高飽和度,還是盡量偏向真實為好。
在調節飽和度及濾鏡之外,使用背景虛化功能也能夠很好的進行遮蓋瑕疵和突出重點。目前,大部分應用都具有背景虛化效果,用戶可以控制突出范圍大小、位置,這樣就可以自由選擇突出重點,在后期處理時也較為方便,還可將周圍不重要的物體進行模糊。
拍照小技巧:景深、比例、位置很重要
雖然濾鏡可以遮蓋一些瑕疵,還能夠提高照片意境,但是好照片還需要好底子。在我們較為從容的拍照時,不妨進行耐心構圖。首先,手機拍照都具有變焦功能,但是建議大家不要使用該功能,較強的涂抹感會毀了整張照片,還是通過腳步來調整距離遠近吧。
其次,我們需要合理的進行構圖。建議大家分享在朋友圈的圖片使用統一橫向拍照,這樣利于拍照也令瀏覽時連貫性更好。拍照花朵、樹等景物時,盡量將主題放置在右三之分一部分或者周邊四個角邊緣三分之一處,這樣可以使背景虛化更好,物體突出也更明顯。
拍攝建筑物時,盡量避免正面角度拍照,選擇較為傾斜的側角度進行拍照,可以收納進更多的建筑及景物,減少照片中的單一感。另外,對于拍攝較高建筑時,不妨可以將最高建筑放置照片一側,這樣視覺感受會更加舒適,如果高建筑周圍較為空曠,也可選擇放置在正中位置。
拍攝建筑物墻壁也是一種不錯的表達方式,我們可以讓墻壁占據整張照片的一半,最好能體現出墻壁的景深效果。如果遇到古建筑墻壁,也可以選擇機身盡量靠近墻壁進行拍攝,將墻壁上的風化部分拍攝清晰,增加其歲月感。
拍攝大場面景物時,我們不妨選擇具有層次感的視角進行拍攝。如站在山頂拍攝選擇,將山與天在照片進行1/2平分,并且能夠出現2-3層山巒重疊的情況,拍攝群樓景色也是如此。相比于自然景觀,在球場或者演出場地拍攝就難一些了。需要顧及頂棚、觀眾席、球場比拼,大家不妨可以1:2:1的比例,但是更多的是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進行判斷。
最后,我們再來看看拍攝食物時需要注意哪些。大部分食物我們盡量與實務成5—10度進行拍照,而對于瓶子等較高容器,我們不妨采取俯拍效果。值得一提的是,進行選擇光線較加的環境,莫把自己的影子也拍攝進去。
多樣另類趣味拍照
有了好的角度、構圖等方法之后,那么就需要一些創意拉吸引好朋友們。我們不妨可以使用路上的器具或者物品,加之進行一些duang~duang~的特效。那么,我們就來看看有哪些特效可以讓我們來發揮創意。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需要保持手機攝像頭清潔,但是在有些時候讓其臟一下會有一想不到的驚喜。比如在夜晚路燈下拍攝,安靜的街道和燈光非常單調,如果你在攝像頭上蹭一下再拍,你會發現有路燈會散發出一道光線,作為調劑作用還是不錯的。
之前我們講了在拍照時要完成對焦,但是有時通過手機手動對焦,讓相機處于失焦,比如在夕陽、日出或者夜晚的時候。如果掌握不好失焦,也可通過毛玻璃、模糊等拍照功能進行拍照。
我們可以看到可以通過玻璃上的雨滴和濾鏡組合可以提出不錯的效果。在拍攝時需要對焦準確,可以對焦在雨滴上,也可在后面景物中,要保障對焦點的清晰,否則加之濾鏡效果會導致圖片模糊。
魚眼拍照算是相當有樂趣,可以將主體放大進行一定畸變,而凸顯出不一樣的效果。不過,需要的注意的是,魚眼效果慎用于自拍,否則呈現出一張大臉可別怪我沒提醒過你哦。
雖然現在手機背置攝像頭有著不錯的廣角拍照能力,但是仍難以滿足用戶大場面拍照。那么,我們不妨使用全景模式拍攝下更多畫面,需要注意的是要保持平移穩定,要不就會出現斷裂,影響最終成像效果。
移軸鏡與背景虛化類似,移軸鏡則是一長條信息部分,其他地方模糊,而背景虛化大多是將主體放置圓形中。背景虛化更適合在微距環境中使用,而移軸鏡在大場面環境中效果更好。
倒影模式則是模仿湖面效果,目前用戶使用該種模式并不多見,偶爾用其打趣還是不錯的,但是不適合多張通用,畢竟仔細看還是能夠看出破綻來的。
拍攝移動物體,或者想突出主題快速移動時,不妨可以考慮縮放模糊效果,相比于加長快門時間更加方便,整幅圖片沖擊力更強。需要注意的是,盡量將主體放置在圖片中間位置。
總結:
在大家出游拍照時,不妨先考慮構圖、光線等因素進行拍照,后期在通過應用程序進行修圖。目前,大多數800萬像素以上拍照能力的智能手機都能拍攝出不錯的效果。文中所用的手機并非一部,所用應用也并非一種,圖片也來自之前所拍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