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要探討的問題是:顧客在餐廳用餐或者在酒店住宿之后,偷偷溜走、逃避交納費用的行為(逃單行為),該行為是否成立盜竊罪?對此,有肯定說和否定說的對立。
肯定說認為,行為人的逃單行為,實際上是破壞店家的債權(餐費)請求權而獲得了不用支付餐費這種財產性利益,這才是逃交餐費的行為的本質所在。因為,在這種場合,行為人已經不知去向,被害人即店主很難找到他索要餐費或者住宿費。換言之,行為人在事實上已經現實、具體地獲得了免予支付就餐費用或者住宿費用的財產性利益。同樣,在行為人進入需要付費的高速公路之后,在即將到達目的地附近的高速公路出口的收費站時,拔開高速公路的護欄逃走,或者從已經被他人拔開的高速公路護欄逃走,逃交高速公路費用的場合,由于這種從非正常出口逃離的行為事實上使其獲得了免交高速公路通行費用的利益,因此,構成(利益)盜竊罪。
否定說認為,行為人雖然取得了財產性利益、被害人也遭受了利益損失,但并不存在將他人占有的財產性利益轉移給自己或者第三者占有的行為時,則不能認定為盜竊罪。故逃單行為不成立盜竊罪。
對此問題,命題人的觀點是否定說。
1、盜竊罪的行為對象是他人事實上占有的財物(包括財產性利益)。之所以這樣限定,就是因為盜竊行為是將他人事實上占有的財物轉移為自己或者第三者事實上占有,于是,盜竊既遂就意味著被害人不再占有財物。進一步而言,作為盜竊罪行為對象的財物,還必須是可以轉移占有的財物。如果某種財產性利益雖然可以被人剝奪,但不可能被轉移占有,侵害這種財產性利益的行為,就不可能屬于盜竊。在逃避交納費用的場合,財產性利益(債權)并沒有轉移,因而不符合盜竊的行為特征。例如,甲在乙的餐廳消費3000元后,發現沒有帶錢便逃走。在這種場合,乙對甲所享有的債權(餐費請求權)并沒有轉移至甲或者第三者享有。既然行為對象沒有發生轉移,就不能認定行為符合盜竊的特征。誠然,在逃避交納費用的場合,債權人難以乃至根本不可能實現債權,而且行為人也容易或者已經獲得不交納費用的利益。但是,行為人通過逃走等方法獲得“不用支付餐費這種財產性利益”,只是意味著被害人不能實現債權,但不能認為被害人的債權被轉移給行為人或第三者享有。換言之,“被害人不能行使債權以及行為人不履行債務”,并不等于被害人的債權已經轉移給行為人占有或者享有。既然如此,就不能認為逃避交納費用的行為,成立對財產性利益的盜竊。
2、“欠債不還”并不符合盜竊特征。“欠債不還”意味著行為人仍然欠債,只是并不償還。既然債權人依然享有債權,行為人就仍然負有債務。在這種情況下,債權人的財產性利益即債權既沒有被剝奪,也沒有發生轉移,當然也不符合盜竊的行為特征。將欠債不還歸納為“將他人基于債權所享有的利益,轉移給自己占有的情形”,既不當擴大了財產性利益的概念,也不符合客觀事實。
3、雖然盜竊與詐騙是對立關系,但這并不意味著凡是不符合詐騙特征的行為,當然屬于盜竊。眾所周知,所謂盜竊與詐騙的對立關系,表現在盜竊行為違反被害人意志,被害人沒有基于認識錯誤處分財產,而詐騙行為則是使被害人產生認識錯誤并處分財產。顯然,不符合詐騙罪特征的行為,并不當然屬于盜竊。例如,甲在餐廳消費3000元后,謊稱自己是派出所民警,要求餐廳免收餐費,餐廳基于認識錯誤同意免收餐費。甲的行為顯然成立詐騙罪。在同樣的情形下,乙假裝上衛生間,實際上卻逃之夭夭的,由于被害人沒有處分財產(沒有免除債務)的行為與意識,乙的行為就不符合詐騙罪的要件。但是,在這種場合,被害人的債權并沒有被剝奪,也沒有被轉移給乙,當然不符合盜竊的行為特征。
4、在正常就餐或住宿之后,即使行為人逃走的,也能證明債權債務關系的存在。特別是在住宿的場合,由于行為人需要利用身份證件登記,只是導致債權人追訴其債權的過程變得困難,而不至于導致債務的免除。既然肯定住宿逃單構成盜竊罪,就沒有理由否認盜竊借條賴賬的行為構成盜竊罪。反過來說,如果要否認盜竊借條構成對財產性利益的盜竊,就必須否認就餐或者住宿后的逃單行為構成對財產性利益的盜竊。
綜上所述,雖然財產性利益可以成為盜竊罪的對象,但不能認為,只要行為人獲得了財產性利益,就當然符合盜竊的行為特征;甚至難以認為,逃避債務的行為獲得了財產性利益。刑法將侵犯財產罪規定為不同的犯罪類型,不管解釋者是否認為盜竊罪是侵犯財產罪的兜底犯罪,成立盜竊罪都要求符合盜竊的行為特征。而逃避交納費用、欠債不還的行為,以及其他不履行債務的行為,都不符合盜竊的行為特征。